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面积4 hm~2的稻田中进行了晚稻-虾-鳅耦合养殖试验,利用冬闲稻田除野期间向稻田中移植水草,并根据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上市规格、生长周期、生活习性等特点,采用不同设备进行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捕捞与分离。结果表明,共收获晚稻30 210 kg、克氏原螯虾5 516 kg、泥鳅1 860 kg,平均渔获量1 844 kg/hm~2,平均利润40 852元/hm~2。  相似文献   

2.
泥鳅(鳅)、田螺(螺)、青虾(虾)繁殖力强,搭配投入养龟稻田内养殖,能繁育出大量幼体供龟采食,而它们本身又均为杂食性动物,以采食植物茎叶、浮游生物等为主,与龟在食物竞争上无大的冲突.在稻田混养鳅、螺、虾和龟,是一种鳅、螺、虾增殖饵源;稻、龟互利共生养殖的新模式.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另方面可以促进龟的生长(一只100~150克的龟,当年便可长至300~350克).667平方米(1亩)可增值近万元,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一、模式化养殖的特点   ……  相似文献   

3.
泥鳅(鳅)、田螺(螺)、青虾(虾)繁殖力强,搭配投入养龟稻田内养殖,能繁育出大量幼体供龟采食,而它们本身又均为杂食性动物,以采食植物茎叶、浮游生物等为主,与龟在食物竞争上无大的冲突.在稻田混养鳅、螺、虾和龟,是一种鳅、螺、虾增殖饵源;稻、龟互利共生养殖的新模式.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另方面可以促进龟的生长(一只100~150克的龟,当年便可长至300~350克).667平方米(1亩)可增值近万元,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一、模式化养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利用水稻田养殖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水稻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水稻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将其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精养1、鳅池建设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合当地气候和种植方式的稻鳅共生养殖模式,为推广生态养殖稻田泥鳅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设两个试验点,各用0.667公顷稻田作为实验基地,每间隔50cm开挖一条养殖沟进行稻田泥鳅生态养殖,对养鳅稻田的标准、养殖密度、饲料投喂技术、水质管理、捕捞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并形成标准化的养殖模式。【结果】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不减产的前提下,泥鳅每亩可销售逾100kg,养殖的效益每亩基本超过1500元。【结论】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效益明显,可以显著增加农民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17,(1)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民利用稻田人工繁殖饲养泥鳅,并通过饲养鸭子采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鸭粪既可肥田,又可成泥鳅的营养饵料,一举多得。同一块稻田,既栽了水稻,又养殖鸭子和泥鳅,效益比过去单栽水稻提高近3~4倍,还可使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产品品质明显提高。1.种鳅选择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有机泥鳅更加味美营养  相似文献   

7.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8.
稻鳅共作模式对土壤营养、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表层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了稻鳅共生前后土壤的主要氮、磷、钾、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施肥和施药的稻田为对照.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泥鳅,土壤表层微生物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明显上升,增加5门735属,对照田变化不明显;稻鳅田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田(P<0.01),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田(P<0.01),使得稻鳅田土壤磷肥出现累积,钾肥变化不明显,氮肥和有机质明显下降.因此,稻鳅共生模式丰富了稻田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构成,提高了酶活性,促进了营养物质转化、循环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稻田养鳅、鳅稻共生可谓一举多得。河南省范县地处黄河滩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利用稻田和废弃坑塘放养野生泥鳅苗,每年养殖的1000多吨小泥鳅全部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超千万元。图为范县陈庄乡胡屯村村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由于泥鳅钻松泥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稻田选择及设施建设 选择土壤为弱酸性,不漏水的旱涝保收田进行改建。田埂层层夯实,不漏水,高出水面30—50厘米,沿埂开挖一条宽30—50厘米,深30厘米的鱼沟,田中开数个面积为4—6平方米的鱼坑,深30—50厘米。鳅沟、鳅坑  相似文献   

11.
<正>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泥鳅     
丰硕 《湖南农业》2003,(7):19-19
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泥鳅能钻泥松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一、育种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安乡县生态种养模式多,主要有"稻田+""荷田+""林木+""蔬菜+"及"四水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综合效益高。"稻田+"为重点,一田多产忙数钱主要有4种"稻田+"种养模式: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鳅共生及稻-蛙共生。汤家岗天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鸭种养模式,每667平方米大田放养10只鸭,产稻谷600公斤,总产值约2500元,纯收益约1950元。潭子口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多种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 稻田中孳生的动植物(如水蚯蚓、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部分害虫,以及田中杂草),为鱼类(鳝、鳅、虾、蟹、鳖,等养殖对象,提供了各种饵料生物(节省了饲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鱼类排泄物作水稻肥料,鱼类吃掉田中害虫和杂草,同时鱼类对水稻生长起到松土、追肥作用,从而形成了稻鱼共生、相得益彰的生态优势,有效地提高了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无公害稻田立体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生产出无公害水稻、绿色水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市场对虾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虾养殖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很高的 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节约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则必须要调整养殖结构。虾稻共生便是最佳 的选择,虾稻连作是一种结合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生产方式,可以达到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同时 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本文就主要介绍了虾稻共生养殖技术,阐述了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的 难点并针对难题及问题提出了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虾稻共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利用稻田养殖黄鳝、泥鳅,是发展生态农业、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稻田主体种养模式为"稻—鳝—鳅",其中鳝、鳅可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既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一定数量的鳝、鳅,从而提高了稻田的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入冬除留幼鳝越冬到次年春季继续养殖外,一般每亩成鳝、鳅产量达100千克以上,稻、鳝、鳅每亩总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是一举两得,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首选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盘锦市农林牧技术服务中心、盘锦市土肥工作站和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成“稻-蟹-鳅生态农业”。在不增加稻田养蟹投喂饵料的情况下增收一部分泥鳅.提高了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和生态效益。亩产无公害水稻609公斤.无公害河蟹31.6公斤.无公害泥鳅9.7公斤.实现了稻,蟹.鳅“三丰收”。比单作稻田增加利润464元.比稻-蟹田亩增.加利润68元。  相似文献   

18.
丰硕 《新农村》2000,(12):14-14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1.鳅种培育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达3~5厘  相似文献   

19.
杨尚昆  谢明宇  孙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28-11329,11334
稻鳅蛙和谐共生模式是一种立体、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稻鳅蛙和谐共生模式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殖主要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也养殖水产品,以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水资源、水生动物、杂草、昆虫及其他物质的水生生物,并借助养殖的水生动物进行的生命活动,实现为稻田除虫、除草、松土与增肥的目的,并达到稻鱼双增收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稻田养殖泥鳅与鳌虾的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