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稻鳅共作模式对土壤营养、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表层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了稻鳅共生前后土壤的主要氮、磷、钾、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施肥和施药的稻田为对照.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泥鳅,土壤表层微生物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明显上升,增加5门735属,对照田变化不明显;稻鳅田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田(P<0.01),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田(P<0.01),使得稻鳅田土壤磷肥出现累积,钾肥变化不明显,氮肥和有机质明显下降.因此,稻鳅共生模式丰富了稻田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构成,提高了酶活性,促进了营养物质转化、循环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稻田养鱼与水稻种植的相互促进作用并同时确定稻田养殖鱼类的最适放养密度,用禾花鲤为试验鱼开展了为期130 d稻田养殖试验。设计了水稻单作组和3个不同放养密度(1.50万、2.25万、3.00万尾/hm2)的稻鱼共作组,通过对比分析种养前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以此来评价鱼类养殖对水稻种植的有益效果;并通过平均规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饵料系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确定稻田养殖禾花鲤的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1.50万尾/hm2密度组的禾花鲤成活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鱼的生长速度最快。水稻单作组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但收益显著低于稻鱼共作组。种植前后,水稻单作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明显低于稻鱼共作组,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幅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而土壤总氮、磷、钾含量变幅又无显著性差异。在种养周期前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均相对于种养前期有所增加,且稻鱼共作组增幅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Latescibacteria...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灌施对番茄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作903"番茄为试材,研究土壤施用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对番茄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土壤施用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番茄幼苗抗逆性和生理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磷酸二氢钾浓度2%~4%由小变大,4%~6%由大变小;叶绿素含量在磷酸二氢钾浓度2%和4%下无明显变化,浓度6%下急剧变小;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磷酸二氢钾浓度升高呈现递减趋势。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多种指标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土壤施用磷酸二氢钾以浓度2%~4%为宜。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不同饲料对红白锦鲤生长、形体、体色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4组不同饲料,依次为饲料1组(商业锦鲤饲料)、饲料2组(膨化饲料)、饲料3组(膨化饲料+螺旋藻)和饲料4组(膨化饲料+光合细菌)。试验用红白锦鲤平均体重2.41(±0.03)g,每组饲料3次重复,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1)各饲料中以饲料1组的终末重、增重率、肥满度和肝体比最低,其中终末重和肝体比显著低于其他3组饲料;(2)锦鲤体表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排序为:饲料3组饲料4组饲料2组饲料1组;(3)不同饲料可显著影响红白锦鲤的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各饲料组中以饲料1组的白蛋白和白球比显著高于其他各饲料组,其他3组间白蛋白和白球比无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膨化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螺旋藻不但有助于促进红白锦鲤的生长,也可改善其体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酿酒葡萄收获机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主要收获装备的结构特点、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根据国内外不同企业不同学者研发的不同装备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提出因地制宜、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研制适合国内的酿酒葡萄收获机,以期为发展国内酿酒葡萄收获机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正> 优质食用油:水分含量和杂质含量分别不得超过0.2%~0.3%,油质清澈透明,具有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东亚地区“桑黄”物种,交流主要种类、区别,讨论了桑黄名称物种起源、使用、分布、今后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