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赤潮是海洋灾害之一。赤潮不仅破坏了海洋资源,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间接引起食物中毒,危及人类健康。世界沿海国家几乎都发生过因食用被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赤潮造成明显的海洋灾害是在20世纪以后,主要是由于沿海工业高速发展,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引起的。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赤潮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海水域,到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沿海也出现赤潮,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非洲、南美洲沿岸都有赤潮发生,赤潮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情况下,海砂静静地躺在海底,为海底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隐藏和庇护场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保护海砂就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另外,海砂和海洋中的其他海洋自然要素一起,还能吸纳海洋中的大部分能量,减缓、消释潮汐、波浪、海啸等对大陆坡、海岸带等的侵蚀和冲击,保护海洋和沿岸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海砂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3.
1990年9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召开了国际海洋生态学会议。专家们认为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关,环境状况恶化可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濒临死亡,严重降低沿岸一带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实际上毁灭人们极重要的营养食品。更令人担扰的是污染海洋环境会导致渔民中丧失工作地点。人们提出可以通过旨在制止  相似文献   

4.
针对随着环渤海经济发展产生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秦皇岛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多年来采用标本兼治的海洋生态修复措施,既注重源头污染治理,又加强海洋环境长效保护,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成果,助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简要分析了渤海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综述了秦皇岛市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举措及成效,并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于笛  刘俊荣  章超桦 《水产科学》2012,31(10):624-629
正水产品是人类重要蛋白质来源,水产品经济也是全球渔业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捕捞产量逐年降低。据《The state of[1]  相似文献   

6.
赤潮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绪兴 《水产科学》2006,25(1):45-47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也是阻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其中对渔业资源危害最大的就是赤潮,赤潮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近20年来,赤潮的危害日益严重,已受到了许多沿海国家的关注。1赤潮及其成因1.1赤潮基  相似文献   

7.
有害有毒赤潮是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的一种海洋灾害.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我国沿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环境恶化,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危害增加,对我国的海域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有毒赤潮,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快速检测有害有毒赤潮,以便采取防御措施,减少损失和危害,是赤潮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洋渔业、港口、海洋矿产、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广阔前景。但随着我省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海洋的不断开发,排入海域中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日俱增,过量的入海污染物已超过我省海域的自净能力,表现为沿岸海区环境质量呈逐年退化趋势,近海污染范围持续扩大,导致海域中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局部海域因水域污染严重,其危害不仅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省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对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我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可为规划海洋经济,调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沧州沿岸水质状况评价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生产与水产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加剧,沿岸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由此,根据渔业水域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主要污染源为观测目标,对沧州沿岸的主要河口岸段水质状况进行了采样监测,以期能够对渤海湾西部沿岸水域水质环境有一个大致了解,为海洋环境及其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基本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人们对海洋充满了向往。然而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沧州海洋环境的现状,分析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保护对策及建议,不断改善沧州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1. Marine plastic pollution is worse than expected, and we are starting to realize its full extent and severity. Solving the plastic pollution problem is not easy, as it requires the action and commitment of all sectors of our society. With a coastline extending over 4,000 km (from 18°S to 56°S), Chile is a maritime country, and since plastics are potentially harmful for m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s, food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plastic pollution is a real threat.
  2. Chile is the sixth-largest exporter of seafood (fish, invertebrates, and algae) in the world, but the extent of plastic contamina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its potential effects on commercial species and aquaculture, and its subsequent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re mostly unknown.
  3. Chile has recently introduced some legislation to prevent plastics from reach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astal ocean.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joined an informal alliance to take action against plastic pollution, both at a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 but stronger involvement of producers and commerce is required for effective measures.
  4. Chilean scientists working on plastic pollution have created the Scientific Plastic Pollution Alliance of Chile network, aiming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focused on this pollutant. The wide geographical extent of Chile, with researchers working in diverse ecosystems,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most recent and severe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5. Rather than solely presenting the plastic pollution problem from th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ncludes view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Mitigating plastic pollution is exceptionally complex, with this stud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engagement, media, solving social inequities, new legis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in order to advance on decreasing plastic pollution from a country-wid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态水域污染日益严重,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要科学合理开发海洋,就必须合理配置渔业资源,积极引导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必须寻求海洋渔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要将渔业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同时,要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渔业立法,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优良的渔业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的物质载体与必然条件。我国海洋渔业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渔业资源衰竭严重影响渔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防止渔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载体,加强海洋与渔业生态建设,展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对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的河北省海岸带和海洋经济概况,分析了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从政府管理、生态环境修复、加大海洋科技与教育投入、海洋生物资源摸底调查、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对策,可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的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战略性选择。开展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解析生物对鱼礁结构物和人工生境的响应行为及人工环境对岩礁鱼类行为的影响,对优化水生生物放流策略、提高增殖物种成活率、养护生物资源、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岩礁鱼类在栖息地选择、索饵、繁殖、集群、领域、防御等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梳理了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体系的状况;分析了我国业水域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如渔业水域环境损害严重,渔业水域的监督管理分散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法规不完善;介绍了国外在渔业水域环境控制方面的经验,就如何解决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建立集中的海洋环境监督,完善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络及加强水污染监测治理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硫化物污染及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中有机质、重金属、氮、磷、硫化物等含量的增加加重了沉积环境的污染。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提出相应修复的方法。去除硫化物是修复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重要途径,详述了去除硫化物的方法——生物修复法和沉淀法,并提出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高铁酸盐等辅以絮凝剂的沉降法是养殖沉积环境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柱,而海洋环境则为海水养殖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源,并影响其持续发展。本文在深入剖析南海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实现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并从产业发展与环保关系、立法和创新执法难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才瓶颈等方面指明其难点。进而提出构建多主体联合、多区域参与、多管理方式、高协调度的"三高一多"的南海海水养殖环境集成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南海海水养殖环境及其管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本文在综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Stella的江苏近海海域生态足迹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干扰的程度,本研究基于渔业生态足迹的算法,对江苏近海1978―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江苏省的渔业生态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嵌入营养动态模式,构建了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足迹SD模型。利用2006―2014年的历史渔业数据验证该模型是可行的,并运用模型预测了不同捕捞强度下江苏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978―2014年江苏近海渔业生态足迹由2.41×10~6 hm~2增长到6.61×10~6 hm~2,平均值为5.38×10~6 hm~2,已经高于生态承载力3.45×10~6 hm~2,约为承载力的1.5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资源已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根据模型仿真分析,如果进一步加强捕捞强度,渔业生态足迹会急剧下降,最终趋于0值,且随着加强程度的增大,生态足迹下降越快,趋于0值的时间也越短;根据海洋渔获量阈值的计算结果,需要在目前捕捞强度基础上降低约50%,渔业生态足迹才能回升,生态赤字也能平稳降低,从而防止渔业生态系统崩溃。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也可用于江苏近海海域生态效应的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