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水稻9个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明确了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高的精米率、整米率、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较小的长宽比、垩白面积;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大部分米质性状差异较大。直立穗型品种较半直立穗型品种、弯曲穗型品种的稻米品质差。  相似文献   

2.
1.产量高而稳定①矮株型。株高一般为85厘米~105厘米。茎秆粗,节间短,重心低,抗倒伏。②紧穗型,紧穗型品种的特点是穗大、粒多、着粒密,穗直立或半直立。这种品种在生育后期遮光少,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中下层叶片的光合作用。③叶片直立上举,光线可以透射到水稻群体的内部,能通过合理密植来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生产中能占30%的比例。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的穗粒数在120-150、分蘖性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数受遗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很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而多穗型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要严一些,具有更强的栽培性(也就是说需要更高的栽培技术)。其次,品种也是米质的内在因素。品种本身不具备优质特性。其他方式很难改变。因此在生产上一定要重视品种的选择和更换,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如耐肥性、耐密性等来管理,例如大穗型品种比较来说要适当稀植、盐碱地要适当密植;也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在叶型上尽量选择叶色较绿的、叶片直立,正反面均能接受光照的品种,光合作用既强又耐密植。  相似文献   

4.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和小区试验中对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产量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直立穗型品种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直接正向作用的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为负向作用;直立穗型品种对产量起正向作用的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弯曲穗品种对产量起正向作用的是穗数。  相似文献   

5.
以沈农265、辽粳263、辽盐16和屉优418为试材,研究不同穗粒型水稻品种结实性的差异及其与着粒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直立密穗型与弯曲散穗型品种间结实性等穗部性状差异明显.一般散穗型品种结实性好于密穗型品种.着粒密度与实粒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粒率的高与低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着粒密度的大小.一次枝梗结实率在两种穗型间差异不大,主要是密穗型品种二次枝梗结实率尤其是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明显高于散穗型品种.因此,提高密穗型品种中下部二次枝梗结实率是提高其结实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应重视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较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相似文献   

8.
<正>品种名称:汝麦0319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3选育单位: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太谷核不育系轮回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天,与对照豫麦49熟期相同。幼苗半直立,叶片长宽,苗势较健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78厘米,株型半紧凑,叶片上举,植株蜡质重,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纺锤型,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穗粒数较多,耐后期高温,籽粒灌浆快,落黄好;长芒、白粒,籽粒半  相似文献   

9.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直立穗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灌浆期部分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上3叶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弯曲穗型品种,且随生育进程叶片衰老较慢;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3叶SOD、ATPase活性比弯曲穗型品种的高,而POD活性则是弯曲穗型品种的高;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中ATPase活性在灌浆前期高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低于弯曲穗型品种。直立穗型品种的强势粒和叶片中内源激素ABA的含量在灌浆前期都低于弯曲穗型品种,而灌浆后期则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1 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在生产上一定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选择和更换品种,并进行适宜的栽培管理。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  相似文献   

11.
水稻直立穗性状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1986~1993年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可根据颈穗弯曲率划分为直立,半直立和弯曲3种穗型,穗型与群体生理生态特性有密切关系,直立穗型群体结构合理,冠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及CO2等生态条件优越,中后期群体生长率高,直立穗型有利于提高耐肥抗倒性,与结实性,病虫害抗性及品质等并无直接关系,直立穗型生物产量高,缓和了穗数与穗粒数的矛盾,产量潜力大;直立穗型是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与株高等形态,解剖性状  相似文献   

12.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1,(24):21
水稻品种——南粳5055南粳5055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5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较深,群体整齐度较好,穗型中等,偏直立,着粒较密,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4万,每穗实粒数121粒,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株型性状与稻曲病发病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4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3种穗型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对田间稻曲病自然发病情况进 .行调查,计算发病率、严重度和损失率.分析稻曲病与株高、剑叶长、剑叶角等株型性状及穗长、颈穗弯曲度、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的发病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和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品种的发病率略高于半直立穗型,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稻曲病的发生与株型特点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与穗部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相关性大小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二次粒率.同时还与单位面积穗数有一定联系.每穗粒数较多,尤其是二次枝梗上粒数较多是稻曲病发病率高的根本原因,穗型的直弯并不是影响稻曲病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粳稻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方法】以27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对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齐穗期、灌浆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齐穗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气孔导度大于弯穗型品种,但灌浆期各类品种气孔导度的差异变小。灌浆期细胞间隙CO2浓度比齐穗期有所增高,其中弯穗型品种增高幅度较大。齐穗期和成熟期细胞间隙CO2浓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和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分配到穗部的比例较大,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半直立耐密型水稻育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寒地水稻株型育种理论,根据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要求,研究半直立耐密型水稻栽培模式十分必要,试验以半直立耐密型水稻品种垦稻2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垦稻26最适栽培密度为24cm×10cm,其理论产量为8 679.0kg·hm-2,此密度条件下,水稻群体各主要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不同类型超级稻形态特征分析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型品种较快,中期和后期根系的长度、数量、根重方面明显不如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型品种较快,中期和后期根系的长度、数量、根重方面明显不如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穗型品种粒重分析表明 ,直立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平均低于弯曲穗型品种 ,但有的高于弯曲穗品种。穗不同部位子粒千粒重不同 ,上部子粒最大 ,其次是中部 ,下部最小。直立穗型品种沈农 2 6 5对肥力反应敏感 ,肥少时粒小 ;弯穗品种铁粳 4号在不施肥情况下粒重仍较高。剪叶时 ,直立穗型品种粒重下降幅度低于弯曲穗型品种 ;穗遮光时 ,直立穗型品种粒重降幅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Ⅲ.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成粒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直立穗和弯曲穗型品种 ,在不同肥力、不同密度条件下栽培 ,并通过剪叶剪穗遮光处理 ,分析了两种穗型品种的成粒率。结果表明 :①品种间成粒率差异较大 ,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低于弯曲穗型品种 ,但有的直穗品种的成粒率高于弯曲穗型品种 ;②成粒率亦受环境影响 ,特别是二次枝梗的成粒率变化大 ;③不同部位子粒成粒率不同 ,上部成粒率高于中下部 ,一次枝梗的成粒率比较稳定 ,主要是中下第二次枝梗的成粒率低 ;④穗遮光后成粒率下降 ,直立穗品种下降的幅度大于弯曲穗型品种 ;⑤随着源减少 ,成粒率降低 ,但弯穗品种的成粒率下降的幅度大于直立穗品种 ;⑥在气候正常情况下 ,空粒主要是在开花后形成的 ,开花前形成的比例很低 ;⑦成粒率与产量性状呈负相关 ,与茎叶鞘干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