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1961—2017年河南省周口市1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法、相关分析法,分析周口市夏玉米生育期内的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10℃积温呈平稳上升趋势,年代季波动较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为缓慢上升趋势,变化平缓;日照时间的年际变化呈显著的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急剧下降,2011年后有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利用河南省118个气象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光能资源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年际间下降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太阳辐射减少50.2MJ/m2,日照时数减少37.6h。热量条件稍有改善,播种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平均每10a提前2d;可生长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增加2.85d;适宜生长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增大;近50a夏玉米生育期大部分地区积温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增加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上豫西、豫西南减少显著,平均每10a减少20℃.d以上。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体来看,光照资源减少,热量条件年际间波动性增大,降水时空分配更加不均,增加了多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了玉米生产的气候风险。应通过筛选品种、调整播期、改进生产措施等途径趋利避害,保障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菏泽市冬小麦生育期内的热量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菏泽市1961-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每10 a增加速率分别为0.35,64.97和52.65℃,无霜期以每10 a 1.9 d的速率延长。除无霜期在1965和2003年发生突变外,其他热量因子均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早稻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以江西省69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3—7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早稻生育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西省近35年早稻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时间变化,稳定通过10℃初日及3—7月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在年际上有不同程度提前,赣北较赣南更为明显,时间上以21世纪初最为明显,且整个时段内各地稳定通过10℃初日均明显早于播种期。MK突变检验的结果表明,积温显著突变时间为2000年左右,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则呈现波动性变化,结合线性拟合分析,1981—2015年3—7月积温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57.33℃·d/10年,但2000年前后时段内积温升高并不显著;降水量呈现减少-增加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日照时数总体略有减少,其中2000年以来以-72.58 h/10年的趋势显著减少。空间上,积温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赣南中部和赣中以北区域积温均有明显升高;降水量高值区主要位于赣东北,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北部和赣西南,日照时数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均存在年代际波动周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降水量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日照时数则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研究可为江西早稻调整和优化耕种制度,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哈密市近40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年、季、月特征,并运用滑动t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0年来哈密市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率为每10年增加26.69 h;春、夏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秋、冬季呈减少趋势,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减少趋势;月日照时数在20世纪90年代呈负距平,21世纪10年代为正距平,月日照时数增加显著,日照时数没有突变现象发生,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平  程清平  任宾宾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35-8641,8671
基于孟定站1955~2008年气温、降水量观测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M-K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孟定盆地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54年来孟定气温升高了1.5℃,升高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增暖趋势特别明显;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增暖贡献最大;年和各季均温均通过99.9%的信度检验。54年来降水量减少了103.68 mm,减少趋势显著,21世纪以来减少趋势最显著;从季节来看,春季降水有增多的趋势,夏、秋、冬季均呈减少趋势,尤以夏季减少最明显;夏、秋两季降水量通过99.9%的信度检验,年和其余各季降水量未通过信度检验;气温变化周期不明显,降水存在明显的变化周期;年和各季均温及降水量均存在一个或多个突变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突变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各季均超过0.01信度的临界线;春季降水量在70年代以来突变增加显著,年和其余各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以来突变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汉中市1971-2006年的气候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基本气候资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汉中市近36年来,平均气温以每10年0.326 ℃的气候倾向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冬季降水呈弱递增趋势,其余各季、年和汛期降水量均呈递减趋势,其中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风速年际变化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乌蒙烟区19612000年的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等主要气候因子数据,分析了烤烟生育期气候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乌蒙烟区光照充足、降雨丰富、气温相对偏低,但气温年际间相对稳定,光照和降雨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波动。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旺长期(6月)气温呈现较显著的上升趋势,成熟初期(7月)气温显著下降;烤烟生育期每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成熟初期(7月)的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降雨量在5月、6月呈减少趋势,7月、8月呈增加趋势,生育期每月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突变检验表明:40年来该烟区烤烟生育期气温在199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日照时数在1985年发生了明显突变,降雨量未发生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贵州乌蒙烟区1961~2000年的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等主要气候因子数据,分析了烤烟生育期气候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乌蒙烟区光照充足、降雨丰富、气温相对偏低,但气温年际间相对稳定,光照和降雨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波动。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旺长期(6月)气温呈现较显著的上升趋势,成熟初期(7月)气温显著下降;烤烟生育期每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成熟初期(7月)的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降雨量在5月、6月呈减少趋势,7月、8月呈增加趋势,生育期每月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突变检验表明:40年来该烟区烤烟生育期气温在199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日照时数在1985年发生了明显突变,降雨量未发生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1.
Many papers have referred to a "Medieval Warm Period." But how well defined is climate in this period, and was it as warm as or warmer than it is today? In their Perspective, Bradley et al. review the evidence and conclude that although the High Medieval (1100 to 1200 A.D.) was warmer than subsequent centuries, it was not warmer than the late 20th century. Moreover, the warmest Medieval temperatures were not synchronous around the globe. Larg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re a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f "High Medieval" tim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such changes must be elucidated further to inform the ongoing debate on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2.
对葫芦岛地区1959~2005年所辖4个气象站(绥中站、连山站、兴城站和建昌站)的温度、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葫芦岛地区气温上升趋势和降水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葫芦岛地区干旱频率增加,严重干旱次数明显高于1980年以前。同时,通过计算不同农业生产季节的干旱指数(Ik),分析其变化趋势,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夏季、秋季及夏秋连季干旱频发,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利用都兰地区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都兰地区近58a来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都兰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3℃?10a-1,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7.8mm?10a-1。都兰地区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19.9g?m-2?10a-1、30.8g?m-2?10a-1,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分别增加90.0g?m-2?a-1、126.3g?m-2?a-1。都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7.2g?m-2?10a-1, 2011年以来较60年代相比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38.6g?m-2?a-1,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更敏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贵南地区1978—2018年气候和4种植物物候(1992—2018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植物关键物候期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贵南地区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基本相一致,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物候期变化受当地气象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降水、日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气象因子。草本植物展叶盛期推迟明显,开花盛期趋势倾向率的变化幅度比展叶盛期要小一些,果实或种子完全成熟期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黄枯普遍期一致提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盛期、落叶始期推迟的趋势不明显;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提前的趋势不明显。贵南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996年后开始逐步上升,突变发生在1994—1996年,植物全物候期突变点都发生在温度突变以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掌握当地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明春  马永忠  黄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48-12349,12363
根据建昌1960~2009年气象三大要素,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年、作物生长季时间尺度热量、光照、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量资源(平均气温、≥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升高和增加趋势;光照资源、降水资源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减少趋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使得气候资源从新整合,对建昌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建昌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光照资源和降水资源的趋势减少,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纵观气候变暖的利弊关系,应该是弊大于利,因此,提高对气候变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揭示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对合理改善玉米种植布局、培育玉米新品种、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198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玉米生长气候适宜度指标,通过翁牛特旗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计算分析了玉米在全生育期及主要生育阶段内的光照、温度、降水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8年,玉米全生育期内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分别为0.72、0.94和0.60,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74,气候条件较适宜玉米种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在出苗至拔节期,温度适宜度显著下降;在拔节至开花期,光照适宜度显著上升;在开花至乳熟期,光照适宜度显著上升,降水适宜度、综合气候适宜度显著下降。总体上翁牛特旗玉米的光照、温度适宜度较高且比较稳定;降水适宜度较低且波动较大,是影响研究区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2-1375,1512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8.
马丽娜  千怀遂  张静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27-12131,12190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区域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气候-植被相关的Kira模型和Holdridge模型以及生态适宜度理论,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木荷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选取亚热带地区1960~2005年26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并采用空间插值的技术,对亚热带地区木荷的温度、降水、可能蒸散率适宜度进行分析;引用汤剑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况特别报告(SRES)的未来情景模拟结果,研究IPCCA2情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未来气候情景下木荷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并对未来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分类。[结果]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湖南大部分地区、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的东部沿海木荷的气候适宜度较强;广西的中部,贵州的东部,江西、福州的中部适合木荷的生长;贡山-维西-丽江-元江-会泽-雷波-峨眉-内江-南充-巴中-钟祥-枣阳-信阳-六安-滁州-高邮-台东以北的亚热带地区,木荷的生长适宜度仍然较低;云南、四川的西部的气候适宜度变化较大。[结论]木荷的未来气候适宜度变化受温度、可能蒸散率的影响较大,未来气候适宜度由湖南向西、向北递减;在时间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气候适宜性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Climate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农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6~2011年东北地区61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应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的增温线性倾向率为0.320℃/10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2.11 mm/10年,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气候生产力以61.84 kg/(hm2.10年)的速率在增加。(2)东北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气候倾向率整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农作物气候生产力除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增加趋势。(3)假定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别计算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暖湿型"的气候环境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最为有利,其增产范围为6.44%~17.19%,"冷干型"的气候环境最为不利,其减产范围为7.43%~26.92%,目前东北地区的暖干化趋势在短期内对该区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将使农业的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