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蛾不同制种日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4个原种带毒批微粒子病母蛾在不同制种日之间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72 4 6 %的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 ;2 7 5 4 %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制种首、末日带毒蛾数的多少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时 ,应采取逐日分层抽样方法 ,以提高送检样本对全批毒率的代表性。如果有选择地在某一天袋蛾 ,不仅不能正确反应该批的微毒情况 ,反而可能使检验样本的毒率增高 ,造成合格蚕种的误淘汰 ;也有可能造成检验样本的毒率降低 ,导致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2.
王裕兴 《江苏蚕业》2002,24(4):28-30
<正>自发现微粒子病能实施胚种传染以来,母蛾检验淘汰带毒母蛾产下卵,一直是堵绝家蚕微粒子病垂直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近10年来随着对家蚕微粒子病传染规律尤其是对胚种传染规律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代杂交种中,以母娥毒率为标准,淘汰毒率超标蚕种的做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研究资料,现就母蛾检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一概括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曾于本刊1992年第4期上撰文讨论了对家蚕母蛾抽样检验结果评判问题的一些理论和计算公式;给出了在允许病蛾率为0.5%,置信概率(即判别信赖度)为98.5%以上条件下,江苏现行家蚕母蛾检查抽样方法中各样本的允许病蛾数。就是说,根据实际检验结果,如果其病蛾数不超过相应的允许病蛾数,则该批蚕种认为是合格蚕种,其信赖度在98.5%以上。否则就是不合格蚕种。但是,根据概率统计理论,既然是抽样检验,那么即使样本实际检出病蛾数小于或等于允许病蛾数,这批蚕种仍可能是不合格的,不过其可能性很小,在1.5%以内。反之,即使样本实际检出病蛾数大于允许病蛾数,也仍然可能是合  相似文献   

4.
家蚕集团母蛾检验中有毒集团数与有毒蛾数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王林芳  徐世清 《蚕业科学》1994,20(2):105-109
用概率理论指出集团母蛾检验方法只是在总体病蛾率为0.5%以下,且样本有毒集团数(S)一般小于13时才成立,当5大于13时,某些有毒集团中含有2只病蛾的概率是较大的。针对不同总体,找出了S与有毒蛾数(d)之间的关系,既依赖于总体大小,又依赖于总体病蛾率。其简化公式为d=[1.07S+0.07]。  相似文献   

5.
母蛾第一、二样本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规定桑蚕一代杂交种病蛾率合格的蚕种--按批病蛾率小于0.5%、置信度大于98.5%,根据批量(母蛾数)对应的检验第一样本量(母蛾集团数)和允许的病蛾集团数,若第一样本检出的病蛾集团数不大于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1则判定该批蚕种合格;若第一样本检出的病蛾集团数大于第一、第二样本累计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2则可判为不合格;若介于C1与C2两者之间则需检第二样本--且第一、第二样本检出病蛾集团数之和不大于其允许的病蛾集团数C2则判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相似文献   

6.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测是控制微粒子病流行的基础性工作。根据2010—2014年某蚕区7个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对母蛾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毛种数量和微孢子虫检出结果的变化及其与各检测批规模类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数据采集期间该蚕区毛种数量较多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和毛种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检测批次数量已较2010年显著增加(P=0.049);未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合格蚕种(即无毒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检出合格蚕种(即带毒合格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检出不合格蚕种(即带毒淘汰蚕种)比率,未出现明显倾向性变化趋势;不同生产单位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程度间可见明显差异。蚕种生产单位可通过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反馈调控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7.
潘丽芬 《江苏蚕业》2000,22(4):50-51
1985年后,我省各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均由省蚕种公司负责,并采用较先进的集团磨蛾检验方法。每年要检数十万个样本,以此推断样本对应批(段)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合格与否。检验样本母蛾由各生产单位抽取装盒,然后送检。而袋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母蛾检验是否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近几年一代杂交种送检蛾盒的情况来看,尚有少数的生产单位还不能按袋蛾标准进行袋蛾,在样本蛾盒送检时,时有发现袋蛾数量不足、蛾盒破损、蛾盒标记不清等送检蛾盒质量问题,给烘蛾、检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规范送检蛾盒…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家蚕微病母蛾与下一代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用两年的时间多批次单蛾镜检37 160只母蛾,按照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将对应卵圈划分为"+"、"++"和"+++"三种类型,从中提取810个卵圈,分别用生产上常用的多个方法进行检验,调查成品卵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结果发现,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是影响下一代是否带病的重要因素。当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10%左右;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40%-50%;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70%-80%;综合来看,成品卵的平均检出率约是母蛾的42%。  相似文献   

9.
增加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集团蛾数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农村原蚕区不断扩大 ,蚕种检验批增多的情况下 ,研究在不影响检种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检种工作量的抽样检查方法十分必要。提出了在家蚕微粒子病母蛾集团检查中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 ,以及增加集团母蛾数 ,减少镜检次数的设想。通过接收概率和平均检查次数的计算、计算机模拟、实际检查操作 ,以及与现行方法的比较 ,证明了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的适用性 ,同时也表明集团母蛾数为 6 0蛾的抽样方案与现行集团母蛾数为 30蛾的抽样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基本相同 ,而平均检查次数大大减少 ,从而证明了其可行性。在检验错误较多情况下 ,这种方法的风险也较大 ,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0.
分析现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特点,提出适合平附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改进意见。以超几何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从抽样检验原理对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具有以高概率拒收不合格批和检验工作量少的优点,存在较高概率拒收合格批,生产方风险过大的不足;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具有抽样简便易行、样本具有代表性、单位统一、能对号淘汰检验不合格蚕种的优点,存在没有概率保障、发生"两类错误"概率同时存在和检验工作量大的不足;广西地方标准方法除具有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的特点外,还存在标准执行不对称、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和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方风险的不足。提出采用分层抽样、二次检验、检验风险控制、增加集团个体数、以集团为单位和采用1%病蛾率指标的适合平附种生产实际的检验方法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解决了现行方法有毒集团与有毒蛾数不对等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散卯种方法过于严格,生产方风险过大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过于宽松,使用方风险失控的问题,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检验工作量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近年来集团抽样检查接收概率函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在信赖度的估算、集团检出率的考虑和样本量大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改进方案。新方案考虑了集团检出率、样本的代表性等问题,通过增加检验集团内的个体数减少了检验工作量,使消费者风险和生产者风险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14.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法是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检疫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在全面分析农村原蚕微粒子病批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案 ,包括并户检查和分户检查两个步骤。通过对实际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抽样检查证明 ,该方案在保证检验批质量符合部颁标准的前提下 ,既兼顾了丝茧育农户的利益 ,又兼顾了蚕种场和种茧育农户的利益 ,同时显著减少了集团镜检次数 ,兼顾了蚕种检验部门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是蚕种品质检验的2项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检验效率,利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建立检测家蚕一代杂交种良卵数、良卵率的新方法。分别利用这种图像处理方法和人工计数方法检测12个家蚕品种的蚕卵样本每克蚕卵的良卵数、总卵数,采用新方法检测获得的结果数据的相对误差均<1%。对2种方法获取的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数据进行t测验,其t值均小于t0.05(22)=2.074,说明2种检测方法获取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利用2种检测方法对每克蚕卵良卵数、总卵数的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9、0.9982,2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数据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人工计数检测方法相比,采用ImageJ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可用于生产上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良卵数、良卵率检测。  相似文献   

16.
家蚕种克卵粒数容许差距的测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样本间克卵粒数的差距是保证家蚕种良卵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家蚕卵粒质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置信概率为95%下,3次重复间样本卵粒数的容许差距估计公式为d=0.191 3×n3/2×10-3。当克卵粒数在1 600~1 699、1 700~1 799、1 800~1 899、1 900~2 000区间时,容许差距分别为13、14、15、16粒。  相似文献   

17.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种质量检验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作者研究发明了一种根据蚁蚕形体特征判别纯种和杂交种、结合抽样推断理论检验蚕种杂交率的方法。本文通过生产性试验,比较了这种判别检验方法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大蚕期或结茧期判别方法的判别结果的一致性,t检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判别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该方法具有生产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