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食文化遗产是饮食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在现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现存的大部分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保护和开发矛盾冲突、村落文化消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村落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多方参与、互惠共生,乡土传承、文化真实等原则,提出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和传承等路径。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不失为有效的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助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实现村落文化的全方位保护和延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河南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凸显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比如,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技艺的文化认同缺失,以至于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而日本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因此,研究日本成功经验对河南省的借鉴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而水环境治理又是重点之一。近日,四川省总河长办公室印发了《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方案》,对四川农村水环境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在2019年内全面启动农村水环境治理,至2022年建立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将在全省农村实施十大重点任务,包括进一步完善农村河(湖)长体系、编制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农村河湖"清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入户调查法,以四川省宝兴县为调查区域,对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400户社区居民遗产保护意愿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4%的社区居民知道大熊猫栖息地遗产需要保护,并且宏观上具有较高生态保护意识,但对其微观个体本身所实施的采蘑菇、挖药等生产生活行为产生的生态破坏影响缺乏足够认识,并缺乏遗产生态保护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政府应多样化宣传遗产保护方式,不仅要培养社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也要让社区居民掌握更多遗产保护具体行为和方式,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实现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羊奶菜酱菜是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当地居民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传统酱菜之一,其手工制作技艺至今仍在现有生活中保存完整。但是,在现有文献中,关于羊奶菜酱菜制作技艺的记录很少,加之速食文化的兴起,都阻碍了对当地特有酱菜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实地调查,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云南建水县羊奶菜酱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进行记录,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92-19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与研究价值。四川省北川县马槽乡黑水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羌族居住的典型聚落,建成历史一千四百多年,目前仍有大量羌族居民长期生活在此,保存羌族特色的传统木构造民居院落31处。通过对黑水羌寨的整体空间格局、建筑等物质遗产以及羌年等非物质遗产进行调查,分析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黑水羌寨保护规划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村落遗产保护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振兴乡村的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活风貌、经济形态、管理状况等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农村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文化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维系着农村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建国初期的十七年间,农村文化具有更加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这不仅深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模式还对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从农村传统文化的内涵,邯郸市周边农村文化的回味、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福鼎白茶及茶文化系统作为地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拥有原生古茶树、白茶传统生产技艺、独特的储藏保存方法、丰富的茶文化民俗等文化遗产核心内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本文通过对福鼎白茶遗产资源内容的梳理,对遗产自然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结合福鼎社会经济发展定位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该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有利于通过遗产保护开发带动当地茶业转型升级和茶业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芳芳  郭荣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15-16617
在现代中保护农村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福建永春漆篮手工行业的调查分析,研究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困境和保护措施,得出农村传统手工技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风文明的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省许昌市围绕构建"1+1+N+1"(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N个专项行动方案、1个考核办法)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具有许昌特色的实施意见,高标准编制了战略规划,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2019年,许昌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许昌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苏州盆景曾是传统"苏式生活"的表现形态之一,市场化、商品化程度极高,其既是传统,又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更是一种文化景观。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空间的改变,苏派盆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建立苏派盆景产业园区,即融盆景生产、销售、技艺传承、盆景植物繁育等于一体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以实施苏派盆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已经进入了后非遗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征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更是"文化中国"之于世界的一种民族国家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傩仪身体语言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祁门傩舞为例探究后非遗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提炼出的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改造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重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地理标志茶叶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国茶叶种植与饮茶起源久远,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与茶类地理标志资源。从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概况,并分析了茶叶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保护与传承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加强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资料挖掘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9.
曹茂 《农业考古》2023,(2):181-18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云南则是世界茶源。云南茶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古茶山、制茶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层面。云南茶文化遗产的形成体现了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休戚与共、资源共享的关系。云南茶文化遗产呈现的与中华民族持续的茶文化认同也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当下,在传承云南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茶文化认同相关的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由国家和地方对遗产传承的记忆行为和纪念活动等文化过程进行权威化塑造,形成持续的茶文化集体记忆和认同,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基于泉港地区大规模征迁项目的持续推进,大量渔民生计迫于转型,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延绳钓技艺在征迁冲击中也危在旦夕,通过研究,为传承与保护传统延绳钓技艺,引导失地渔民转产转业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通过对柯厝村200多户渔民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文献综述法对延绳钓技艺的来源、现状及面临困境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与梳理。【结果/结论】当前时代背景下需将传统延绳钓技艺转变为象征文化记忆的价值符号,从打造泉港延绳钓文化品牌和将传统捕捞技艺与旅游业进行产业结合两方面提出延绳钓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