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水盆景的制作原则为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更不失自然。本文通过阐述不同名人关于自然山水的画理,对山水盆景的制作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襄阳历史人文资源与自然山水相脱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襄阳历史人文资源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景观设计的布局、呈现及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浅析日本园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园林始于皇家园林,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了武家园林、寺院园林和公共园林。它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第一是飞鸟奈良时代的自然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式园林;第二是平安时代以舟游式为主的寝殿园林和净土园林;第三是镰仓幕府时代的回游式池泉园林和枯山水;第四是室町幕府时代的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池泉式园林以及由枯山水发展来的石庭;  相似文献   

4.
论山水盆景     
山水盆景,是以各种自然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细的选择和布局加工,模仿真山真水天然景色而制成的一类盆景。本文针对如何将山水盆景制作得富有艺术魅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山水之美的形而上的认识,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山水情怀。这种山水情怀表现在山水诗、山水画中,更表现在山水园中。即使在壶中天地式的小园中也能通过象征、因借等造园手法,营造出小中见大、山水相依的境界。山水情怀既是中国造园的缘起,又是造园的指导思想,更是园林鉴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广东园林》2006,28(1):I0010
三水西南公园是在原有西南公园的基础上.重新兴建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保留了原有的绿化大树;对原有地形作了适当的改造.使公园地形更加自然、丰富,锚落有致;将原有的大面积鱼塘开拓为景观湖面。整个公园的骨架为山水园林格局,着重绿化景观、建筑小品及自然山水的和谐协调,营造出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环境优美.集观赏、游憩、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突出生态自然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7.
谈到桂林,人们的头脑中自然就会反映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把桂林推向了山水的最高殿堂,每一个来到桂林的人也会迫不及待地到漓江/叠彩山、象鼻山游览。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咏叹桂林山水,他们的墨迹不断浸染,流传至今形成了巍巍壮观的桂海碑林。那么,除了山水桂林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8.
依托迁西县“山区城市”“滨水城市”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为规划思想,以“三山一河”为重点,以“显山露水、合理布局”为原则,通过强化山脊轮廓线保护、构建生态绿脉、实施“碧水”工程、增加滨河生活岸线等措施,构建山、水、园、林、城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9.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故又称之为“假山”。假山可分为仿真型、写意型、透漏型、实用型、盆景型5大类。仿真型要有真实的自然山型,山景如同真山一般,有峰、崖、岭、谷、洞、壑等。写意型则特意夸张山体动势,寓意其中。透漏型是由许多穿眼嵌空的奇形怪石堆叠而成,如留园的冠云峰,兼太湖石“透、漏、瘦、皱”于一身,极具观赏价值(图1)。实用型如庭院山石门、山石屏风、山石墙、山石楼梯等。盆景型是布置大型山水盆景,让人领略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  相似文献   

10.
朱纯 《广东园林》2020,42(4):76-79
古人崇尚自然山水,从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感悟,发展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山水文化观。《瑶溪二十四景诗》正是受传统山水文化观影响的清代文人刘彤以诗文描述的瑶溪二十四处景色。对景诗的赏析,能感受到瑶溪蕴含的人居环境山水文化,更能为现代“诗文造园”带来启发。现代诗文造园者往往更需要具备学识广博的才能,通晓山水园林文化意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巧用心思,精细设计施工,才能创作出与环境相融,并能引人共鸣的优秀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11.
置石在园林环境中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它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而置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因此,研究置石在园林环境中的风格特色、发展趋势,探索园林中合理利用置石的新方法,对置石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环境中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南山公馆的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中式山水景观项目的营造。阐述了与环境友善的设计观:即尊重自然现状,减少对山体资源的破坏,建立雨水循环,降低维护成本,保持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按照“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建设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构想,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积极营造最宜人居的城市环境。依水而建,伴绿而荣,凸显自然山水优势。三门峡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和森林绿地资源,在自然生态环境上既有黄河流域特色,又有北国江南风韵  相似文献   

14.
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自然、人文、产业、社会、文化等各个有形和无形的要素长期有机结合所反映出的某种特殊属性,是公认的最具魅力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规划部门依托当地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按照“显山、露水,展示历史,彰显文化”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突出山水、生态、文化个性,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一座儒家文化与古越文化融汇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园林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在浙西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5.
假山与置石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山是指人工堆起来的山,是从真山演绎而来。在中国园林中,假山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设项目。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个部分。假山是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它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  相似文献   

16.
<正>以古鉴今园林创造只有以自然为师,与古典园林文脉相承,以古鉴今,与时俱进,方能创造出今日园林之辉煌。在江南园林中,依托自然山水,又能延引山水,使人工山水与自然山水融洽有情,浑然一体者,应首推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在江南众多山麓墅园中独树一帜,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寄畅园造园艺术的剖析,不难看出其对无锡近现代园林建设诸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山水文化在我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营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园林史教育作为获取传统园林价值观取向的主要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思想”“环境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本途径。传统的“中国园林史”教学以注重形式、空间、功能的园林案例分析为主,割裂了中国园林显性物质空间与隐性价值观的关联,导致中国园林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无法被理解。本文将中国园林中的山水元素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将山水元素与中国园林历史发展主线相融合,按不同历史阶段的园林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秦汉以前为中国山水园林发展的起点,教学重点在于探索中国园林的起源方式;魏晋至唐时期教学重点在于塑造学生的历史环境观和培养山水审美意识;元明清时期的教学重点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对现存经典园林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1990年 7月 31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致信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说 :“我近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 ,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1 993年 2月 ,在北京召开的“山水城市座谈会”钱老又作了《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书面发言。笔者多年对中国风景名山的研究 ,阐述中国山水诗画的兴起 ,“羊城八景”是广州山水城市的缩影和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等 ,请同行赐教。一、中国山水诗画的兴起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鸦片战争时期 ,长达 1 70 0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文化曾…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述了山水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山水城市与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关系,提出了山水城市的评价标准以及搞好市域大环境绿化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四面环山、三面绕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典型风水格局形成了阆中山水城市的骨架和环境意象。文章以“山水”和“风水”为根本出发点,分析了阆中山水城市的景观艺术特色,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能完美地传承和保护好阆中古城这一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