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鳀鱼乃鳀属(Engraulis)鱼类的通称,是世界上单一渔业品种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鳀鱼主要是日本鳀(Engraulis ji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烂船丁”,幼体叫“海蜒”,系集群性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过去,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而一直未成为开发利用渔业,除了某些地  相似文献   

2.
鳀鱼     
陈介康 《水产科技情报》1978,(10):30-31,M032
种类、分布和资源 鳀属Engraulis鱼类通称鳀鱼,隶属鲱形目G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鳀鱼是世界性鱼类资源丰富,在渔业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年量为7000万吨左右,鳀属鱼类占10~20%(600~1400万吨)。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分布的鳀科(Engraulidae)鱼类,目前已知的共5属15种,即属鳀(Engraulis Cuvier)的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小公鱼属(Stolephorus Laeepede)的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 ),康氏小公鱼(S.commersonii Lacepede),中华小公鱼(S.chinensis ),印度小公鱼(S.indicus),棱鳀属(Thrissa Cuvier)的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汉氏棱鳀(T.hamiltonii),中  相似文献   

4.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黄、东海,是中国近海鱼类中最大的鱼类种群资源。9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形成专门渔业生产,仅辽宁省大连地区、山东半岛的威海、牟平沿海和浙江省沿海个别地区夏秋之交有专捕幼鳀的小地拉网、落网和海蜒网作业。渔获物就地加  相似文献   

5.
鳀鱼(Engraulis japonica)是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温带水域的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年渔获量50万吨左右,其中日本产20-40万吨,南朝鲜产5-17万吨。我国黄海水域历来有鳀鱼广泛分布,且为我省沿海定置网的兼捕对象,1979-1982年,全省年产量约为7000-10000吨。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的机轮底拖网在黄海作业中。  相似文献   

6.
开发鳀鱼资源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山东省荣成市针对近年来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年衰退的实际,将开发鳀鱼资源列为捕捞业的重要突破口。几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渔业干群的齐心协力,大胆试验,鳀鱼开发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积极做好鳀鱼加工销售工作,采取精加工和粗加工相结合的方法,以加工促生产。 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7.
秘鲁鳀资源变动及与海洋环境要素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芃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6,38(2):206-216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作为重要的商业性鱼类之一,秘鲁鳀的捕捞产业曾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鱼种渔业,但其产量的年间差异非常大,上升流流场结构变化是其产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升流对秘鲁鳀捕捞量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低纬度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水温结构、低溶解氧、高能量传递效率的食物网以及复杂的海洋环境要素变化五个方面。秘鲁鳀渔业生物学的多个方面都显著地受到了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与气候相关的大尺度海洋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regime shift)也影响到了秘鲁鳀的资源变动。本研究认为,今后在加强对长时间尺度生态系统周期性变化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结合海洋环境变化、捕捞因素及种群的内部动力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基于个体的海洋动力学,建立秘鲁鳀资源评估及预测的模型,为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鳀鱼(俗称“出水烂”、“晴天烂”、“巴鱼食子”),是近几年大连地区沿海渔民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资源。在鲤鱼属中,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资源最为丰富,日本、朝鲜沿海均有分布,年产量日本约为30~40万吨,朝鲜约为10~20万吨。大连沿岸的鳀鱼就是日本鳀。每年4月,从黄海中南部越冬场北上,进行产卵洄游,5月到达沿岸河口低盐水域附近开始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9.
鳀属(Engraulis)鱼类占北美、南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沿岸鱼类资源的很大一部分。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涌升区域的特征是生产率比较高。再生产条件好的时候,鱼的生物量会暂时的超过其它经济鱼种的生物量,且能增大到极限。鳀的栖息水温和盐度的范围差异很大,这些种群的一部分可以在低盐度、高水温的入江处栖息。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11.
<正> 鳀鱼一般为鳀属鱼类的通称,是一种分布很广,集群性很高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在世界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年来,鳀属鱼类产量占世界水产品产量10~20%。其产量最高是秘鲁,年产量一般都在500~700万  相似文献   

12.
智利渔业公司Corpesca SA和Empresas Copec的负责人Roberto Angelini表示,受2012年智利北部地区竹荚鱼捕捞配额较2011年显著减少的影响,智利渔业今年将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上层鱼类资源捕捞配额较低也限制了鳀鱼的捕捞,因为捕捞竹鱼将不可避免的附带捕捞到鳀鱼。此外,配额的减少也阻碍了竹鱼资源的开发,抑制了渔业生产和人类消费。Angelini表示,减少北部地区竹荚鱼的捕捞配额引人关注,但这并不能反映该地区的真正需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黄海鳀鱼亲体-补充量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芳  刘群  王艳君 《南方水产》2008,4(2):15-20
鱼类年际资源量的波动可以归因于年间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该种鱼类亲体数量的变化。文章根据1990~2001年间黄海中南部鳀鱼声学调查评估结果,以及黄海千里岩海区在此年间的表层水温和营养盐统计数据,以Ricker模型(R=αSe^-βS)为基础对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as)亲体-补充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千里岩水域表层水温、磷酸盐浓度等环境条件因素对补充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相似文献   

16.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上层小型鱼类鱼卵或仔稚鱼是渤海莱州湾各调查时期主要产卵季节鱼类早期资源主体成分。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并结合补充调查构建莱州湾鱼卵、仔稚鱼及其生境因子调查数据集,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从数据集中提取中上层小型鱼类早期生活史生境要素信息; 采用 ArcGIS 软件绘制各种不同年代产卵(育幼)场分布图; 运用时间序列和典范对应分析阐明其早期资源生态密度(EDN-ELH)与太平洋年代际变率(PDO)、多变量 ENSO 事件指数(MEI)、黄河月入海径流量(MRYR)和渤海捕捞强度(FEBH)等因子关联性。结果显示, 莱州湾中上层小型鱼类产卵活动集中于年内升温期, 产卵适温盐范围相对较广; 产卵(育幼)场时空分布受外海高盐水和黄河冲淡水势力相互消长影响并具种的异质性, 鳀(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1, 1846)除外, 各种鱼类低盐河口近岸产卵特性明显, 同种仔稚鱼较其鱼卵呈明显近岸分布趋势。莱州湾中上层小型鱼类 EDN-ELH 及其产卵 (育幼)场分布处年际和年代际波动中。相较 20 世纪 80 年代, 鳀、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 (Bleeker, 1854)] EDN-ELH 显著降低, 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Bleeker, 1849)]显著升高, 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 (Valenciennes, 1848)]和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 (Temminck et Schlege1, 1846)]保持相对稳定。PDO 和 MEI 指数“暖位相”期鳀和沙氏下鱵 EDN-ELH 较高, “冷位相”期赤鼻棱鳀、 黄鲫、青鳞小沙丁鱼和斑鰶 EDN-ELH 较高。MRYR 对各种鱼类(黄鲫和赤鼻棱鳀除外) EDN-ELH 变动影响显著 (P<0.05), 与鳀、斑鰶和青鳞小沙丁鱼 EDN-ELH 负相关, 与沙氏下鱵正相关。捕捞对鳀和斑鰶 EDN-ELH 影响尤为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休渔期”外对其产卵群体高强度捕捞。本研究通过阐释莱州湾中上层小型鱼类早期补充量动态及种群“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因素, 旨在深入探究渤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关键种和多样性,并以2011—2013年山东近海渔业生物健康状况为基准,评价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研究显示,2021年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春季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减少,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减少,均以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为主。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在渔获物中占比增加。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为无脊椎动物绝对优势种。群落关键种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 (Lophius litulon)、鳀、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 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21年春季渔业生物密度、鱼类密度和甲壳类密度健康指数均为健康状态,而头足类密度健康指数则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2011—2013年,多种经济种类密度有较大增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8.
黄海中南部鳀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鳀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鳀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鳀鱼相比,2002~2004年鳀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鳀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951773 诱鱼灯的原理及实际应用=Fish-attracting lights—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uses[刊,英]//Yamaha Fish.J..—1994,(43).—2~3灯光集鱼技术早在公元8世纪已经普及,日本的光诱渔业是从中国传入的。使用灯光诱鱼不仅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有这种捕鱼方法,如今它仍然是许多国家当代商业渔业的一个特征。在地中海国家,使用灯光诱集中上层鱼类并用网捕捞这些鱼类(如鳀、鲐和  相似文献   

20.
秘鲁海洋研究所(Imarpe)的海洋学家Carmen Grados表示,海水水温的升高导致鳀鱼向南迁移。派塔(Paita)与皮斯科(Psico)之间的鳀鱼渔场已经向南转移到了奇卡马(Chicama)与皮斯科之间的海域。随着水温变暖,浮游生物减少,海洋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鳀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发生迁移。这对相关渔业的生产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Grados同时澄清,海况变化及渔场转移对捕捞配额将产生多大影响暂时还不能确定。修改捕捞配额还缺乏科学依据。2012年2月中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