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室内测定及田间试验的方法,从10种供试药剂中筛选出1号、3号、4号、5号、10号等5种防霜剂,用于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效果稳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大防霜剂5号,防霜效果好,能使蚕豆增产10%~2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药剂和生防菌防除玉米叶片上的INA细菌,可以减轻或控制玉米早霜危害。研究表明,在-4.6℃霜冻条件下,不同药剂有不同程度的防霜效果,防效顺序:防霜剂1号(55.0%)>抗霜素1号 SR01006(生防菌)混剂(33.15%)>抗霜素1号 壮丰优混剂(23.62%)>抗霜素1号(8.46%),其中防霜剂1号防效达到极显著水平,它能杀灭INA细菌和破坏冰核活性物质(冰蛋白)。  相似文献   

3.
金霞  孙雪梅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5):1004-1005
通过比较试验,防治蚕豆蚜虫以667 m2用2%阿维吡虫啉乳油60 mL处理的速杀效果最好,其次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 g和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6 g,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5、7、14 d以上3种药剂防效均达95%以上。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 g速效性较差,后期防效在85%左右。各药剂处理对蚕豆生长没有影响,在试验剂量下对蚕豆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4.
5种杀虫剂对枣尺蠖幼虫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毒力试验以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枣尺蠖的防效最好,为95.9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效最差,为83.67%,其他3种药剂防效均较好,差异不大;田间防效试验,药后15 d,防效最好的是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和2.5%多杀霉素悬浮剂,效果分别为91.47%和88.46%,其次为10%虫螨腈悬浮剂和5%氟啶脲浮油,防效分别为83.53%和80.38%,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最低,为53.12%。利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虫螨腈悬浮剂、5%氟啶脲乳油4种杀虫剂防治枣尺蠖均有较好效果,可以在田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化学药剂与喷药时期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在临蚕9号不同生育期开展春蚕豆赤斑病预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蚕豆苗期、开花期、结荚期进行3次防治效果最好,二者防效分别达70.21%、71.50%。  相似文献   

6.
蚕豆种子包衣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4种不同的蚕豆种衣剂进行包衣试验,经过包衣的蚕豆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10%和20%以上,尤以3号(克灵福)和4号(克灵啉)种衣剂为佳。并具有显著的抗虫效果,播种后45d对蚜虫的防效仍可达100%。同时对蚕豆种子包衣的药种比例及包衣后种子的贮藏技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粒型蚕豆品种采用3号种衣剂包衣其药种比(重量比)以1:100为宜,可以达到较佳的包裹效果。包衣种子适宜小包装密封贮藏,密封270d对发芽率未见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浙北桐乡豌豆修尾蚜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修尾蚜是近年来浙北桐乡地区蚕豆上发生最重的害虫,对蚕豆及大巢菜2种寄主上豌豆修尾蚜的发生进行观察,并测定了吡虫啉对豌豆修尾蚜的防治效果和对蚕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中旬豌豆修尾蚜零星聚集于大巢菜顶部为害,而3月下旬早播的蚕豆顶部才出现豌豆修尾蚜聚集为害;4月以后为害逐渐加重,4月下旬豌豆修尾蚜在蚕豆、大巢菜上已经随处可见;5月蚕豆上以有翅豌豆修尾蚜为害为主。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蚕豆上豌豆修尾蚜速效性好,5 d后防效达100%,10 d后防效达98%。相比对照株,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每株豆荚数、每荚豆粒数、每豆粒鲜重无显著性差异,但每荚鲜重数显著大于对照。吡虫啉可用于蚕豆上豌豆修尾蚜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8.
在康乐县高寒阴湿区春蚕豆进行了5种除草剂防治杂草试验,结果表明,播后当天用48%氟乐灵乳油1875 mL/hm2对水喷洒土壤封闭及蚕豆播后苗前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 mL/hm2对水喷洒土壤封闭,对杂草均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前者至6月2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63.8%和96.3%,较对照增产12.6%;后者至6月2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53.3%和92.4%,较对照增产11.4%,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5种药剂对蚕豆蚜虫(苜蓿蚜和桃赤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35%吡虫·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吡虫·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蚕豆蚜虫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35%吡虫·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和10%吡虫·灭多威可湿性粉剂见效迅速,4种药剂持效性都比较理想,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推荐剂量下防治蚕豆蚜虫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以广泛使用的化学农药70%吡虫啉为对照,对0.7%印楝素乳油和1%虫菊-苦参碱微囊悬浮剂2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蚕豆蚜虫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0.7%印楝素乳油1 200 g/hm~2对蚕豆蚜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药后3~10 d的防效为90.08%~85.92%,持效期达15 d,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0 g/hm~2防治效果相当,且对生态环境安全,可为优质蚕豆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1%虫菊-苦参碱微囊悬浮剂防治蚕豆蚜虫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1.
选取平均体重为182.33 g ·尾^-1的新吉富罗非鱼216尾分成6组,分别设试验组1号(添加蚕豆醇提物)、2号(添加蚕豆酮提物)、3号(添加蚕豆酯提物)、4号(添加大豆异黄酮)、5号(添加大豆皂甙)、对照组6号(基础料),每组设3个重复,比较不同提取物对罗非鱼生长速度、饲料效率、肌肉营养成分及脆化度的影响。经过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各组在生长性能各指标上差异不显著( 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1号、5号罗非鱼肌肉水分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含量提高,差异不显著( P>0.05);而粗脂肪含量、胶原蛋白含量、肌原纤维耐折力显著提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综合以上分析,蚕豆醇提取物和大豆皂甙在一定程度上脆化了罗非鱼肉质,蚕豆醇提物起肉质脆化作用的可能是皂甙类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选出品质较好,特别是左旋多巴产量较高的蚕豆以及最适的芽苗菜采收期,选择‘临蚕二号’、‘启豆一号’、‘海门大青皮’、‘北斗七星’、‘黑蚕豆’和‘红香蕉’共6个供试品种进行试验,设置4个采收期(萌发后第3、6、9和12天),分别对芽苗菜的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蚕豆芽苗菜苗高和可食鲜重均增加,于第12天采收时达最大值,此时左旋多巴产量也达到最高。‘黑蚕豆’在第12天采收时可食鲜重最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均表现最佳,且左旋多巴产量最高,为1 392.48mg/10株,‘海门大青皮’和‘启豆一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综合来看,适宜左旋多巴提取的最佳蚕豆品种为‘黑蚕豆’,最适采收期为第12天。本研究为后续蚕豆芽苗菜药用成分的规模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吕杨  陈龙胜  蔡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16-14017
[目的]比较研究豆科植物中的D-松醇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测定黄皮黄豆、绿皮黄豆、大豌豆、黑豆、红豆、豆角、荷兰豆、豌豆、毛豆、刀豆的D-松醇含量。[结果]D-松醇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421 1X+6.276 4,r=0.826 5,其进样质量线性范围为0.377~1.844μg。青豌豆荚的D-松醇含量为0.084%,青豌豆子实的D-松醇含量为0.339%,青荷兰豆子的D-松醇含量为0.190%,青荷兰豆子实的D-松醇含量为0.342%,青毛豆荚的D-松醇含量为0.760%,青毛豆籽实的D-松醇含量为1.135%,青长豆角的D-松醇含量为0.203%,荷兰豆的D-松醇含量为0.342%,黄皮大豆的D-松醇含量为0.198%,绿皮大豆的D-松醇含量为0.229%,黑皮大豆的D-松醇含量为0.319%,赤豆、豌豆和刀豆中未检出D-松醇。[结论]D-松醇在豆科植物中广泛存在,不同生长期其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绿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冀中南地区棉花-绿豆间作栽培模式对绿豆品种的需求,对引进的10个绿豆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丰产性、抗倒伏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绿豆品种为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中绿10号和毛绿45。其中,中绿10号植株直立矮生、不抽蔓、不炸荚、开花结荚集中、产量高、抗性好,与棉花间作种植最佳。2011年中绿10号与棉花间作种植生产示范,平均产量为1125 kg/hm2,经济效益明显。单作种植时,建议种植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和毛绿45;与棉花间作套种时,建议种植中绿10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d、Zn复合污染环境中蚕豆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培养液中设计Cd的浓度为0、0.1、1.0、10.0、50.0mg/L,Zn的浓度为0、5、50、100、200 mg/L处理蚕豆苗,处理后第10天取豆苗相同叶位的叶片,研究Cd、Zn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蚕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单一Cd、Zn处理的蚕豆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除0.1 mg/L Cd+5 mg/LZn处理外,其余Cd、Zn复合污染处理的蚕豆叶绿素含量都低于相应的单一处理。在单一Cd各处理中加入Zn,随着Zn浓度的增加,蚕豆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说明Zn增强了Cd对蚕豆的毒害作用,显示出协同作用。[结论]Cd、Zn的共存状态对蚕豆的毒害有协同、促进和加和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以苏蚕2号、海门大青皮、上虞田鸡青、美国蚕豆、陵西一寸、通鲜6号、日本大白皮、慈溪大白蚕以及自主研制新品系(长荚型蚕豆)共9个鲜食蚕豆品种为试材,进行低温保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豆荚形式贮藏,以上虞田鸡青的保鲜效果最好,慈溪大白蚕、日本大白皮和长荚型蚕豆等3个品种次之,以2℃贮藏28d为宜。以豆粒形式贮藏,日本大白皮和慈溪大白蚕等2个品种保鲜效果最好,以2℃贮藏21d为宜。  相似文献   

17.
大棚鲜食蚕豆间作蔬菜不同方式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鲜食蚕豆大棚覆盖条件下的产量表现,挖掘增产潜力,探索提高大棚耕地产出的有效途径,以莴苣、黑塌菜、豌豆3种蔬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对大棚鲜食蚕豆100 cm等行、130 cm+70 cm宽窄行和160 cm+40 cm宽窄行3种行距配置及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3种蔬菜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豆纯作时,100 cm等行产量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1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减产9.25%和22.27%,差异显著;间作莴苣、黑塌菜和豌豆后,160 cm+4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是增产9.72%、增产14.91%和减产16.98%;130 cm+70 cm宽窄行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6.27%、增产5.86%和减产18.41%;100 cm等行种植的蚕豆鲜荚分别减产10.86%、增产3.23%和减产24.07%;3种行距配置间作的3种蔬菜产量,均以160 cm+40 cm宽窄行最高,130 cm+70 cm宽窄行次之,100 cm等行种植最低。由此得出,行距配置对大棚鲜食蚕豆产量有着显著影响,蚕豆间作蔬菜时其产量表现与行距配置、蔬菜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娟  刘玉皎  耿贵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12-2313,2316
[目的]研究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方法]以青海12号蚕豆为原料,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及裹衣原料对裹衣油炸蚕豆品质的影响。[结果]经过发芽预处理,油炸温度为180℃、油炸时间为5 min,选用糯米粉为裹衣原料加工的裹衣油炸蚕豆,品质好、口感佳。[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目的在于结合甘肃省的饲料资源特点,探讨在肉用仔鸡配合日粮中,以胡麻饼、蚕豆代替部分鱼粉及其适宜用量,为进一步研究肉用仔鸡饲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L9(3~4)正交设计,饲养试验与代谢试验结合,综合评定试验处理效应。其结果表明:在肉用仔鸡配合日粮中,加入6.0—10.0%的胡麻饼,虽然后期蛋白质存留率显著降低(P<0.05),全期能量存留率极显著降低(P<0.01),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有所降低,但对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胡麻饼用量可以加到10.0%。蚕豆用量从10.0%增加到15.0—20.0%,全期能量存留率极显著降低(P<0.01),蛋白质存留率显著降低(P<0.05),由于采食量增大,前期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后期对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报酬有所降低,但对经济效益无明显影响,且有提高的趋势;蚕豆用量可加到20.0%,前期日粮鱼粉含量从7.0%降到3.5%,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降低采食量和饲料报酬,提高增生耗料成本,蛋白质存留率显著降低(P<0.05);从7.0%降到5.0%,除日增重显著降低外,对其余各指标无明显影响。后期日粮鱼粉含量从6.0%降到3.0%,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存留利用,饲料报酬和增重耗料成本均无明显影响,鱼粉用量前期应在5.0%或以上,后期可降到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