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易感动物移动、易感动物聚集、病毒基因重配以及强大的传播媒介等4个因素在全球长时期传播流行。自20世纪初发现BT以来,BT持续在全球流行,欧洲是重灾区;BTV血清型复杂,全球各大洲均有多种血清型分布流行,目前已陆续鉴定出29个BTV血清型。进入21世纪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畜产品贸易等因素影响,BT全球流行范围继续扩大。面对严峻的BT流行形势,需要采取加强进出口检疫和易感动物流动监管,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以及实施有效的预防接种制度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
己培养建立的小鼠淋巴细胞杂交瘤单克隆抗体6C_2 A.4.2株,经用RIA标化,证明它属于免疫球旦白G类。在RIA中,可与17型BTV结合,但不能和19型BTV结合,可以中和17型BTV,抑制17型BTV的血凝作用,可以沉淀来自17型BTV感染细胞的病毒多肽2及3,(VP_2、VP_3)。接种杂交瘤细胞于小鼠腹腔内,可产生腹水。这种腹水仅含有非中和性的同型血抗17型BTV的抗体,可对导致初生乳鼠死亡的17型BTV提供血清型特异性的被动保护作用。将含有6C_2A.4.2株抗体的小鼠腹水,静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20,(1):42-48
为建立蓝舌病(bluetongue,BT)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得到14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的s7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原核表达得到VP7蛋白,并对表达的包涵体VP7蛋白进行纯化,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纯化的VP7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以纯化的VP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与羊痘阳性血清,羊口蹄疫阳性血清和羊的小反刍兽疫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中和试验比较,两者符合率为90%,ELISA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显示,D值的变异系数小于10%。说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4型BTV抗体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BT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苗接种动物的抗体水平监测,为以后相关BTV ELISA检测试剂盒研发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本实验室从云南省哨兵动物采集的血液中分离到7种血清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但这些毒株的遗传特征至今仍不清楚,因而阻碍了我国的BTV演化历史分析。为掌握云南省早期流行BTV毒株的遗传特征,对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的25株BTV毒株的基因组节段2、3、7和10(Seg-2、-3、-7、-10)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Seg-2序列分析显示,1995—1997年云南省分离到的7种不同血清型(BTV-1、-2、-3、-4、-12、-15、-16)BTV毒株,分属A、B、G、H、I和J等6种基因型;BTV-12型毒株的Seg-2为西方地域型,其余毒株的Seg-2则属于东方地域型;Seg-3和Seg-10序列分析显示,25株BTV毒株均为东方地域型;Seg-7序列分析显示,1株BTV-2型、2株BTV-12型和1株BTV-16型毒株属于西方地域亚型,并与南非和荷兰BTV毒株的Seg-7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其余毒株则均为东方地域型。上述结果表明,云南省存在多种血清型BTV的流行,而Seg-2和Seg-7基因重配毒株的发现,提示国外的西方地域型毒株已侵入云南省,并在传播过程中与我国毒株发生了基因重配。本研究为我国BTV的演化分析与溯源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家养和野生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虫媒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世界多地都存在蓝舌病病毒(BTV)。感染BTV的牛一般呈亚临床型。一般认为,蓝舌病是改良品种的绵羊(尤其是细毛羊和肉羊品种)的疾病,但也有牛和野生反刍动物感染BTV的报道。反刍动物感染7-14d可检侧到BTV抗体,且自然感染后常终生呈血清学阳性。本病尚无特效治疗,重在防控。1病原和传播蓝舌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代表种,至少有24个血清型,一个地区不会存在所用的血清型。库蠓是BTV唯一有效的自然传播媒介。库蠓通过吮吸感染脊椎动物的血液而发生BTV感染。2临床表现绵羊蓝舌病根据病程可分为超急性型到慢性型不同,死亡率为2%-90%。超急性型病例在感染后7-9d内死亡,大多数因严重肺水肿,鼻腔充满泡沫样分泌物,而窒息死亡。慢性型病例,绵羊在感染后3-5周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菌并发症和衰竭而死亡,尤其是并发巴氏杆菌病。温和型的病例通常能迅速康复或痊愈。主要损失表现在死亡、消瘦、毛质受损和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5):821-825
建立蓝舌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RT-PCR检测方法,用于2018年云南省库蠓的蓝舌病(BT)流行病学检测。设计2对保守引物,优化RT-PCR方法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退火时间和延伸时间,并进行灵敏性和特异性评价。采集了昭通市3个县及普洱市澜沧县的BT传播媒介库蠓共25万余只,进行研磨后,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样本。筛选出1对引物BTVS10-F和BTVS10-R作为蓝舌病毒RT-PCR检测引物,敏感度达到10~(2.5) TCID_(50)/0.1 mL,通过对BTV16型的阳性病毒检测,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1疫苗因素疫苗的质量。如果疫苗菌(毒)株的血清型与当前传染病流行毒株之间存在差异,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如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其中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以O型和亚洲Ⅰ型为主;而链球菌的血清型有脑炎型、败血型、关节炎型及淋巴结型。疫苗使用时,应选择疫苗毒株与当地猪群流行的病毒株的抗原型越近的免疫保护越  相似文献   

9.
用国际标准蓝舌病病毒(BTV)型特异性血清和新制备的BTV型特异性血清,按OIE推荐方法进行蚀斑抑制试验,并试用“悬浮法”蚀斑抑制试验,对BTV分离株(L001)作了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BTV16型。与标准毒株相对照,两者试验结果完全一致;L001株的RNA的PAGE电泳带谱与BTV16型标准株的带谱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蓝舌病病毒(BTV)的检测方法和研究该病毒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利用BTV血清8型(BTV8)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并以BTV8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经筛选获得了8株稳定分泌抗BTV8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1B2、1F6、2B1、2D10、3B6、3D9、4D4和4D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b 1F6、2B1、2D10、3B6、3D9与BTV8 VP7蛋白反应,MAb B2、4D4、4D12与BTV8 NS2蛋白反应.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8株MAb与24型BTV血清型呈不同的反应论系.本研究所获得的MAb为建立BTV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相关病毒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