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以湖北省某猪场1219窝不同胎次加系大约克夏母猪繁殖记录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胎次、配种季节、背膘厚、与配公猪品种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猪健仔数和断奶数均以3~4胎次最佳,初生窝重3~4胎次最重,显著高于1、2、5、7、8胎次(P <0.05);弱仔数、畸形数、死胎数及木乃伊数随胎次的增加呈不规律变化;(2)与其他配种季节相比,冬季配种母猪的初生窝重最重,死胎数最低,木乃伊数最高,且差异均显著(P <0.05),但配种季节对健仔数和断奶数的影响不显著(P> 0.05);(3)妊娠后期母猪背膘厚度17~20mm时健仔数和初生窝重最高,14~17mm时弱仔数和畸形数最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4)除了死胎数和木乃伊数外,与配公猪为长白公猪的母猪健仔数和断奶数均显著高于与配公猪为加系大约克夏公猪的母猪(P <0.05),但对初生窝重、弱仔数和畸形数无显著影响(P> 0.05)。由此可知,胎次、配种季节、背膘厚度及与配公猪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加系大约克夏母猪的繁殖性能,其中加系大约克夏母猪3~4胎次、冬季配种、与配公猪为长白公猪...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用浙江某种猪场2010-2013年出生的加系大约克种猪共4382窝的繁殖性能数据,统计分析不同胎次和配种季节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总死产数、畸形胎数、木乃伊胎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种猪产仔性能有极显著影响(P0.01),母猪1~6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随胎次增加而增加,第6胎达到最高峰,且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胎次;总死产数及死胎数则7~8胎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但胎次对产畸形胎和木乃伊胎数影响不显著(P0.05)。配种季节对种猪产仔性能影响极显著(P0.01),冬季配种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其他配种季节(P0.05);总死产数及死胎数极显著低于其他配种季节(P0.01);但冬季配种产木乃伊胎数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P0.01),显著高于春季(P0.05)。研究表明,加系大约克种猪的最佳产仔胎次为3~6胎,冬季配种的产仔性能明显高于其他配种季节。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养猪规模越来越大,其繁殖效率也就越容易受到影响而下降,进而影响生产效益,然而提高生产效益的两个关健因素就是精液品质和母猪繁殖力。为了探讨精液品质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本试验统计了河南省驻马店诸美种猪场2006~2013年母猪配种、产仔记录,分析了猪精液质量(精子活率和精子密度)与母猪繁殖力(窝产仔数和初生窝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产仔性能最好的是长白猪,大白猪次之,杜洛克猪最差,三个品种的平均窝产仔数分别是10.52头、9.96头、9.05头;第3胎达到最大值,其产仔数分别为11.25头、10.23头、9.57头。(2)精子活率与杜洛克、长白、大白种猪的窝产总仔数、初生窝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3)精子密度与杜洛克、大白种猪窝产总仔数和初生窝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长白种猪的没有显著相关(P0.05),表明影响母猪繁殖成绩的关键因素是精子活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配种方式对二元母猪产仔数的影响,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四个品种公猪精液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对11654头长大二元母猪配种,对所产11654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损失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不同配种模式对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种次数、不同品种公猪组合配种对二元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以及窝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杜洛克公猪所配二元母猪的总产仔数和窝产仔数均高于大白和长白猪(P〈0.05);采用长×杜×大组合配种的二元母猪总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高于其它三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中,可在长白、大白、杜洛克猪中任选两个品种,通过二次配种的方式提高母猪的产仔数。  相似文献   

5.
《养猪》2021,(4)
非洲猪瘟导致能繁母猪严重不足,现存能繁母猪中三元母猪占了相当比例。文章以广西某公司下属猪场2020年共计35 925窝分娩数据为材料,统计9种杂交组合仔猪初生窝重、窝均总仔数、窝均活仔数、窝均健仔数、窝均死胎及木乃伊数,分析各组合母猪繁殖性能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杂交组合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YX106(扬翔Ⅰ号猪配套系终端父本)公猪配YX233(扬翔Ⅰ号猪配套系父母代)母猪繁殖性能最佳,初生窝重为20.86 kg,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窝均总产仔数达16.53头,显著高于除了YX116(扬翔Ⅰ号猪配套系第一父本)公猪配YX126(扬翔Ⅰ号猪配套系第一母本)母猪组合之外的其他组合,窝均活仔数达15.81头,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商品肉猪母猪各方面指标均显著低于别的组合,但窝均活仔数也在11头左右。  相似文献   

6.
实验旨在以头均仔猪需母猪饲养日为指标来评定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对一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1 534头后备母猪,分别按照品种(长白、大白、长×大二元杂)、进群和配种季节(春、夏、秋、冬)分组,并进行头均仔猪需母猪饲养日、头均首配日龄、头均分娩日龄、一胎母猪窝均产仔数和配种利用率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胎大白母猪的头均合格仔数需参繁母猪饲养日(48.26)高于长白(42.09)(P0.05),一胎大白母猪的头均总仔数需分娩母猪饲养日(37.21)高于长白(34.41)(P0.05)和长×大二元杂(33.32)(P0.01),一胎大白母猪的头均合格仔数需分娩母猪饲养日(43.45)高于长白(38.62)和长×大二元杂(38.21)(P0.01);春季进群的长×大二元杂母猪头均首配日龄(265.08)高于夏季(252.54)和秋季(256.22)(P0.01),冬季进群的长×大二元杂母猪头均首配日龄(262.20)高于夏季(P0.01)和秋季(P0.05),春季和冬季进群的长×大二元杂母猪的头均分娩日龄(382.73、382.45)高于夏季(372.93)(P0.01)和秋季(375.80)(P0.05);夏季和冬季配种的长×大二元杂母猪一胎分娩母猪窝均合格仔数(10.26、10.19)高于秋季(9.54)(P0.01)和春季(9.62)(P0.05)。综合分析显示,一胎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较差,春冬季节进群和春秋季节配种的长×大二元杂母猪一胎繁殖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观察并记录了1 656头后备母猪的繁殖情况,分别按照品种、进群季节、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将其分组,并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长白后备母猪的配种利用率(89.73%)极显著(P0.01)高于大白后备母猪(75.00%)和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80.57%);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的窝均总仔数(11.36)极显著(P0.01)高于大白后备母猪(10.35),显著(P0.05)高于长白后备母猪(10.74);②春季和冬季进群的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配种利用率(100.00%、100.00%)极显著(P0.01)高于夏季(71.89%)和秋季(51.47%),同时夏季也极显著(P0.01)高于秋季;秋季配种的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受胎分娩率(86.21%)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春季(94.07%)和冬季(97.42%);③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首配日龄在211~230 d组的窝均活仔数(9.30)显著(P0.05)低于231~250 d(10.15)和251~270 d(10.36)组,并且极显著(P0.01)低于271~290 d(10.48)组;211~230 d组的窝均合格仔数(8.96)显著(P0.05)低于231~250 d(9.82)组,极显著(P0.01)低于251~270 d(10.04)和271~290 d(10.21)组。综合试验结果,长白后备母猪的配种利用率较好,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的产仔性能较好。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在春、冬季节进群时配种利用率较好,在秋季配种时受胎分娩率较差;且其首配日龄在211~230 d时产仔性能较低,在211~290 d时产仔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配种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浙江某种猪有限公司2010-2013年的母猪繁殖记录,统计分析不同配种季节对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和金华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结果表明:配种季节对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母猪的繁殖性能有极显著影响(P0.01),春、夏季节配种的母猪,其总产仔数极显著低于秋、冬季节配种的母猪(P0.01),夏季配种的母猪产活仔数极显著低于春、秋、冬季配种的母猪(P0.01)。冬季配种的母猪其仔猪初生窝重极显著高于春、夏、秋三季配种的母猪(P0.01)。配种季节对金华猪的繁殖性能未见明显影响(P0.05)。但秋、冬季节配种的母猪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似有高于夏季配种母猪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养猪公司二元杂母猪(长大和大长)300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各100头,三组均采用三次人工授精,每次输精量均为80mL,对照组母猪输精的精子密度为0.5亿/mL,试验Ⅰ组0.4亿/mL,试验Ⅱ组0.3亿/mL。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精子密度对母猪的配种分娩率、窝均总产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影响不大,经显著性检验,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数据上反映试验Ⅰ组的效果最好,公猪精液采用0.4亿/mL的精子密度在大群生产中最适用,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将外源和上海警备区富民农副业基地两种种公猪精液应用于本场适配母猪,试验选择3胎以内待配母猪(长×大×二花脸三元母猪)48头,随机分为外源精液组和对照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外源精液组使用外源精液,对照组使用场内精液,并对母猪繁殖表现、后代断奶和肥育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外源精液的母猪返情率低于对照组4个百分点,窝均产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分别比对照组高13.63%(P0.05)、16.48%(P0.05);外源精液组仔猪窝均断奶数、窝均断奶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1.33%(P0.05)、15.34%(P0.05),头均断奶重显著高于对照组209.51 g(P0.05);外源精液组母猪所产后代肥育期平均日增重、上市日龄分别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40.63 g、5.89 d(P0.01),料重比显著降低0.15(P0.05),这说明外源精液所产后代肥育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优势。因此我们建议上海市规模化猪场今后更多地应用本市优质种公猪精液供应体系所提供种公猪精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大量的实际生产数据,研究了公猪精液不同精子活率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从所配母猪的受胎情况、分娩情况、窝产总仔和窝产活仔等繁殖成绩综合分析表明:活率在0.4以下时,母猪的受胎率、分娩率、窝均活仔和窝均总仔均远远低于活率0.4以上所配母猪的对应指标,活率0.4~0.6基本达到稳定繁殖成绩,活率0.6以上与活率0.4~0.6的繁殖成绩差异不大。从本研究结果看,要发挥优良公、母猪的最大产能,不必一味追求公猪精液精子活率,而要确保输入有效精子数即可。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6,(1)
以母猪的配种、分娩季节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213 321条配种记录和160 545条分娩记录进行分析,以探索季节性差异对基础母猪群繁殖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配种的母猪分娩率和窝产总仔数最高,分别为76.51%和10.66头,极显著高于春、夏两季配种母猪(P0.01);其中冬季配种杜洛克、大白母猪和秋季配种长白母猪的窝产总仔数为同品种配种季节对比中最高,分别为9.85头、10.92头和10.52头。另外,春季分娩的母猪窝产总仔数为10.65头,窝产活仔数为9.43头,均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P0.01);其中春季分娩杜洛克、长白、大白母猪窝产总仔数为同品种分娩季节对比中最高,分别为9.75头、10.62头、10.92头。因此,杜洛克和大白母猪在冬季配种时表现的繁殖性能最佳,长白母猪在秋季配种时可获得最优的繁殖成绩;妊娠阶段在气候温和的冬-春季,分娩时间在春季的母猪产仔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不同胎次、配种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笔者对江西省赣州市某猪场2015年长白母猪、大白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按胎次及配种季节进行分组,分析其在不同胎次、配种季节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长白母猪和大白母猪3~5胎繁殖性能较好,第1胎的初生均重、断奶均重最低;长白母猪第3胎窝产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1,2,6,7,8胎(P0.05);大白母猪第4胎窝产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第1,2胎(P0.05);长白母猪夏季配种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最高,初生均重、断奶均重春季配种最高;大白母猪不同季节配种窝产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秋季配种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冬季(P0.05)。说明不同胎次、配种季节对长白、大白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6,(2)
以公猪出生季节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广东地区的1 736头公猪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季节性差异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出生的公猪使役寿命达到16.04个月,配种母猪的分娩率为76.35%,繁殖效率值为8.04头/胎,与春季出生的公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出生的公猪。此外,冬、春季出生杜洛克公猪的配种母猪分娩率分别为76.85%和77.41%,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出生的公猪(P0.05);冬、春季出生长白公猪的使役寿命最长,分别为16.90个月和16.16个月,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极显著高于夏、秋季出生的公猪(P0.01);冬、春季出生大白公猪的使役寿命分别为15.03个月和15.04个月,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夏、秋季出生的公猪(P0.05)。因此,选育冬-春季节出生的公猪是提升基础母猪群繁殖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胎次、配种季节对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胎次、配种季节对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运用SPSS 16.0软件对753窝大约克纯种母猪的产仔数、出生窝重和断奶窝重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总仔数第8胎最高(15.25头),与第1胎差异显著(P<0.05),总的呈现随胎次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大约克母猪春季和冬季配种产总仔数与秋季差异显著(P<0.05);冬季配种母猪的出生窝重、断奶均重、断奶窝重均高于其他三季。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不同规模猪场不同胎次母猪繁殖力的高低,本研究采集了106家不同规模猪场母猪的详细生产数据。按母猪实际存栏头数将猪场划分为1 000、1 000~5 000、5 000~10 000和≥10 000头4个规模,分析不同规模猪场母猪1~9胎次活仔率、健仔率、畸形仔率、死胎率、木乃伊率、断奶活仔率及窝均产总仔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窝均产死胎数、窝均断奶活仔数、窝均出生个体重、窝均出生窝重等相关繁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胎次相同的情况下,猪场活仔率、健仔率和断奶活仔率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畸形仔率、死胎率和木乃伊率则呈相反趋势。母猪实际存栏头数≥10 000头的猪场1~7胎次(第4胎除外)的活仔率、健仔率和断奶活仔率均显著高于1 000头猪场(P0.05),而与其他两个规模猪场差异不显著(P0.05)。母猪存栏数1 000头的猪场1、2、3、5、7胎次的死胎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模猪场(P0.05)。各个胎次的窝均产总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畸形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出生窝重都随着猪场饲养规模的扩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1 000头的猪场第2、3胎的母猪窝均产总仔数、产活仔数、产死胎数、窝均断奶活仔数、窝均出生窝重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模猪场(P0.05)。综上,养殖规模对不同胎次母猪生产力均产生较大影响,中大规模猪场(≥1 000头)的母猪繁殖力整体上低于小规模猪场(1 000头),但仔猪的体况和成活率要优于小规模猪场。  相似文献   

17.
对会泽县某种猪场的568头新加系后备母猪2014年2—9月的配种、产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9月窝均产仔数、窝均产活仔数、活仔窝均重最高,分别为(12.68±2.01)头、(11.88±2.04)头、(16.75±3.52)kg,与6、7、8月之间差异显著(P0.05);6、7、8月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大大、长大、长长、大长、杜杜5个组合中,以长大组合窝均产仔数、窝均产活仔数、活仔窝均重最高,分别为(12.4±2.35)头、(11.05±2.75)头、(15.45±4.15)kg,但大大、长大、长长、大长组合之间窝均产仔数、窝均产活仔数、活仔窝均重差异不显著(P0.05);大大、长大、长长、大长4个组合与杜杜组合之间的窝均产仔数、窝均活产仔数差异显著(P0.05);长大、大长组合与杜杜组合之间活仔窝均重差异显著(P0.05);大大、长长、杜杜组合之间的活仔窝均重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整体评定,在484头初产母猪中,窝产仔数≥10头的母猪占87.6%,窝产活仔数≥10头的母猪占72.52%,21日龄断奶仔猪存活4 691头,哺育率90.55%,说明新加系猪种适宜在滇东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子宫体输精技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将355头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和931头长大二元杂经产母猪于配种时进行子宫体深部输精。结果显示,子宫体输精的后备母猪分娩率降低2.20个百分点(P>0.05),胎均总仔下降0.39头(P>0.05);子宫体输精的经产母猪胎均总仔极显著提高0.83头(P<0.01),胎均健仔显著提高0.52头(P<0.05),繁殖效率增加至1 223头,精子使用量减少了50%。结果表明,子宫体输精技术并未能提高后备母猪的整体繁殖性能,但能显著提高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大幅度减少精子使用量。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6,(4)
以纯种美系大白青年母猪(头胎和2胎)为研究对象,探索母猪初配日龄、头胎哺乳期时间长度及带仔数与其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初配日龄为256~285 d的头胎母猪产仔数和健仔数显著高于初配日龄大于285 d的头胎母猪(P0.05),较初配日龄小于256 d的母猪高(P0.05);初产分娩日龄为374~403 d头胎母猪产仔数和健仔数显著高于初产日龄大于404 d的头胎母猪(P0.05);头胎哺乳期对头胎断奶至配种间隔、2胎产仔数、2胎健仔数影响显著(P0.05),哺乳期小于等于22 d的头胎母猪其2胎健仔数显著低于哺乳期大于等于23 d的其他各组(P0.05),2胎产仔数显著低于哺乳期为23~25 d的母猪(P0.05),低于哺乳期大于等于26 d的母猪(P0.05);头胎哺乳第11天时,带仔9头、10头的母猪其2胎产仔数、健仔数显著高于带仔大于等于11头的母猪(P0.05),较带仔8头的母猪高(P0.05);头胎哺乳第21天时,带仔9头、10头的母猪其2胎健仔数显著高于带仔大于等于11头的母猪(P0.05),较带仔8头的母猪高(P0.05)。因此,纯种美系后备母猪初配日龄应控制在256~285 d内,初产日龄控制在374~403 d内,头胎哺乳时间应大于22 d,带仔数应为9~10头。  相似文献   

20.
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C组,51头)、烯丙孕素组(A组,51头)、烯丙孕素+PMSG+Gn RH组(APG组,50头),比较不同组间后备母猪的发情率、发情集中度、配种率、分娩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结果表明:在发情率和配种率上,APG组(84%、100%)和A组(92.16%与92.16%)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70.59%)(P0.05),且APG组、A组的发情集中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妊娠率上,对照组(62.75%)极显著低于APG组(90%)和A组(88.24%)(P0.01);在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上,APG组(13.40、12.75)和A组(12.65、12.03)显著高于对照组(10.88、10.35)(P0.05)。综上可知,利用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备母猪,可以显著提高后备母猪的发情率、配种率、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