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亚油酸对反刍动物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水平亚油酸培养基进行溶纤维丁酸弧菌体外厌氧培养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D600 nm值达到1.0时,在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试验1组(对照)、2、3及4组培养基亚油的浓度分别为0、2.5、5.0及7.5 mg/100 mL,培养24 h后收集菌液检测35种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细菌代谢相关的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 C、C18:2(n-6) C、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C22:2、C22:1(n-9)及C22:6(n-3)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亚油酸浓度的提高无显著变化(P>0.05);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而C15:1及C18:3(n-3)合成量在2.5 mg/100 mL亚油酸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对照组中合成量最高,在添加亚油酸的试验组中,随着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7.5 mg/100 mL亚油酸组合成量最高。综上所述,亚油酸对于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脂肪酸有一定影响作用,可抑制C10:0、C12:0、C16:0、C18:0、C23:0、C14:1、C20:4(n-6)等脂肪酸的合成,C15:1、C16:1、C18:3(n-3)含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量时合成量会减少。  相似文献   

2.
反刍动物的相关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改变瘤胃氢化途径增加牛奶中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20∶5 n-3和C22∶6 n-3的含量,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氢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还不清楚。本试验所用动物为5头安装瘤胃瘘管的母羊,动物日粮为高精料饲料,日粮中添加1∶2比例的鱼油和葵花油(30 g/kgDM)的混合物。饲喂添加外源油的日粮0、3、10 d后收集瘤胃食糜分析鱼油和葵花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和氢化产物的影响。食糜中的氢化中间体及甲酯化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Ag+-HPLC和气质仪联用进行分析。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不会影响瘤胃pH,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及营养物质的降解消化,但能改变瘤胃食糜的脂肪酸成分。主要包括C18∶0和C18∶2 n-6的减少,反式C16∶1、反式C18∶1、10-O-C18∶0和反式C18∶2的含量增加。外源添加脂类能提高食糜中C20∶5 n-3和C22∶6 n-3的所占脂肪酸的比例并导致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的大量增加,但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量却有所减少。试验结果中还发现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使特殊脂肪酸如C20∶1、C20∶2、C22∶1、C22∶3...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延胡索酸二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组成及关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约为(650±50)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动物,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试验设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各添加0.25 mg/mL的α-亚麻酸,延胡索酸二钠分别添加0(对照)、1、2、3 mg/mL。分别在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在培养24 h后测定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添加延胡索酸二钠显著提高丙酸浓度(P0.05),降低乙酸/丙酸(P0.05),添加2 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能显著升高瘤胃培养液的pH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P0.05)。2)添加1 mg/mL延胡索酸二钠C18:2n6c、c9, t11-CLA和C20: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 mg/mL和2 mg/mL延胡索酸二钠,C22:2n6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延胡索酸二钠组,C18:3n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添加2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非典型丁酸弧菌和蛋白分解丁酸弧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3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亨氏丁酸弧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2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瘤胃液的原虫和产甲烷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由以上结果可见,体外条件下添加2 mg/mL和3 mg/mL延胡索酸二钠,能提高大多数瘤胃微生物数量,优化脂肪酸组成,提高瘤胃发酵性能,但对甲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将180只8周龄鹌鹑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1.5%、2.5%和5.0%亚麻仁油钙盐。试验期为20周,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蛋黄中C18∶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油酸(C18∶2)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和n-6/n-3比率显著降低(P<0.05)。蛋黄中脂肪酸C18∶3含量与亚麻仁油钙盐添加比率间关系为Y=0.1326X-0.0066(r=0.9965)。日粮中亚麻仁油钙盐适宜的添加量为1.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北京油鸡腿肌中长链脂肪酸变化规律,试验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50、300、450日龄北京油鸡腿肌的中长链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北京油鸡腿肌共鉴定出33种中长链脂肪酸,其组成不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油酸(C18∶1 n-9c)、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 n-6c)、硬脂酸(C18∶0)、花生四烯酸(C20∶4 n-6)和棕榈油酸(C16∶1)等脂肪酸为北京油鸡腿肌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95.52%;除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外,饱和脂肪酸(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不饱和脂肪酸(UFAs)、必需脂肪酸(EFAs)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比例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450日龄绝对含量极显著地高于150和300日龄(P0.01);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n-3,DHA)、α-亚麻酸(C18∶3 n-3,ALA)和花生四烯酸(C20∶4 n-6,ARA)、亚油酸(C18∶2 n-6c,LA)分别是北京油鸡腿肌中主要的n-3系列和n-6系列PUFAs,北京油鸡腿肌n-6/n-3 PUFAs比例在21.18~24.39∶1范围内,且450日龄显著高于150和300日龄。研究结果提示日龄对北京油鸡腿肌脂肪酸分类的绝对含量影响程度高于对相对比例的影响,且基于脂肪酸绝对含量,北京油鸡150和450日龄的腿肌在营养及风味上要优于300日龄。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麻油对宁乡猪背肌和3种不同脂肪组织中长链脂肪酸谱的影响,并探究脂肪酸生成的潜在机制。选取日龄相近、平均体重(43.21±0.64) kg的宁乡阉母猪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后,宁乡猪背肌中花生一烯酸(C20∶1)、γ-亚麻酸(C18∶3n-6)、α-亚麻酸(C18∶3n-3)含量显著提高(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对3个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与背肌趋于一致,如能显著提高背脂、腹脂和肾周脂中亚油酸(C18∶2n-6c)、C18∶3n-6、C18∶3n-3、二十碳三烯酸(C20∶3n-6)含量(P0.05),降低背脂和腹脂中油酸(C18∶1n-9c)(P0.05)、C20∶4n-6(0.05≤P0.10)及肾周脂中硬脂酸(C18∶0)含量(P0.05);同时,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还能显著降低3种脂肪组织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P0.05),使3种脂肪组织中平均n-6/n-3 PUFA比值降到5.92。此外,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能显著下调背脂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γ-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PPARγ)和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基因的表达(P0.05),对α-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PPARα)基因的表达也有抑制趋势(0.05≤P0.10)。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能显著提高宁乡猪背肌、背脂、腹脂和肾周脂中C18∶3n-3含量,使3种脂肪组织中平均n-6/n-3 PUFA比值降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范围(4~6)内;这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分化及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抑制剂(梧桐子油)和促进剂(罗格列酮)对绵羊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选用18只平均体重为(27.71±2.64)kg、生理状况相似的杂交公羊(美利奴×小尾寒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4.8%胡麻籽,梧桐子油组(W组)饲喂C组饲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L组)饲喂C组饲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50 d,其中过渡期10 d,预试期5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W组背最长肌中反-11油酸(trans-11 C18∶1)、反-9,12亚油酸(trans-9,12 C18∶2)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麻酸(C18∶3)(n-6)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花生烯酸(C20∶1)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与C组相比,L组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is-9,trans-11 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和PUFA/饱和脂肪酸(SFA)显著增加(P0.05),C18∶3(n-6)和SF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癸酸(C10∶0)、顺-9油酸(cis-9 C18∶1)和花生三烯酸(C20∶3)(n-3)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梧桐子油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20∶1的含量;饲粮中添加罗格列酮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和cis-9,trans-11 CLA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10∶0、cis-9 C18∶1和C20∶3(n-3)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填饲期朗德鹅产肝性能、脂肪沉积、屠宰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0日龄朗德鹅母鹅80只,体重为(3.0±0.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油组为对照组,饲粮中添加2%的鹅油;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为试验组,饲粮中分别添加2%的牛油、鱼油和菜籽油。预试期7 d,填饲期20 d。结果表明:1)菜籽油组和牛油组的肝脏重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牛油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和鹅油组的活重、全净膛重均显著高于牛油组和鱼油组(P0.05)。2)鱼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血清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且其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牛油组(P0.05);牛油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鹅油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添加鹅油相比,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6∶1、C17∶1、C18∶1n-9、C18∶2n-6、C18∶3n-3、C20∶1n-9、C20∶4n-6、C20∶5n-3、C22∶1n-9、C22∶5n-3、C22∶6n-3、C24∶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菜籽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UFA C16∶1、C18∶1n-9、C18∶2n-6、C20∶2、C22∶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牛油显著提高了肝脏中C18∶3n-3、C20∶5n-3、C22∶5n-3、C22∶6n-3及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由此得出,与添加鹅油相比,饲粮添加菜籽油或牛油时填饲期朗德鹅的产肝性能较佳;添加鱼油和菜籽油可增加填饲期朗德鹅肝脏中PUFA含量,降低血清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硝酸钠调控水牛瘤胃甲烷生成对脂肪酸生物氢化途径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约为(650±50)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设计发酵底物的精粗比为40∶60,试验设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各添加0.25 mg/mL的α-亚麻酸,硝酸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1、2、3 mg/mL。分别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在培养24 h结束后测定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培养液24 h的总产气量、甲烷(CH_4)含量和甲烷/总产气量的比例(P0.05),添加1、2和3 mg/mL硝酸钠后瘤胃液甲烷含量分别降低了89.62%、91.20%、91.75%。②添加硝酸钠组瘤胃培养液的pH和氨态氮(NH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3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 cis-9,trans-11、C18∶2 trans-10,cis-12、C20∶1、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及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n6c、C18∶1n9t、C20∶5n3(EPA)和C22∶6n3(DH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1 mg/mL硝酸钠组含量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3n3、C18∶2n6c和C18∶1n9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体外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产气量和甲烷含量,pH和NH_3-N含量显著升高,TVFA含量降低,通过显著减少丙酸含量而升高乙酸/丙酸;添加1 mg/mL硝酸钠可显著提高瘤胃液共轭亚油酸(CLA)和UFA含量,且在抑制甲烷产生的同时能够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氢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添加亚油酸条件下不同剂量硝酸钠对水牛瘤胃体外发酵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母水牛,以精粗比40∶60为底物进行瘤胃液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硝酸钠的浓度分别为1、2、3 mg·mL-1,对照组不加硝酸钠,每组均添加0.25 mg·mL-1的亚油酸,每组各5个重复。在体外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24 h结束培养,测定瘤胃体外发酵参数、脂肪酸含量及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2)添加硝酸钠pH值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升高(P<0.05),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添加1 mg·mL-1硝酸钠,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C20:5n3 (EPA)含量显著高于添加3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2 mg·mL-1硝酸钠C22:6n3 (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4)添加硝酸钠组原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2、3 mg·mL-1硝酸钠产甲烷菌数量显著低于添加1 mg·mL-1硝酸钠组(P<0.05),添加1 mg·mL-1硝酸钠总细菌、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蛋白分解丁酸弧菌、非典型丁酸弧菌、亨氏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得,体外法添加1~3 mg·mL-1硝酸钠和0.25 mg·mL-1亚油酸在维持水牛TVFA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甲烷含量,且1 mg·mL-1硝酸钠能促进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LA),优化脂肪酸组成,并能增加大多数瘤胃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抑制瘤胃细菌、真菌、原虫对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后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0.5 g,精粗比为3:7,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量3%的亚油酸和3%的亚麻酸,每组设置5个重复,同时再设立4个组:对照组及抑制原虫、细菌、真菌组。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24 h,测定24 h产气量和气体中的甲烷(CH4)含量、瘤胃发酵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以及长链脂肪酸(LFA)组成。结果表明:①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和原虫生长后产气量显著降低,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后CH4产量显著升高,而抑制原虫生长后CH4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产气量均显著降低,且抑制原虫后CH4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②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影响了体外瘤胃发酵液pH和MCP浓度(P<0.05),添加亚油酸对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丁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1:0、C12:0、C13:0、C14:0、C14:1n5、C15:1n5、C16:1n7、C16:0、C18:3n3、C18:2n6c、C18:0、C20:2n6、C20:3n6、C20:1、C20:3n3、C20:0、C21:0、C22:6n3、C22:2n6、C22:0浓度(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2:0、C13:0、C14:0、C15:0、C16:1n7、C16:0、C17:0、C18:3n6、C18:3n3、C18:2n6c、C18:1n9t、C18:0、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C20:2n6、C20:1、C20:0、C21:0、C22:6n3、C22:0、C23:0、C24:1n9、C24:0浓度(P<0.05)。由此可见,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CH4产量和脂肪酸组成均能产生影响,原虫对产气量和CH4产量贡献最大,细菌对瘤胃液脂肪酸代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评价了饲喂莫能菌素对泌乳期奶牛乳中脂肪酸含量的长期影响。试验期间,24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胎次1.46±0.17;体重620±5.9 kg;泌乳天数92.5±2.62d)安排在能栓系的饲槽中。本试验采用颜色编码、双盲试验重复测量的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依据胎次和泌乳天数把牛对应的分配到2个处理组:组1,调节泌乳奶牛的TMR精粗比为60∶40(空白TMR)。组2,自由饲喂含莫能菌素的TMR(每公斤常规TMR添加24 mg莫能菌素钠)日粮。每天挤奶饲喂2次(饲喂:08∶30和13∶00;挤奶:05∶00和15∶00)。试验前和试验开始后的第1、2、3、4、5和6月收集奶样,分析乳中脂肪酸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添加莫能菌素减少了短链脂肪酸和中等长度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其中C7∶0、C9∶0、C15∶0和C16∶0分别减少了26%、35%、19%和6%;长链饱和脂肪酸增加了9%,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9%,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6%,总c-18∶1增加7%,总共轭亚油酸(CLA)增加43%,22∶6n-3增加19%,22∶5n-3增加13%,cis-9,trans-11CLA增加43%。试验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在抑制瘤胃不饱和脂肪酸的生化还原作用方面有作用,因此增加了牛奶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含量,增加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3.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nic acid,CLA)是不饱和脂肪酸经瘤胃生物氢化的中间产物,溶纤维丁酸弧菌在此氢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溶纤维丁酸弧菌的作用机理是调控CLA合成的关键。本文从溶纤维丁酸弧菌的背景入手,结合瘤胃微生物对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氢化,详细阐述了溶纤维丁酸弧菌在CLA合成中的作用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年龄和育肥对苏尼特羊尾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从苏尼特左旗种羊场放牧群中选取当年、1.5岁和成年羊各6只,从育肥群中选取6只肥羔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同时采集尾脂样品、草场混合牧草和育肥饲粮样品分别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放牧饲粮n-6PUFA/n-3PUFA(以下简称n-6/n-3)为2.205,低于育肥饲粮(8.779)。2)随着年龄的增长尾油中链饱和脂肪酸(P0.01)和C18∶0(P0.01)以及C4∶0等短链脂肪酸(P0.05)组成明显上升;相反,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P0.01)以及C18∶1c9(P0.01)和C18∶3(P0.05)组成则显著下降;同时n-6/n-3(P0.05)和S/U(P0.05)上升。3)育肥使苏尼特羊尾油中链饱和脂肪酸(P0.01)和C18∶0(P0.01)以及C4∶0等短链脂肪酸(P0.01)组成明显上升;相反,C18∶1c9(P0.01)和C18∶3(P0.01)以及n-3PUFA组成(P0.01)下降;同时n-6/n-3提高(P0.01)。说明放牧羊饲粮具有n-3PUFA营养特性,而育肥羊饲粮则具有n-6PUFA营养特性;苏尼特羊尾油C18∶1c9和n-3PUFA组成很高,而n-6PUFA组成相对较低,而且具有n-3PUFA营养特性,但年龄增长和育肥使其n-3PUFA营养特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寻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的短链脂肪酸(乙酸、β-羟丁酸)和长链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组合添加模式,为调控乳成分合成提供理论依据。BMECs经分离、纯化后,选取第2代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不添加脂肪酸,Ⅰ组和Ⅱ组添加的乙酸、β-羟丁酸浓度比例均为2.0(9.60 mmol/L)∶1.0(4.80 mmol/L),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浓度比例分别为2.0(17.30μmol/L)∶13.3(115.05μmol/L)∶1.0(8.65μmol/L)和9.6(75.20μmol/L)∶7.4(58.00μmol/L)∶1.0(7.80μmol/L);Ⅲ组和Ⅳ组添加的乙酸、β-羟丁酸的浓度比例均为1.0(7.20 mmol/L)∶1.0(7.20 mmol/L),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浓度比例分别为2.0∶13.3∶1.0和9.6∶7.4∶1.0,各组添加的短链脂肪酸(SCFA)和长链脂肪酸(LCFA)总浓度为14.541 mmol/L,每组3个重复。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RGR)、甘油三酯(TAG)的合成量以及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试验组BMECs RGR及TAG的合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RGR最高,TAG合成量最多。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显著提高了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κ-酪蛋白(CSN3)基因的表达量(P0.05);Ⅳ组显著提高了CSN3、蛋白激酶B(AKT)、S6K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基因的表达量(P0.05);试验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 AT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培养液中添加7.20 mmol/L乙酸、7.20 mmol/Lβ-羟丁酸、75.20μmol/L油酸、58.00μmol/L亚油酸、7.80μmol/L亚麻酸对BM ECs乳蛋白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主要评价不同处理工艺的亚麻籽和添加DHA的亚麻油在体外瘤胃中的氢化规律。试验所用亚麻籽产物主要有亚麻油、破碎亚麻籽、甲醛化处理的亚麻籽、氢氧化钠和甲醛共处理的破碎亚麻籽、整粒挤压亚麻籽、挤压破碎亚麻籽、微粒化亚麻籽、商用压榨亚麻籽、脂包被亚麻油和添加DHA的亚麻油。培养系统中添加各种处理亚麻籽,添加不同量的亚麻籽使其中C18∶3 n-3含量与发酵底物(经冷冻干燥的TMR日粮)等量,体外接种瘤胃液进行批次发酵。发酵开始(0 h)和发酵后0.5、1、2、3、6、12和24 h后取样待分析发酵液pH及各脂肪酸的残留量。通过测定残留液中C18∶3 n-3的量估测C18∶3 n-3的氢化效率,并通过指数模型预测其在瘤胃中的滞留时间。各处理组间的瘤胃发酵参数包括产气速率及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亚麻籽经化学处理如甲醛化后再进行加工会降低其中C18∶3 n-3在瘤胃中的氢化效率。氢氧化钠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未降低C18∶3 n-3氢化效率。整粒挤压的亚麻籽中的C18∶3 n-3氢化效率高于破碎挤压组,而且不同的加工处理不会影响C18∶3 n-3氢化效率。亚麻籽经挤压、微粒化、包被及添加DHA均不会影响C18∶3 ...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奶牛血清中脂肪酸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异丙醇-正庚烷-2 mol/L磷酸(80∶20∶2)提取,正庚烷萃取,2-溴苯乙酮衍生化,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0.45 mL/min,色谱柱为Inert Sustain C18分析柱(150 mm×2.1 mm,3μm),紫外检测波长为244 nm。结果显示: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豆蔻酸(C14∶0)、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DHA)、花生四烯酸(C20∶4,AA)、亚油酸(C18∶2)、棕榈酸(C16∶0)、油酸(C18∶1)、正-十七烷酸(C17∶0)、硬脂酸(C18∶0)可以完全分离,峰形良好,精密度RSD≤2.96%,回收率在96%~99%之间。本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奶牛血清中脂肪酸浓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添加亮氨酸和谷氨酸对肥育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77 kg左右的三元杂交肥育猪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2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5%L-丙氨酸(等氮对照组)、1.00%亮氨酸+1.37%L-丙氨酸(亮氨酸组)、1.00%谷氨酸+1.44%L-丙氨酸(谷氨酸组)、1.00%亮氨酸+1.00%谷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组)。饲喂60 d后屠宰采集肌肉样品,检测其中脂肪酸含量以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背最长肌中,亮氨酸组C18∶2n-6和C20∶1含量显著增加(P0.05),C18∶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4∶0和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C17∶0和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股二头肌中,亮氨酸组C16∶0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氨酸组C18∶2n-6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亮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脂肪酸转运蛋白4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等氮对照组相比,谷氨酸组和亮氨酸+谷氨酸组背最长肌中脂蛋白脂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添加1.00%亮氨酸或1.00%谷氨酸可调控肥育猪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在以亚油酸(C18∶2)为脂肪酸源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莫能菌素,研究其对C18∶2氢化及反式11-油酸(t11-C18∶1)合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微晶纤维素为培养底物,莫能菌素以其占底物的质量浓度添加,对照组、M1组、M2组、M3组和M4组莫能菌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10、20、...  相似文献   

20.
<正> 必需脂肪酸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鱼类对饵料中的必需脂肪酸需要量依品种而异。虹鳟需要 n-3脂肪酸而非 n-6脂肪酸,鲤鱼摄食添加 n-6和 n-3脂肪酸混合物的饵料生长效果好于单一使用某一种脂肪酸,齐氏罗非鱼需要 n-6脂肪酸如亚油酸(18:2n-6)或花生四稀酸(20:4n-6)而非n-3脂肪酸。斑点叉尾(鱼固)不需 n-6脂肪酸,而在饵料中添加 n-3和 n-9脂肪酸时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