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李卫宁  李超  马晶军  孙奂明  温雅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621-1622,1654
[目的]研究Mn2+浓度对库拉索芦荟根活力及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砂培试验。[结果]Mn2+对芦荟根活力以及芦荟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均有影响。当营养液中Mn2+浓度为1.0×10^-5mol/L时,芦荟根活力最高,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含量也最高;随着供Mn2+浓度的提高,芦荟体内Mn2+含量不断增加。[结论]为生产出活性成分含量高的芦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砂培试验初步探讨了锌元素对库拉索芦荟的根活力以及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的影响.蛄果表明,锌元素对芦荟的根活力以及芦荟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皆有影响.当营养液锌浓度为1.0×10-5mol/L时,芦荟根活力最高,同时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含量也最高;随着供锌浓度的提高,芦荟体内锌含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钙和硼对芦荟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淑娟  毛桂莲  孙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38-7239,7282
[目的]探究钙和硼与芦荟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Ca^2+和H3BO3,研究不同浓度钙和硼对芦荟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a^2+对芦荟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的伸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Ca^2+不利于花粉管的生长,而高浓度Ca^2+则抑制花粉管生长,其最适Ca^2+浓度为1.3×10^-3mol/L。在高浓度硼条件下,较长时间内花粉管均呈现出波浪形,花粉管生长的最适硼浓度为1.6×10^-4mol/L。[结论]不同浓度的钙和硼,会促进或抑制芦荟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  相似文献   

4.
邓艳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04-16005
[目的]研究芦荟对果蝇寿命和生活周期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芦荟的医疗保健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蝇为材料,在其培养基中加入适当体积的芦荟全叶匀浆,使其最终浓度分别为10、25、50、75、100 g/L,探究芦荟对果蝇寿命及各代果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各剂量组的芦荟均能不同程度地延长果蝇平均寿命及最高寿命,随着喂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果蝇体内的SOD活力明显增强。[结论]芦荟具有较强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含有多种消除氧自由基的成分,能延长果蝇寿命。  相似文献   

5.
牛亚玲  董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7-20958,21162
[目的]建立一个比较合理和完善的芦荟组织培养体系,为大规模快速生产芦荟组织培养苗提供依据。[方法]以木立芦荟和中国芦荟的叶、茎尖和根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激素配比的MS和N6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芦荟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在不定芽诱导过程中,茎尖在培养基MS+6-BA 3.0 mg/L+NAA 0.2 mg/L上的芽诱导率最高。在诱导生根过程中,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NAA浓度在0.2~0.3 mg/L时芦荟组织不定芽生根效果较好。[结论]芦荟组培效果受到遗传基因型和外在培养条件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芦荟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试验探讨了对芦荟中芦荟苷、芦荟大黄素的提取方法。对HPLC法同时测定芦荟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分别对流动相、检测波长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仪器精密度试验、方法精密度试验以及回收率测定,最终确立了应用HPLC测定芦荟体内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量的色谱条件。  相似文献   

7.
赵娜  周米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21-5823
[目的]研究镍(Ni2+)胁迫对玉米(Zea mays L.)根系生长及膜保护系统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i2+胁迫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根系活力及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Ni2+处理对玉米幼苗根系具有低浓度的促进效应和高浓度的抑制效应,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根系长度、鲜重、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在3个处理阶段(10、30、30 d)变化趋于相同;随着玉米幼苗的生长,各项指标变化更加明显。根系活力在Ni2+浓度为50 mg/kg(土)时最强,随着Ni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根系保护酶系统中SOD和POD活性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Ni2+浓度为50 mg/kg(土)时出现峰值;根系细胞内MDA含量在低Ni2+浓度处理下增幅较小,Ni2+浓度在100~800 mg/kg(土)时增加显著。[结论]Ni2+浓度低于50 mg/kg(土)时对玉米幼苗期根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超过该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吴洪  蔡和意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08-7709
[目的]对不同生长期的中华芦荟(Aloe vera var. chinensis)和库拉索芦荟(Aloe vera)中芦荟苷含量进行测定,并测定在紫外光和不同酸碱条件下芦荟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等吸收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芦荟中芦荟苷含量。[结果]4年生中华芦荟和2年生库拉索芦荟中芦荟苷含量最高,且芦荟苷主要存在于叶皮中;中华芦荟的稳定性随生长期增加而增强,且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地采收、开发利用芦荟资源及在储存过程中保留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发酵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的黑曲霉生长最好,所产酶的活力最高,最佳碳源浓度为15g/L;蛋白胨浓度为15g/L时黑曲霉干重最大,蛋白胨浓度为10g/L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pH值为5时黑曲霉的生物量最大,pH值为4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培养温度为30℃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MgSO4 0.05g/L+KC10.5g/L+K,HPO4 1g/L+FeSO4 0.5g/L。当pH值为5,发酵温度为25℃,孢子接种量为10^6cfu/ml,发酵时间为96h时,培养基上黑曲霉产α-半乳糖苷酶的活力最高,达到(3.250±0.035)U/ml。[结论]该试验为仪一半乳糖苷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素萍  田嘉铭  孙东晓  甄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14-10816,10844
[目的]建立芦荟中芦荟苷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几种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并分析这几种芦荟色谱图的特征,从而将5种芦荟区分开来。[方法]采用超声振荡提取法制备样品溶液,并用HPLC测定芦荟苷的含量,得到芦荟色谱图。[结果]芦荟苷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3.168 4X-2.855 4,R=0.999 8,表明在2.92~46.67μg/ml范围内,芦荟苷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8.0%;5种芦荟苷的含量分别为:木立芦荟614.3μg/g、海虎兰212.5μg/g、库拉索芦荟135.3μg/g、华芦荟72.92μg/g和不夜城芦荟2.622μg/g。库拉索芦荟在3~5 min出现的双峰左边的峰高稍低,但相差不明显,双峰基本达到基线分离,在其后再没有明显的色谱峰。该特征仅与木立芦荟的色谱图相似,与华芦荟、不夜城芦荟和海虎兰色谱图相差较远,较易区分。[结论]不同品种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不同;其中木立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最高;所确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图谱分析可将这5种芦荟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酶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K+、Na+、Ca2+、Mg2+、Zn2+、Mn2+、Cu2+和Fe2+8种金属离子,浓度设计为1×10-4、1×10-3、1×10-2mol/L,研究金属离子对4PCA饲料复合酶中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浓度为1×10-4mol/L时,8种金属离子对木聚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浓度为1×10-3mol/L时,Cu2+使木聚糖酶活增至125.8%,Mn2+使木聚糖酶活降至54.5%。浓度为1×10-2mol/L时,Zn2+使木聚糖酶活增至121.5%,Mn2+、Cu2+、Fe2+分别使木聚糖酶活降至40.6%、67.7%、88.9%。[结论]K+、Na+、Ca2+、Mg2+对木聚糖酶活性无特别影响,Zn2+有激活作用,Mn2+、Fe2+有抑制作用,Cu2+随着浓度的增加有先激活后抑制作用,3种离子的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Mn2+>Cu2+>Fe2+。  相似文献   

12.
光质对木立芦荟蒽醌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光质处理对木立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影响。[方法]运用植物化学法和HPLC技术研究红、蓝和黄光处理对木立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影响。[结果]3种光质处理均能导致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增加,黄光更利于总蒽醌、芦荟素的积累,蓝光利于芦荟大黄素的积累。[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芦荟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芦荟内生真菌的资源情况和种群多样性。[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新会、珠海、潮州、东莞、深圳以及广州市的番禺和黄埔的库拉索芦荟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诱导产孢试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分别从210块芦荟叶组织和210块根组织中分离到27株和16株内生真菌,带菌率分别为12.86%和7.62%。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内生真菌属于5个属。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Trichoderma的出现频率均大于0.95%,为芦荟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而Colletotrichum为新发现属。珠海和潮州的芦荟内生真菌最多,出现频率均为7.14%。从库拉索芦荟叶和根中均分离到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而Colletotrichum和Trichoderma只在芦荟叶中分离到,Chaetomium则只从根上分离到。[结论]不同地点和不同部位的库拉索芦荟组织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铅对蚕豆种子萌发及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慧  韩善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0-8541,8571
[目的]研究铅对蚕豆种子萌发、根生长以及细胞分裂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bC l2溶液培养蚕豆种子,以蒸馏水培养作为对照,统计蚕豆种子萌发率,测量根长,根尖固定、染色、压片后镜检,计算有丝分裂指数。[结果]1.0×10-45.0×10-4mol/L Pb2+处理第1、2天,蚕豆种子萌发率稍高于对照,培养第3、4天则与对照相当,Pb2+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Pb2+对蚕豆根尖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根的生长速率递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每单位时间的根生长速度递减或停止。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随Pb2+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递减。[结论]Pb2+对蚕豆根尖生长发育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Pb2+处理浓度、处理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