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sis(Lace Pede),为塘鳢科、乌塘鳢属的近内海暖水牲小型鱼类,营穴居生活,喜钻洞栖息于中低潮区滩涂,其肉富含蛋白,质细嫩,为名贵滋补鱼类。且生命力旺盛,耐干性强,长途运输易于保活,鲜活鱼出口畅销于港澳市场。乌塘鳢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易于养殖,饲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因此发展乌塘鳢增养殖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隶属塘鳢科塘鳢属,为近岸暖水、小型、动物食性鱼类、营穴居生活,喜钻洞栖息于中低潮区浅海滩涂的咸淡水水域中。乌塘鳢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经济价值甚高的地方性养殖品种。中华乌塘鳢的人工育苗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李慧梅首先进行乌塘鳢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观察,陈兴乾、张维翥、钟田仁、苏跃中、陈波、肖东江等均先后进行人工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3.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sis(Lace pede),为塘鳢科、乌塘鳢属的近内海暖水牲小型鱼类,营穴居生活,喜钻洞栖息于中低潮区滩涂,其肉富含蛋白,质细嫩,为名贵滋补鱼类。且生命力旺盛,耐干性强,长途运输易于保活,鲜活鱼出口畅销于港澳市场。乌塘鳢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易于养殖,饲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因此发展乌塘鳢增养殖业前景广阔,可望形成新产业。但其苗种来源依赖海区通过挖穴,钩钓等作业方式采捕,大小悬殊,零星分散,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至今未能形成规模生产,正是苗种问题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进行大批量人工育苗,解决苗种匮乏问题,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牲与紧迫牲。  相似文献   

4.
何辉成 《水产科学》1995,14(1):32-32,17
乌塘鳢的养殖技术何辉成(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局)乌塘鳢俗称鲟虎、土鱼、鱼等。是种广盐性营洞穴生活的河口鱼类。该鱼无肌间刺,营养丰富,肉嫩鲜美,并具有使伤口愈合药效的质优价高的鱼类。同时具有皮肤呼吸的功能,是种易保活的出口创汇的鱼类品种。随着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刘振勇 《福建水产》1993,(4):59-62,96
乌塘鳢鱼[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俗称(虫寻)虎(厦门)或涂鱼(龙海)为乌塘鳢属近内海暖水性小型鱼类。多栖于中低潮区滩涂上的洞穴中,适盐范围广,亦可在河口或淡水中生存。生殖期4—5月,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名贵食用鱼。且耐干性强(2天内不致死亡),长途运输易于保活,75克/尾以上规格的鱼售价达90—120元/公斤,畅销于港澳台市场。该品种易于养殖,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较高,一般亩产量达250—300公斤,亩盈利可达万元左右。因此在闽浙粤沿海养殖该品种具有广阔前景。近年来闽东水产研究所对乌塘鳢鱼人工育苗技术、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已基本掌握技术要点,达到生产规模要求,为进一步推广该品种的养殖,现将本所的研究情况及群众的养殖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邙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Lacepede,1802)又名文鱼、笋壳鱼、土鱼,闽南等地俗称蟳虎,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系河口咸淡水暖水性小型鱼类,具有生命力强、食性杂、生长快、易饲养、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近几年,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初显,不过此前的传统养殖模式都受制于冬季水温低等原因,导致冬季中华乌塘鳢停食减膘、养殖周期较长、养殖效益拉低,为了突破这个局限,笔者吸收闽南地区冬季温棚养虾的成功经验,在龙海市瑞  相似文献   

7.
郑守专 《科学养鱼》2012,(12):40-41
中华乌塘鳢隶属塘鳢科、乌塘鳢属,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海水比重低的河口区的浅水区域,有穴居的习惯。另外,该鱼最大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适宜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品种之一。目前,中华乌塘鳢养殖已初成规模,但其饲料加工及鱼病防治技术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8.
乌塘鳢养殖已从粗养低产发展到精养、高产、高效。即使在优越的养殖环境下,也要有营养全面丰富的优质饲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现在投喂的饲料都是养殖者自己采集、加工的,往往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而造  相似文献   

9.
中华乌塘鳢的捕捞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松  金珊 《水产养殖》2003,24(1):27-28
中华乌塘鳢善钻洞穴居,身体圆滑,粘液丰富,捕捞较为困难。本文介绍捕捞乌塘鳢的10种方法,供读者参考。1 套张网捕 在有闸门的池塘、河港捕捞乌塘鳢,可把套张网套在闸门处,开闸放水捕获。套张网一般方锥形。由网身和网囊两部分组成,多用聚乙烯(PE)网线编织而成,网囊网目大小10-30mm左右,网口大小随闸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乌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是河口广盐性肉食性小型鱼类,抗病力强,易于养殖。其鳃上腔具有鳃上器,可以直接呼吸空气,适于长途运输,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名优养殖鱼类。为解决天然苗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我们于1991~1993年进行了乌塘鳢人工繁殖的试验,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为了便于鱼卵和鱼苗种的收集管理,选用对虾育苗场的水泥池进行催产孵化。池的面积以20~40平方米为宜。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5月,笔者利用15亩旧虾池改造,进行中华乌塘鳢养殖试验,冬季进行温棚保温养殖,经过245天养殖,共分批捕捞中华乌塘鳢6150千克,每亩平均产中华乌塘鳢410千克,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江河入海交汇的河岸边,泥沙质,水源充足,无污染,盐度周年变化在4‰~10‰之间,p H值7.0~7.8,为江河咸淡水交汇处水源。堤埂坚实不漏水,池溏建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试验池3口,长方形,长宽比4︰3,每口池面积5亩,共15亩,相连成排,东西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乌塘鳢隶属脊椎动物门、鱼纲、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海水比重低的河口区的浅水区域。喜欢生活在有红树林的滩涂和浅海,有穴居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乌塘鳢苗种健康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乌塘鳢俗称乌鱼、泥鱼、鳁鱼,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属暖水性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一带的河口、滩涂和港湾,栖息泥孔或洞穴中。最适盐度5‰~15‰,最适水温20℃-30℃,致死水温8℃以下.中华乌塘鳢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具有使伤口加快愈合的功效。由于其养殖效益较好,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风险不大,深受沿海群众的欢迎,开展中华乌塘鳢池塘健康高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是要投放健康的大规格鱼种,健康的苗种来自健康的培育环境、培育方式和培育技术,本作者将近年来在这方面采取的技术、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乌塘鳢,俗称乌塘鳢、文鱼、笋壳鱼、乌鱼、寻虎、土鱼,学名Bostrichthys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black sleeper.属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鳢科,乌塘鳢属,为小型鱼类,一般体长20cm,体重75g左右,大者亦可达0.5kg.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北至日本,南至印尼.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其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且具有使伤口愈合等神效,为名贵滋补鱼类.另外,该鱼最大特点是离水后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最适宜于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15.
张建生  林肃坚  刘张 《水产科技》1998,(5):21-22,15
中华乌塘醴谷称土鱼(潮汕)或蟳虎(厦门),为乌塘鳢属近内海暖性小型鱼类。该品种肉味鲜美,富含蛋白质,为名贵滋补鱼类,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耐干运、易于养成等优点。为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华乌塘鳢全人工繁殖和养成技术,进而在我县推广养殖该品种,我们于1996年在拓林渔露厂培苗室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乌塘鳢,属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为暖水性浅海咸淡水小型鱼类,营穴居生活,栖息于河口、港湾中低潮区泥质、沙泥质滩涂的泥孔或洞穴中。主要捕食自然水域中小杂蟹、鱼虾、贝类。属广温、广盐性鱼类,最适盐度5~15,可在河口或淡水水域中生存,盐度21以上时生长缓慢。最适水温为23~  相似文献   

17.
鳢鱼类是亚洲、非洲热带性淡水经济鱼类,据文献记载,鳢科鱼类有30种。目前国内外养殖的种类主要有:乌鳢、纹鳢、斑鳢、点鳢、细斑鳢以及缘鳢等6种。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养殖鳢科鱼类有悠久的历史,但养殖技术仅停留于传统的养殖方法。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养殖体系。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肉食性鳢科鱼类养殖发生了兴趣。现将一些国家和地区养殖鳢科鱼类的方法作扼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18.
渔事提醒     
斑鳢(Channa maculata) 斑鳢俗名生鱼,又称黑鱼、财鱼、斑鱼,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 1、养殖和管理 养殖斑鳢的业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气候、资源和技术水平决定自己的养殖品种和规模.  相似文献   

19.
正斑鳢又称财鱼、生鱼,是一种常见的鳢科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南方沿海各省水系,属于亚热带鱼类,在我国中部地区也有一定的养殖量,但不能在自然水体中安全越冬。斑鳢与乌鳢形态、习性非常相似,均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但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斑鳢更易驯化全人工饲料。因此在我国南方鳢科鱼类养殖中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广东、海南一带。斑鳢作为国内养殖较多的乌鳢、斑鳢和杂交鳢3个鳢科种之一,辨  相似文献   

20.
月鳢 (Channaasiatica)是鳢科鱼类的一种 ,其价格高于乌鳢 4~ 6倍 ,已成为开发养殖的新品种。目前对鳢科鱼类的研究多集中在乌鳢 ,而对月鳢的研究仅限于一般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养殖等 ,还未见有关月鳢营养及配合饲料方面的研究报道。月鳢属于动物食性的鱼类 ,目前养殖多用动物鲜活饵料如小鱼、河蚌、蚯蚓等 ,由于动物饵料缺乏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月鳢养殖的发展。为此 ,我们 1 996~ 1 999年在进行月鳢生物学习性、人工繁殖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月鳢配合饲料的研制 ,并进行了用配合饲料饲养月鳢的养殖试验 ,报道如下。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