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华倒刺Ba、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的分子遗传学特性,为暗色唇鲮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高通量第二代测序技术,构建暗色唇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序列的结构特征。【结果】暗色唇鲮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16 598~16 599 bp,GC含量42.65%~42.7%,共含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RNA(12S-rRNA和16S-rRNA)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除ND6外,GC-skew值均为负值,COXI、ND3以及ND6的AT-skew值为负值,其余基因的AT-skew值均为正值。暗色唇鲮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氨基酸总长为3 794 aa,偏好密码子(RSCU2)分别是终止密码子Arg(CGA)、Gly(GGA)、Leu(CTA)、 Pro(CCA)、 Ser(TCA)以及终止密码子Stp(TAA)。暗色唇鲮(唇鲮属Semilabeo)与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ilus的亲缘关系最近,和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异华鲮Parasinilabeo assimilis存在较高的亲缘关系。【结论】暗色唇鲮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鱼类基因组典型结构和排列一致。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和资源量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有34种.其中,鲤科鱼类22种,占64.7%;鲿科鱼类5种,占14.7%;鲶科、鮨旨科及鳢科鱼类各2种,各占5.9%;长臀鮠科鱼类1种,占2.9% .主要分布于乌江、赤水河、沅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水系.主要土著名特优经济鱼类资源年产量1 977t.目前,国内对翘嘴鲌、鲤、鲫、大口鲇、鲇、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斑鳜、乌鳢和月鳢11种鱼类的研究已较成熟;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瓣结鱼、华鲮、唇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鲤、鲫、斑鳠、长臀鮠和大鳍鳠13种鱼类开展了养殖和繁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适宜进行开发的鱼类有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华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斑鳠、长臀鮠和长吻鮠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四川裂腹鱼、昆明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的形态差异,结合常规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测量数据,以多元变量分析方法为主,传统形态学分析方法为辅,定量比较3种鱼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3种鱼除背鳍鳍条数和臀鳍鳍条数无差异外,胸鳍鳍条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余7项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16项比例性状中,除头长/眼径间无差异外,其余15项比例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昆明裂腹鱼与光唇裂腹鱼的形态距离较小,首先聚为一支,四川裂腹鱼独立为一支;判别分析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对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7.1%~100.0%(P1)和87.5%~100.0%(P2),综合判别率达93.4%;主成分分析显示,35项可量和框架性状中处于躯干部横向、纵向和斜向的19项长度性状对3种裂腹鱼的差异贡献最大,其中四川裂腹鱼与光唇裂腹鱼的差异最为显著.表明,四川裂腹鱼与昆明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之间形态差异较大,昆明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间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对准确鉴别及评价其种间和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差异和种质质量、原种选择和制定繁育计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其鱼类多样性保护、河流生态健康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分别对广西荔浦河11个采样点进行鱼样采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优势物种,并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对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4次采样共渔获鱼类21192尾,隶属于6目17科62属94种,其中鲤科、鳅科、虾虎鱼科、平鳍鳅科和鲿科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00%、9.57%、6.38%、5.32%和5.32%,但低于50 g/尾的鱼类占总渔获物数量的98.06%。广西荔浦河鱼类全年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伍氏半?(Hemiculterella wui)和鲤(Cyprinus carpio),不同季节存在不同的优势种,春季的优势种为宽鳍鱲、马口鱼和美丽小条鳅(Traccatichthys pulcher),夏季为宽鳍鱲、伍氏半?和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冬季为宽鳍鱲和鲤,其中宽鳍鱲为四季的优势种。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变化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自支流到干流鱼类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结论】广西荔浦河鱼类小型化趋势加重,且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尺度上变化明显,主要与鱼类自身生物学特征、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流鱼类的影响,通过加大保护宣传力度、设置禁渔期、恢复鱼类生境等,更好地保护广西荔浦河的鱼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湘华鲮     
<正>湘华鲮(见第24页图5)为大型鱼类,最大个体达5公斤,身青灰色,湖南特有的一种大型野生经济鱼类,湘、资、沅、澧四水中上游均有分布。湘华鲮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经济鱼类之一。然而,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水域污染,加上过度捕捞,野生湘华鲮数量锐减,湘江、澧水中已绝迹多年,沅江、资江仅有少量分布,近几年渔获物中已难见大型个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近几年通过人工驯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鳜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鳜,水分显著低于鳜(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鳜,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鳜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2017—2018年间对华北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物种分布的调查中,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个白鳞伞属(Leucopholiota)物种,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通过野外记录新鲜标本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显微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菌盖直径3.0~5.5 cm,表面覆盖有大量锈褐色的内弯鳞片;菌褶白色,边缘锯齿状,弯生;菌柄长2.5~5.1 cm,直径0.5~1.0 cm,从底部到菌环处表面覆盖有与菌盖表面一样的锈褐色鳞片,菌环以上表面光滑;孢子大小(4.11~5.95)μm×(3.19~4.09)μm,淀粉质,透明,椭圆形;担子大小(15.38~20.89)μm×(5.21~6.08)μm;缘囊体大小(14.70~21.30)μm×(3.52~5.38)μm,近棒状或近纺锤形。通过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特异性扩增和序列比对,发现其与华美白鳞伞(Leucopholiota decorosa)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2%。综合形态学、分子鉴定以及系统进化等分析,将采自腐生于白桦树上的上述物种鉴定为华美白鳞伞,系中国白鳞伞属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长江水系中5种野生鱼类肌肉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水系中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bio ventralis和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鱼类肌肉中均含有C14:0、C16:0、C18:03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3.90%~56.10%;5种鱼类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20.60%~58.93%,其中圆口铜鱼、长薄鳅和长鳍吻鮈含有C16:0、C18:0、C20:0、C22:1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而铜鱼和圆筒吻鮈含有C16:0、C18:0、C20: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5种鱼类肌肉中均含有C18:2ω6、C18:3ω3、C20:4ω6、C20:5ω3、C22:5ω3、C22:6ω3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4.22%~27.25%.圆筒吻鮈C20:5ω3(EPA)含量为14.80%,远高于其它几种鱼类;长鳍吻鮈C22:6ω3(DHA)含量最高,为5.10%.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黄鳍东方鲀寄生异尖线虫的鉴定及河鲀毒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查东海区283尾野生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样本,发现具有河鲀毒素的黄鳍东方鲀也受到线虫的感染。11月份黄鳍东方鲀体内异尖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DNA鉴定,黄鳍东方鲀组织内寄生的线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免疫组学分析发现异尖线虫体内含有河鲀毒素,进一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异尖线虫体内河鲀毒素含量为425 ng/g,这是首次发现寄生在东方鲀体内的线虫具有河鲀毒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形态性状对长鳍吻鮈体质量的影响效果,为长鳍吻鮈的人工选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120尾驯养的野生长鳍吻鮈,分别测量其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头长(X5)、头宽(X6)、头高(X7)、吻长(X8)、叉长( X9)、眼径( X10)、眼间距( X11)、尾柄长( X12)、尾柄高( X13)、尾鳍长( X14)、眼后头长( X15)共16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复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长鳍吻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复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确定了影响长鳍吻鮈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仅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复相关系数为0.976,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663);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0.440)最大,其他4个性状主要通过全长影响体质量;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过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建立以体质量的因变量(Y),以全长(X1)、头长(X5)、头高(X7)、眼径(X10)和眼后头长( X15)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30.650+2.534 X1+2.012 X5+2.019 X7+8.716 X10+4.120 X15,经回归预测结果显示估计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该方程可用于长鳍吻鮈实际生产中,为长鳍吻鮈选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3.
珠江流域不同江段鲮生长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珠江流域不同江段鲮(Cirrhina molitorella)生长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发现西江和东江的鲮比北江的形态参数变异大;各江段鲮生长出现小型化,说明珠江鲮已经捕捞过度,应严格控制捕捞规格,年龄不得低于3^+,体长不得低于25cm,根据体重与体长的相关曲线发现,同体长的鲮东江的体重大于北江和西江;1~4龄鲮的生长指标和增长率东江和西江的高于北江,这种生长的差异性与作者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  相似文献   

14.
对翘嘴鲐、大鳍鳗和斑鳜肝脏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3种鱼肝脏的的外形特征、门静脉、肝管及胆囊.在3种鱼比较解剖的基础上,讨论了鱼类肝脏的位置及外形特征,翘嘴鲐肝脏的2种特有结构,鱼类的肝门及门静脉;进一步探讨了3种鱼肝脏解剖学的进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鱼类锥虫的物种资源,了解养殖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通过调查湖北地区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在武汉市江夏区牛山湖渔场养殖的鲫血液中分离到一种锥虫,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对该锥虫进行描述。通过形态特征和衍征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该锥虫与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形态一致,故鉴定为秉志锥虫。扩增并获得秉志锥虫的18SrDNA分子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18S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4.62%,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秉志锥虫落于淡水鱼类锥虫支类,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形成姊妹群。  相似文献   

16.
翘嘴鲌和大鳍鳠和斑鳜肝脏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翘嘴鲌、大鳍鳠和斑鳜肝脏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3种鱼肝脏的的外形特征、门静脉、肝管及胆囊。在3种鱼比较解剖的基础上,讨论了鱼类肝脏的位置及外形特征,翘嘴鲌肝脏的2种特有结构,鱼类的肝门及门静脉;进一步探讨了3种鱼肝脏解剖学的进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胭脂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形变化,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对48尾胭脂鱼幼鱼和52尾胭脂鱼成鱼的形态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从3 600个形态参数中共提取了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753%。头高、体高、背鳍长、尾鳍上叶起点至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背鳍基部末端、背鳍基部末端至腹鳍起点、头背部末端至胸鳍起点和头背部末端至腹鳍起点等形态特征值对其影响最大;通过判别分析,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可明显区分开;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鳍条差异明显,包括胸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06)、背鳍长(形态差异系数=2.654)、尾鳍中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45)和尾鳍上叶长(形态差异系数=1.220),除了鳍条长度上的差异之外,主要差异还存在于头长(形态差异系数=0.806)、眼径(形态差异系数=2.270)和吻端至头背部末端(形态差异系数=0.978),其中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在眼径和背鳍长上差异显著,甚至已超出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形态特征是鱼类游泳能力的最直观的表现,通过对鱼类形态特征差异的研究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不同种鱼类间游泳能力的差异。选取鲤科鱼类中几种快速游泳的鱼类(96尾),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40项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对所有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功能特征来探讨其在游泳能力上的功能适应。结果表明,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88%;6种快速游泳鲤科鱼类的形态差异表现在头部和尾部,主要集中于头长、吻长、臀鳍起点至尾鳍背部起点、尾柄高等,这些形态特征差异是与不同鱼类差异性的摄食生态习性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9.
1 蛋白质的需要量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淡水养殖鱼类对蛋白质最低需要量(%)分别为:鲤鱼:38;鳗鱼:40;草鱼:41~43;虹鳟40~60。鱼类对粗蛋白需要量高于畜禽类,这是鱼类营养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因此,研制鱼用配合饲料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但鱼类饲料中最佳含量与最佳需要量都因鱼的种类、食性、年龄、规格、水温、水质、饲料蛋白源和日投饲量等因素而异。一般情况,肉食性鱼类比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所需蛋白质高,而且同种鱼的苗种,饲料蛋白质最佳含量高  相似文献   

20.
对珠江野生鲮的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将野生鲮与人工繁殖群体进行了比较。发现采集的珠江野生鲮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类群:一个群体背部呈绿色,颜色较深,称为深色群体;一个群体背部呈黄色,颜色相对较浅,称为浅色群体;人工繁殖群体的体色与深色群体相近。在3龄鲮中,浅色群体与深色群体个体的平均体重具有显著差异(P<0.001),前者比后者高37.8%;在5龄鲮中,两个群体的个体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11项可量数据转化来的9项特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方法对野生鲮两个类群及养殖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结果显示:3个群体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野生群体中的浅色群体与养殖群体的差异较明显,表明珠江鲮已有一定的分化,外型的不同为开展鲮优良品系的选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