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对香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粗毒素和纯品镰刀菌酸对新北蕉(耐病品种)和巴西蕉(感病品种)幼苗叶片进行处理,观察叶片超微结构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经100 mg/L粗毒素溶液处理2 h后,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开始受到破坏,12 h后破坏最为严重,表现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数量及其内部淀粉颗粒数量显著减少,出现大量的嗜锇颗粒,叶绿体片层膨胀扭曲并分解;线粒体变形,脊数量减少,最终膜局部破裂,内含物外流。耐病品种对粗毒素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叶片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此外,粗毒素处理和镰刀菌酸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镰刀菌酸对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与粗毒素相似,但破坏程度轻。  相似文献   

2.
利用枯萎病菌粗毒素筛选香蕉抗性突变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香蕉(Musa AAA)组织培养过程,将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粗毒素添加到组织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毒素对香蕉组培芽的分化和存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粗毒素的添加剂量与组培芽存活率成反相关,致枯萎50%的粗毒素为36.3038μg.mL-1。添加粗毒素的多种筛选法均获得了香蕉抗枯萎病突变体。突变体再生苗用病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表明,其相对抗病性均显著高于亲本组织培养再生苗。本研究中,多步正筛选方案Ⅱ是利用粗毒素筛选抗香蕉枯萎病突变体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巴西优选3号香蕉是从巴西蕉芽变选育出来的,是在本地栽培的试验性香蕉品种。本试验通过对巴西优选3号香蕉不定芽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优化改良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以获得高效、健康、优质的种苗。通过试验可知,巴西蕉优选3号不定芽的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 4 mg/L+NAA 0.4 mg/L。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测定南方根结线虫(Moidogyne incognita)和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 race 4)对香蕉2个感枯萎病品种(巴西蕉和大蕉)和抗枯萎病品种(农科1号)的复合致病力。结果表明:对于供试的感病品种,先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能显著减轻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程度;同时接种2种病原物和先接种香蕉枯萎病菌5d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能加重香蕉枯萎病的发展;复合侵染能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的种群数量,其中先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和同时接种2种病原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种群数量抑制作用更大;对于抗病的品种农科1号,2种病原物的同时接种能导致香蕉对枯萎病抗性的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5.
以‘巴西蕉’为对照,从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香蕉新品系‘热科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科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与对照相近,其中株高、果指长宽及产量均高于对照。此外,‘热科2号’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好,田间发病率为4.1%,较对照巴西蕉低75%,对其它病虫害的抗性则与对照相当,适宜在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发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浓度NaN3和诱变时间处理对香蕉品种农科1号不定芽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0.15 g/L NaN3处理3 h和0.25 g/L NaN3处理2 h为农科1号不定芽诱变的适宜处理组合,在这2个诱变条件下,农科1号香蕉不定芽致死率接近半致死率,存活的不定芽能够恢复生长和增殖,容易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NaN_3浓度和诱变时间处理对香蕉品种农科1号不定芽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0.15 g/L NaN_3处理3 h和0.25 g/L NaN_3处理2h为农科1号不定芽诱变的适宜处理组合,在这2个诱变条件下,农科1号香蕉不定芽致死率接近半致死率,存活的不定芽能够恢复生长和增殖,容易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香蕉枯萎病已成为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建立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快速鉴定方法,为大田香蕉抗病品种鉴定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巴西蕉(B)、桂蕉1号(GV)和笔者自主选育的品系云蕉1号(Y)进行枯萎病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 Race 4,Foc TR4)野生型菌株(15-1)温室接种,通过叶片表型和球茎解剖2种病情指数调查并结合实时定量PCR分析,鉴定供试材料的抗感差异并筛选出对枯萎病抗性较好的香蕉材料。【结果】经过3次独立温室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云蕉1号病情指数最低,其他品种在接种后枯萎病抗性强弱的表现为YGVB。检测接种后土壤中病原菌含量发现,3个品种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接种条件相对一致。不同香蕉品种在接种25 d后,云蕉1号的球茎病原菌含量较低,与巴西蕉相比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桂蕉1号差异不显著,说明云蕉1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本研究通过香蕉枯萎病的室内速鉴定方法表明,云蕉1号对枯萎有较好的耐病性,适合进一步大田筛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建立抗病变异系离体筛选方法。【方法】以蒜瓣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大蒜叶枯病菌培养滤液制取的粗毒素为筛选剂,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通过接种病菌粗毒素和病菌孢子鉴定变异株的抗病性,分析变异株的防御酶活性。【结果】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病菌粗毒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不同;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分别获得大蒜品种G039变异系苗12株,G073变异系苗2株,它们对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具有稳定的抗性。经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鉴定,变异系苗较其对照抗病性提高。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苗接种病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且与抗病品种G064接近或更高,而感病品种G039的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前两者。【结论】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可以获得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适宜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分步筛选的上限粗毒素体积分数为30%;POD、PPO和PAL活性可作为大蒜抗叶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中蕉4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巴西蕉胚性细胞系为材料而培育成的香蕉新品种,对枯萎病1号具有较强抗病性能力。其产量、品质与巴西蕉相当,果实成熟后果皮呈黄皮,果肉浅黄色,香甜。由于广东省茂名市大部分香蕉种植区是老蕉园,土壤沉积了大量的病菌毒素,植株病虫害发生严重,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香蕉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从2016年起陆  相似文献   

11.
利用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对巴西蕉、粤科1号、粤科3号、抗枯1号、粉杂1号、农科1号等香蕉品种进行离体叶片的病原菌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巴西蕉最感病,其他品种都具有不用程度的抗性。对不同香蕉品种(包括抗枯5号)进行ISSR分子标记试验,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9条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21个条带,其中98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81.0%;记录ISSR标记的多态性数据,用NTSYS2.10e软件计算得到Dice相似性系数为0.57~0.94,表明香蕉品种间遗传背景丰富,UPGMA法聚类将7个香蕉品种分为两大类群。综合分析表明,不同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强弱与其遗传相似性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宜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hirsutissimum)离体培养的培养基组分,为规模化生产带叶兜兰组培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带叶兜兰组培苗为外植体,筛选适合其丛生芽诱导、增殖和壮苗生长的基本培养基、附加物种类和生长激素组合。【结果】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3.0 mg/L BA+0.1 mg/L NAA+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诱导率较高,为36.1%,且丛生芽诱导出芽较多;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0.1 mg/L TDZ+3.0 mg/L 2,4-D+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增殖系数为2.02,芽生长较快;壮苗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1.0 g/L花宝1号+1.0 g/L花宝2号+MS培养基的有机、微量成分+1.0 mg/L NAA+2.0 g/L活性炭+80.0 g/L香蕉汁+1.5 g/L蛋白胨,其幼苗生长较好,生物量大,生根率达75.5%。【结论】在1/2MS+3.0 mg/L 6-BA+0.1 mg/L NAA+2.0 g/L活性炭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汁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在1/2MS+80.0 g/L香蕉汁培养基中添加0.1 mg/L TDZ+3.0 mg/L 2,4-D对带叶兜兰的增殖效果较佳;花宝改良培养基适宜带叶兜兰壮苗培养,结合添加NAA和活性炭培养效果更佳,但活性炭浓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3.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香蕉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微卫星间隔)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根据ISS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其它作物上的应用,对收集到的包括3个基因型(AAA、AAB、ABB)在内的共15个香蕉样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分成四大类:大蕉(ABB)、粉蕉(ABB)、龙牙蕉(AAB)、香牙蕉(AAA),并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了农科1号香蕉的种性:农科1号香蕉属于香牙蕉AAA群品系,与巴西香蕉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4.
以分离获得的3个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为接种菌株,采用针刺和注射等接种方法进行了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寄主范围的鉴定,并对香蕉不同品种的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5科22种植物中有21种植物可以被病原菌侵染而发病,表明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对我国普遍栽种的7个香蕉品种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香蕉品种抗性存在差异,其中皇帝蕉为高抗品种;农科1号、大蕉和巴西蕉为中抗品种;而金粉、广粉和威廉斯B6为中感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香蕉开放式组培的增殖培养基成分,以提高香蕉丛生芽的增殖系数。[方法]以"巴西"香蕉继代培养获得的分化芽为材料,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并以0.014%的次氯酸钠为抑菌剂,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蔗糖、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在不同pH值对芽增殖的影响,确定最佳的香蕉分化芽增殖培养条件。[结果]香蕉分化芽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 g/L蔗糖+1 mg/L 6-BA+0.03mg/L NAA,pH 5.8。[结论]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继代培养3代后,增殖系数分别是3.40、3.32和3.28,与传统组培方法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姜殿强  潘梅  黄赛  云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905-1906,1940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茎段丛生芽的最适增殖培养方式。[方法]以铁皮石斛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有机添加物及培养时间对铁皮石斛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MS培养基优于1/2MS、B5和N6;香蕉对丛生芽的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培养60 d时丛生芽的增殖倍数最高,生长势好。[结论]丛生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mg/L+香蕉100 g/L+活性炭0.5 g/L,培养时间以60 d为宜。  相似文献   

17.
郭艳超  赵梁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325-20327,20420
[目的]建立蔷薇属植物的无菌快繁体系。[方法]以茎段为外植体,以10种蔷薇属植物为试验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同激素组合来建立其组织培养体系。[结果]10种蔷薇属植物在萌发培养基MS+0.5 mg/L BA+0.01 mg/L NAA上均可萌发,芽体健壮,萌发率可达到70%以上;10种蔷薇属植物各自适宜的增殖培养基略有不同,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增殖率可以达到3.0%以上,丛生苗健壮,叶色正常;健壮小苗在添加0.1~0.2 mg/LNAA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根系生长良好,生根率可以达到90%~100%;将生根后的小苗驯化后移栽,成活率在95%左右。[结论]建立了蔷薇属植物的无菌快繁体系,为蔷薇属植物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残败花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蝴蝶兰的无菌繁殖体系,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比例对休眠芽的萌发、丛生芽的诱导以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佳培养基组成;研究了活性炭、PVP、温度、暗培养对培养基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 MS+6-BA 3.0 mg/L+NAA 0.2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休眠芽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87.5%;在1/2 MS+6-BA 6.0 mg/L+NAA 0.1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最好,增殖系数可达3.15;在1/2 MS+NAA 0.5 mg/L+活性炭1 000 mg/L+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5%,平均每株生根3.11条左右,炼苗后移植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