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传统耕作、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横垄4种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其他3种耕作方式均能减少水土流失,产流量分别较之减少19.3%,27.1%,31.8%,泥沙量对应减少12.4%,21.5%,57.8%;各耕作小区径流中养分流失量差异显著;泥沙中全磷流失特征为T1>T3>T2>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8.6%,5.1%,12.1%;泥沙中的全氮流失特征为T1>T2>T3>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6.4%,10.3%,34.3%。坡耕地土壤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赣北第四纪红壤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该研究于2011年利用赣北第四纪红壤区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有机质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产流产沙为裸露地最高、顺坡耕作和顺坡+植物篱次之,横坡耕作最小,横坡耕作比顺坡耕作减少径流62.71%、减少土壤侵蚀82.9%;坡耕地径流携带的可溶性氮、铵氮、硝态氮、可溶性磷的流失量都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泥沙携带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流失量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可溶性氮中以有机氮流失为主,无机氮中以铵氮流失为主,泥沙中磷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流失。该研究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玥  张忠学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4-16,25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流失情况,在坡耕地径流小区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产沙产流特征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对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越大,即雨强与径流量和泥沙量呈正相关,各种耕作措施的土壤流失顺序是顺坡垄裸地>横坡垄裸地>等高种植地>深松地>秸杆覆盖地>垄向区田地,植被覆盖地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垄向区田地是这几种耕作措施中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T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径流量和侵蚀量,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对减少速效N、速效K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与等高草篱防治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当前治理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北京地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和等高草篱措施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对水土及氮磷流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和等高草篱措施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水土及氮磷养分流失,4种处理的降低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保护性耕作+草篱>传统耕作+草篱>保护性耕作+无草篱>传统耕作+无草篱。与传统耕作+无草篱相比,传统耕作+草篱、保护性耕作+无草篱、保护性耕作+草篱分别减少56%、44%和68%的径流流失,66%、49%和82%的土壤流失,以及56%、43%和66%的总氮流失和54%、40%和70%的总磷流失。同时,等高草篱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治效果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坡度增加其作用效果逐渐减弱。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和等高草篱措施是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论述了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机理、研究方法及防治措施 ,分析了坡耕地泥沙、径流、养分流失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认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 ,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研究多偏重于坡面水土流失特征的描述和控制坡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等 ,研究方法以定性和统计分析为主 ,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机理、养分流失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坡面流失定量预测模型以及控制措施与坡面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需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持续耕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土流失是环境日益恶化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坡耕地则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长江等河流的泥沙6 0 %~ 70 %源于坡耕地 ,如何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是有效实施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为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坡改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政府的支持 ,但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坡改梯在陡坡耕地、沙质土壤等条件下的有效应用。另外一个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退耕还林 ,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使得这一措施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既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又能实现坡耕地持续耕作的技术措施 ,而等高固氮植物篱技…  相似文献   

9.
道地药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于2007年选用甘草、板蓝根两种道地药材,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进行了道地药材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板蓝根与甘草间作(TIL)、春小麦与甘草间作(TWL)、免耕不覆盖下板蓝根与甘草间作(NTIL)、春小麦与甘草间作(NTWL)、免耕秸秆覆盖下板蓝根与甘草间作(NTSIL)、春小麦与甘草间作(NTSWL)6个处理,坡度在6°~7°之间,每个处理小区底部设径流收集池。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防止土壤侵蚀效应,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WL>NTSWL>TIL>NTIL>NTSI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NTSIL对减少有机质和速效K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侵蚀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所以在坡耕地上选择板蓝根与甘草间作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春小麦与甘草间作,尤其以NTSIL最佳。  相似文献   

10.
水平阶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小流域——尖山河流域为试验区,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研究有、无水平阶作为拦水带对红壤坡地产流产沙及土壤氮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水平阶相比较,水平阶具有显著降低产流、减少产沙的作用,可使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67.9%,79.5%;水平阶使径流中总氮和氨氮浓度以及泥沙中全氮和速效磷的浓度增加,使径流中的总磷浓度及泥沙中的全氮和速效磷浓度降低;水平阶使各形态的氮磷素输出量均显著减少;水平阶使坡耕地氮磷素流失总量分别减少了53.47%和86.83%。其中,泥沙结合态氮、磷素分别减少了30.89%和84.99%,随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2.58%和1.84%。红壤坡耕地在无水平阶措施下,土壤氮素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在水平阶措施下以径流流失为主,但磷素始终都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综上所述,坡耕地推行水平阶作为拦水带,对南方降雨丰沛地区,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农作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径流调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天然降雨径流小区,动态监测降雨-径流过程中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量,研究4种农作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径流量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顺坡垄作>横坡垄作+揭膜>横坡垄作+秸秆覆盖+揭膜>横坡垄作,泥沙流失量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顺坡垄作>横坡垄作>横坡垄作+秸秆覆盖+揭膜>横坡垄作+揭膜.不同农作措施对应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泥沙流失>径流流失>产径流降雨.在4种农作措施中.横坡垄作+秸秆覆盖+揭膜农作措施对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的调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求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措施,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耕作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处理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秸秆还田产生侵蚀量最小,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36.4%~66.7%,泥沙量减少75.2%~86.4%;2)与对照相比,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措施下冲刷泥沙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6.6%,62.8%和81.4%,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3.3%,60.0%和80.0%,全磷质量分数减少38.5%,61.5%和84.6%,且不同处理下3种土壤养分流失总量均比对照减少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以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验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  相似文献   

14.
黑土坡耕地横坡垄作对减少径流及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北黑土坡耕地受土壤侵蚀和习惯顺坡耕作措施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针对东北黑土坡耕地不同垄作措施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探究了顺坡垄作和横坡垄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横坡垄作相对于顺坡垄作能显著减少径流总量97.1%...  相似文献   

15.
深松筑挡对黑土顺坡耕地不同形态磷流失的阻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在黑土顺坡耕地应用深松筑挡措施,研究了深松筑挡技术对黑土顺坡耕地不同形态磷流失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深松筑挡有拦截径流泥沙,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作用。与CK相比,深松筑挡处理最高可以降低坡耕地径流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浓度的58.19%,64.19%和55.02%;最高可以降低坡耕地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累积流失量的89.32%,90.74%和88.48%。相对来讲,深松筑挡降低径流中可溶性总磷浓度效果较好,颗粒态磷是黑土坡耕地径流中磷流失的主要形态。深松筑挡措施对坡耕地径流中不同形态磷流失均有一定的阻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耕作措施及雨强对南方红壤坡耕地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选择典型南方红壤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小区进行天然降雨观测,对横坡耕作、顺坡耕作、顺坡耕作+植物篱、稻草覆盖4种耕作措施在侵蚀过程中的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径流深和泥沙流失量基本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耕作措施由顺坡耕作向顺坡耕作+植物篱、横坡耕作、稻草覆盖的转换,减流效益、减氮效益和减磷效益依次增大。稻草覆盖措施减流效益最佳,为91.77%;横坡耕作措施减沙效益最佳,为98.91%;稻草覆盖、横坡耕作和植物篱3种措施在防治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具有较高的效益。耕作措施对泥沙粒径分布有影响。与顺坡耕作、横坡耕作相比,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拦截径流中的粗颗粒。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选择合适的耕作措施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谈烧荒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宏观调查和微观实验相结合,测试分析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主要由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表层耕作土壤变薄和地表径流损失,还造成表土养分流失、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下降。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干旱年份水土流失造成不同坡度坡耕地不同农作物的粮食减产幅度达21.9%~80.0%。  相似文献   

18.
幼龄果园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滇西南地区新植果园不断增多,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成为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提供切实可行的耕作技术指导,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本研究以滇西南边境地区坡耕地幼龄果园为对象,通过测定3种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均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减少水土流失.相比于传统耕作,其他2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增加了14%以上,径流量减少20%左右,土壤流失量减少10% ~ 30%,总养分流失减少20%~30%.其中,生物覆盖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更为显著,而且,随着试验时间推进,秸秆覆盖和生物覆盖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在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长期(6年)定位耕作措施对豫西早区坡耕地水分保持、土壤流失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耕作措施包括少耕、免耕覆盖、深松覆盖和常规耕作。田间模拟降雨试验用来测定不同耕作措施对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自然降雨小区主要用来验证模拟试验结果,同时测定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没有明显差异,雨前土壤含水量和降雨强度均显著影响地表径流。在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处理未产生径流和土壤流失,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与常规耕作比较,深松覆盖处理分别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50%和90%。尽管少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流失,但其产生的径流量和常规耕作相近。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水土保持效果从第3年开始显著。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相比较常规耕作,深松覆盖平均增产9.4%。免耕覆盖除丰水年也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不如深松覆盖显著。少耕无明显增产效果。由于产量对农民来说是评判一个耕作措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考虑到深松覆盖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我们认为深松覆盖是适合当地早作农业的一个有效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区不同利用土地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南方红壤区典型小流域8种不同利用土地的径流、泥沙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土地的径流和泥沙流失差异明显,且各利用土地的径流和泥沙流失的变化对雨量雨强变化的响应不同;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调控排序为果园>旱平地>油茶>弃土场>水保林>坡耕地>水田>裸地,泥沙调控排序为果园>油茶>旱平地>水田>裸地>水保林>坡耕地>弃土场。因此,具有水土保持措施的果园保水保土最好,而裸地产流最大,坡耕地和弃土场泥沙流失最多,产流和产沙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该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保持规划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