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用16头平均体重420 kg、年龄2.5岁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以混合精料和风干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以蛋氨酸铜为铜源,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0 mg·kg-1、8 mg·kg-1、16mg·kg-1和24 mg·kg-1,研究蛋氨酸铜对西门塔尔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铜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物质(O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无氮浸出物(NFE)消化率(P<0.05)。8 mg·kg-1和16 mg·kg-1处理组显著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P<0.05)。蛋氨酸铜补充组显著提高消化氮(DN)、沉积氮(RN)和RN/DN。8~16 mg·kg-1蛋氨酸铜补充组较0 mg·kg-1组显著增加血清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P<0.05)。24 mg·kg-1处理组血清尿素氮(SU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蛋氨酸铜添加水平的提高,各组间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铜蓝蛋白(Cp)逐渐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P<0.05)。16 mg·kg-1和24mg·kg-1处理组血清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8 mg·kg-1处理组(P<0.05)。根据试验结果,蛋氨酸铜添加量以8~16 mg·kg-1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了蛋鸡养殖场粪便产生量及处理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选点采集养殖场配套龙眼园的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探讨了施用蛋鸡粪对龙眼园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对龙眼园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场龙眼园土壤粪便当量负荷为19.14t·hm-2,未超过以氮计的土壤粪便当量负荷警戒值。四个季节施用蛋鸡粪的龙眼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均高于未施用蛋鸡粪的橡胶园土壤,但无显著差异;施用过蛋鸡粪的龙眼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18.71g·kg-1、0.97g·kg-1、0.79g·kg-1、19.65mg·kg-1和43.05mg·kg-1,均显著高于未施用过蛋鸡粪的橡胶园土壤。四个季节龙眼园土壤和橡胶园土壤铜、锌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安全级别。由于龙眼园施用的蛋鸡粪仅占养殖场蛋鸡粪产生总量的2%,而且采用直接施用鲜鸡粪的方式,因此仍存在环境污染的隐患。本文所得结果可为评估蛋鸡养殖场环境污染风险及与果园结合的蛋鸡养殖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等氮水平下不同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在0.2 g·kg-1氮水平下单施商品有机肥、猪粪、牛粪、鸡粪和花生麸,及5种有机肥分别与无机肥(尿素+磷酸二氢钙+硫酸钾)配施(N∶N=1∶1)的盆栽试验,研究它们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菜(Lactuca sativa)生长及其Cd、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可提高生菜的生物量(商品有机肥单施除外),有机肥单施时,鸡粪处理生菜的鲜重最高,配施时牛粪和鸡粪处理生菜的生物量最大。无论单施或配施,花生麸和鸡粪处理降低生菜地上部Cd含量的效果最好,且鸡粪较好地降低了生菜地上部Pb含量。牛粪和花生麸配施的Pb含量显著低于单施,猪粪和商品有机肥单施的Pb含量显著低于配施,其余单施和配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鸡粪是5种有机肥中较适合施用于重金属污染菜地土壤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以铅锌尾矿与对照土壤按1∶1的质量比例混合为培养基质,研究了单独添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和氨三乙酸(NTA)以及复合添加对蓖麻幼苗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螯合剂后蓖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均显著下降。其中,根系形态参数中根尖数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螯合处理蓖麻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叶绿素b较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大。蓖麻叶片中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均随螯合处理中EDTA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添加螯合剂使蓖麻各部位Pb、Zn含量明显增加,且Pb的增幅较Zn大。螯合剂添加显著提高蓖麻对Pb、Zn的积累能力,其中对Pb的积累能力大于Zn。添加螯合剂明显促进了Pb、Zn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转移系数在添加EDTA和NTA各3 mmol kg-1处理中达最大值。蓖麻对Pb和Zn有较强的耐性和积累能力,可用于铅锌尾矿废弃地植物修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设施栽培油桃中油5号为试材,采用营养液浇灌方式,研究了氮钙互作对设施油桃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处理下,随钙水平的提高,设施油桃叶片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a/b,叶片净光合速率(Pn)、 气孔导度(Gs)、 蒸腾速率(Tr)、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光化学猝灭系数(qP)、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初始荧光(F0)、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低氮水平(5 mmol/L)下,以4 mmol/L钙水平处理对改善低氮水平时设施油桃光合作用效果最好,与其它钙水平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在高氮水平(25 mmol/L)下,以8 mmol/L钙水平处理对改善高氮水平时设施油桃光合作用效果最好,与其它钙水平处理差异显著 (P0.05)。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铜胁迫对芥菜叶片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铜浓度处理均能降低芥菜胞间CO2浓度(Ci)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低浓度的Cu^2+(≤1μmol·L^-1)能提高芥菜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Tr);高浓度的Cu^2+(≥10μmol·L^-1)使得芥菜叶片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和蒸腾速率(Tr)下降。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当铜浓度低于1μmol·L。时,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子叶产量(Yield)升高,当铜浓度高于10μmol·L^-1时降低,而最小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叶绿素a/b值在铜浓度低于10μmol·L。时升高,但比值随胁迫继续加剧而下降,两者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Car/Chl值在铜浓度小于50μmol·L-。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之后则随铜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铜浓度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Fv/Fm、qP和Yield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n、Cs、Tr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铜浓度与Fo和qN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培法,对外源谷胱甘肽(GSH)缓解小麦幼苗铜毒害及其与氮、硫、磷等元素积累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处理(T0组)显著抑制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导致根长、茎叶长、生物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氮元素积累量下降,诱导了植株蛋白质、内源GSH含量以及硫、磷元素积累量上升。随施用外源GSH浓度的升高,GSH处理(T1、T2、T3组)的小麦幼苗茎叶长、根长、生物量,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内源GSH含量以及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量持续上升;其中,T2组小麦幼苗的各项指标与T0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CK)无显著差异。外源GSH促进了植株对铜离子的吸收、转运和积累,而外源和内源GSH均与铜胁迫下小麦幼苗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的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以T2处理组缓解小麦幼苗铜毒害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总量,还与其在土壤中的形态有关。选用未受污染的粘质壤土,设置对照(32mg·kg-1)、200、400mg·kg-1铜处理模拟土壤铜污染,进行持续5年(2006—2010年)的稻/麦轮作土培试验。参照Tessier的方法测定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中不同形态铜含量,研究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清洁土壤中总铜以及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铜含量变化均很小,铜处理使上述参数均大幅增加。(2)污染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其中可交换态浓度持续下降最为显著,5年分别累计下降66%(200mg·kg-1)、67%(400mg·kg-1)。(3)土壤处于旱作条件有利于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铜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淹水条件下转化方向相反。(4)铜处理改变了土壤中铜元素的形态分布,清洁土壤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平均占57%),污染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合计平均占58%)。本研究表明,外源铜进入土壤后,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交换态浓度持续大幅降低,其他形态则因不同年度和不同耕作方式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不同养殖场鸡、猪、牛粪便自然堆放条件下粪便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吉林省部分养殖场不同类型畜禽粪便Cu、Zn含量,以及粪便自然堆放对土壤Cu、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猪粪和牛粪中Cu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7.12~26.04mg·kg-(1风干样,下同)(均值18.24mg·kg-1)、87.99~463.7mg·kg-(1均值243.6mg·kg-1)、3.95~27.63mg·kg-(1均值12.28mg·kg-1);Zn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79.2~340.8mg·kg-(1均值276.9mg·kg-1)、140.5~455.8mg·kg-(1均值381.8mg·kg-1)、150.5~292.3mg·kg-(1均值188.1mg·kg-1)。不同类型粪便中Cu、Zn含量均是猪粪〉鸡粪〉牛粪,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均是Zn〉Cu。在自然堆放条件下,鸡粪和猪粪中的Cu可从粪便向底土迁移,迁移量随粪便中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而牛粪在自然堆放过程中对底土的Cu含量影响不显著,粪底土Cu含量分布规律为猪粪底土〉鸡粪底土〉牛粪底土;鸡粪、猪粪和牛粪中的Zn也可向底土迁移,使粪底土Zn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主要积累在粪底土的表层,且不同类型粪便底土Zn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实验和大田实验研究了钢渣施用对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H、有效硅、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镉、铅、铜、锌)以及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盆栽实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无钢渣)、SS3和SS6(分别加入3g·kg-1和6g·kg-1100目钢渣)、FSS3和FSS6(分别加入3g·kg-1和6g·kg-1180目钢渣);大田实验设置两个处理:CK(无钢渣)和SS(加入3g·kg-1100目钢渣)。结果表明,盆栽实验土壤pH值及有效硅含量随钢渣施用量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显著上升,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则出现显著下降。水稻地上部重金属浓度在施加钢渣后均显著降低,并且远低于地下部浓度;大部分钢渣施加处理对降低地下部重金属浓度也有显著效果。大田实验结果显示,钢渣改良的处理,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稻米中的重金属浓度也得到了大幅降低,并达到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综合来看,施用钢渣可有效改良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性质,抑制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降低水稻特别是其地上部的重金属浓度。  相似文献   

11.
畜禽废物中的抗生素可造成土壤及水体的抗生素污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了广州市代表性养殖场畜禽废物、施用畜禽粪土壤和鱼塘水中尼卡巴嗪、喹乙醇、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抗生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猪粪、鸡粪中抗生素含量最高的均为四环素类,分别为123.76、14.59 mg.kg-1;含量最低的均为氯霉素类,分别为2.35μg.kg-1、0.08 mg.kg-1;小猪猪粪中抗生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猪。鱼塘水中抗生素含量较高的是四环素(5.16μg.L-1)与磺胺对甲氧嘧啶(4.78μg.L-1),土霉素在所有样点中均未被检出。施用禽畜粪土壤中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含量较高,分别为70.40、49.77μg.kg-1;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甲噁唑、甲砜霉素、氯霉素、喹乙醇均未被检出。粪样中的抗生素可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抗生素污染,TCs、QNs和NCZ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的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以养殖场鸡粪、猪粪、牛粪为材料,小麦秸秆作为堆肥调节物质,分别研究了接种微生物菌剂(接种菌剂处理)和不加菌剂(对照处理)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与对照处理在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高温腐解期蔗糖酶活性持续较高,在低温腐殖化期蔗糖酶活性急剧下降,且维持较低水平。接种菌剂能明显地提高堆肥过程蔗糖酶的活性,酶活性峰值高且出现时间较对照早4~8d。供试的3种物料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接种菌剂处理鸡粪、猪粪和牛粪蔗糖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为87.84、81.3和86.8mg·(g·d)^-1,对照处理分别为62.9、60.9和63.79mg·(g·d)^-1,但3种物料接种菌剂和对照处理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鸡粪的两种处理相同,猪粪加菌剂比对照提早8d,牛粪加菌剂较对照早4d出现。整个堆肥过程中蔗糖酶活性与堆体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对照处理堆体温度与蔗糖酶活性的关系为一元二次方程,表现为高温腐解期为显著性直线负相关,低温腐殖化期为显著性直线正相关,而加菌剂处理堆体温度和蔗糖酶活性间为极显著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塑料大棚内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污泥蚓粪作为草坪坪床基质改良剂对基质理化性状和草生长的影响,并与泥炭进行了对比,以确定污泥蚓粪作为坪床基质改良剂的可行性,为开拓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污泥蚓粪的加入增加了基质的养分供应,可促进草的生长,缩短草坪成坪时间。20g·kg-1和40g·kg-1蚓粪处理的草屑量分别是40g·kg-1泥炭处理的2.4倍和3.3倍。20~80g·kg-1蚓粪处理草的再生速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大于40g·kg-1泥炭处理。但高含量的污泥蚓粪会抑制草坪草的生长,使草坪成坪时间延长,且成坪后盖度较差,质地较粗。实际建设中20~60g·kg-1的污泥蚓粪用量较为合适。污泥蚓粪具备取代泥炭成为坪床基质改良剂的潜能,可成为生活污泥农业工程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堆肥作为3株功能芽胞细菌液体菌剂的载体,通过优化载体含水量、温度和接种浓度等关键影响因子,以不同时间载体中有效活菌数的变化为指标,探讨堆肥代替草炭作为功能微生物载体的可行性和最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载体C(鸡粪)、P(猪粪)、M(1∶1鸡粪猪粪)和TP(猪粪+草炭)在72 h内的有效活菌数均显著低于草炭;混合载体TC2(50%草炭+50%鸡粪)和TM1(25%草炭+75%1∶1鸡粪猪粪)的有效活菌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72 h时TC2的有效活菌数达到11.40×109 cfu.g-1,TM1的有效活菌数达到2.64×109 cfu.g-1,均与草炭无显著差异,因此适宜代替草炭作为功能微生物的载体。采用单因素实验,载体TC2和TM1的最优化影响因子为含水量30%、吸附温度30℃、菌液接种浓度为108cfu.mL-1。  相似文献   

15.
施用生物质炭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潜在有效措施。以菠菜为供试作物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菠菜产量、组织中硝酸盐含量及养分(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生物质炭设3个水平:C0(0g·kg-1)、C5(5g·kg-1)和C10(10g·kg-1),氮素3个水平分别为N0(0mg·kg-1)、N1(90mg·kg-1)和N2(120mg·kg-1)。试验结果表明,在N0和N1水平下,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菠菜产量,增幅为16.6%~57.3%,而在N2水平下,生物质炭对菠菜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在N1水平下,与C0处理相比,C5和C10处理菠菜组织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增加了198.7%和233.4%;而在N2水平下,C5和C10处理的硝酸盐增幅分别为8.8%和46.3%。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生物质炭的施用增加了菠菜对氮和钾的吸收,而对磷素吸收的影响不明显。总之,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以提高菠菜产量,明显增加氮肥当季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一季中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一季稻CH4排放通量进行手动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稻草还田+化肥处理(稻草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为31.04mg·m-2·h-1,比化肥处理和猪粪+化肥处理(猪粪处理)分别增加326.4%(P〈0.05)和211.7%(P〈0.05),鸡粪+化肥处理(鸡粪处理)比化肥和猪粪处理分别增加140.4%(P〈0.05)和75.7%(P〈0.05)。说明稻草还田和鸡粪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4排放通量,而猪粪处理与化肥无显著差异。同时对有关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表层5cm温度、Eh与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水层厚度与稻田CH4季节排放通量相关性不明显。猪粪处理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为0.83kg·kg-1,是较好的推荐施肥处理,对环境与产量之间效益的协调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京郊连续冬小麦-玉米大田和不同种植年限菜地表层土壤悬浮液氮素组分及其含量,模拟测定土壤易流失氮素组分,从而为氮素高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矿质氮等指标大大高于大田土壤,且表现出明显的酸化现象。大田和菜地土壤悬浮液均含有可观的氮素:悬浮液总氮(TSN)为124.42~355.41 mg.kg-1,其中大田土壤一半左右为颗粒状氮,而菜地土壤2/3以上为可溶性氮;可溶性全氮(TDN)范围为55.53~220.51 mg.kg-1,其中主要是可溶性无机氮(DIN),范围为28.00~171.92 mg.kg-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27.53~81.74 mg.kg-1;颗粒状氮(PN)为70.90~134.90 mg.kg-1。各种氮素组分及其含量,菜地土壤远远高于大田土壤,且随着蔬菜种植时间的延长差异扩大。京郊菜地土壤氮素流失风险极大,对水体构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选取环太湖14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水质和水生植物优势种(水花生和茭草)中氮磷含量,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实施综合整治以来,环太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氮污染是目前环太湖河流的主要污染特征,有效削减其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要任务;水花生总氮(TN)和总磷(TP)累积能力均强于茭草,水花生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33.88~55.70 g·kg-1(22.10~29.96 g·kg-1)、4.44~8.96 g·kg-1(3.43~8.02 g·kg-1);茭草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12.30~21.41 g·kg-1(21.75~31.22 g·kg-1)、2.06~6.58 g·kg-1(2.60~7.81 g·kg-1)。水花生和茭草叶茎中TN含量与水体中TN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两种植物叶茎中TP含量与水体中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体中P浓度越高,水花生和茭草体内P的累积量越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污泥改良锰矿尾渣对紫茉莉(Mirabills jdapa)、青葙(Celosia argentea)、一串红(Salviasplendens)和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4种花卉植物生长及其富集铅、镉、锌和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污泥增加基质的EC值、总氮、总磷、总钾和有机质含量,而降低铅、镉、锌和锰含量。紫茉莉与青葙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大于一串红和鸡冠花。紫茉莉根部铅、镉和锰含量分别为3110.93~4189.16、300.28~399.16和31100.93~36809.77mg·kg-1,都远高于其地上部分含量。青葙根部铅含量超过1000mg·kg-1,而其地上部分含量少;其地上部分镉和锰含量分别为322.13~441.88和21888.54~26511.31mg·kg-1,都大于其根部含量,青葙具有镉和锰超富集植物的特性。污泥改良锰矿尾渣促进这4种花卉植物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增加。除紫茉莉锌含量外,添加污泥改良锰矿尾渣增加这4种花卉植物的铅、镉、锌和锰含量。在锰矿尾渣污染区进行植物修复时,采用紫茉莉、青葙和添加污泥强化植物修复效率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