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5%调环酸钙泡腾片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5%调环酸钙泡腾片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对水稻关键生育期、株高、节间长度、抗倒伏性以及产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10 d喷施5%调环酸钙泡腾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减少倒伏发生面积,增加穗数及千粒重,进而达到增产效果,其适宜剂量12~30 g/667 m2。  相似文献   

2.
李敏 《农技服务》2012,(3):292+294
为了摸清调环酸钙5%泡腾片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五优稻四号为材料进行了田间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末期茎叶喷施21~24 g/667 m2的调环酸钙5%泡腾片制剂量可显著缩短穗下第4、第3节间长,增加穗实粒数,对水稻生长安全,且具有防止水稻倒伏和增加水稻产量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5%调环酸钙泡腾片在黑龙江省寒地水稻栽培条件下应用效果,2009年对该药剂的调节植物生长进行了田间药效示范。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末期(拔节前7~10天)施用5%调环酸钙泡腾片21"30克/亩,具有防止水稻倒伏和增加水稻产量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抗倒剂(调环酸钙泡腾片)对晚稻的相关性状影响。结果表明:调环酸钙泡腾片能有效地增加晚稻植株弹性而提高防倒伏能力,同时对晚稻的安全性没有影响。施用调环酸钙泡腾片能够有效降低水稻节间长度,其中以淦鑫203倒4~5节间缩短长度最大,分别比清水对照短1.25、1.00 cm;对株高有一定的影响,淦鑫203株高较清水对照矮11.8 cm;分蘖数、实粒数、结实率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水稻拔节前施用5%调环酸钙的抗倒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10 d,用5%调环酸钙375 g/hm2,对水225 kg/hm2,均匀喷雾。施用后15 d与未施用5%调环酸钙空白区有明显高度差异,至抽穗期成熟期都一直表现比空白区株高明显矮,且施用5%调环酸钙区冠层整齐,抗倒伏,秸青籽黄熟相好,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都较高,比对照增产11.58%。  相似文献   

6.
25%调环酸钙悬浮剂对移栽稻抗倒伏、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25%调环酸钙悬浮剂在移栽稻上的应用效果,设计了25%调环酸钙悬浮剂在移栽稻徽两优6号上应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稻徽两优6号的分蘖期使用25%调环酸钙悬浮剂180~225 g/hm2兑水225 L/hm2喷雾,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长前期株高,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且对水稻穗长没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对小麦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在小麦上的应用潜力,选用小麦品种皖麦68和郑麦9023,分别在拔节前1周左右施用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结果表明,施用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1 500~2 100 g/hm2可显著降低小麦株高,增大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并能提高光合速率、千粒质量和产量。其中,皖麦68施用2 100 g/hm2和郑麦9023施用1 500 g/hm2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的产量最高,分别达6 678.75、7 666.80 kg/hm2,比各自对照(CK)分别增产9.89%和11.29%。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对小麦控长和增产作用明显,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调环酸钙对小麦产量相关因素及安全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豫麦49’为材料,返青后施用不同剂量的5%调环酸钙EA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返青期施用5%调环酸钙EA 150~ 600 g/hm2,可矮化植株高度,降低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和茎壁厚度。调环酸钙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返青期施用5%调环酸钙EA 300 g/hm2和5%调环酸钙EA 300 g/hm2+0.01%芸苔素内酯SL 150 mL/hm2的产量较高,分别达7410.0 kg/hm2和7560.0 kg/hm2,较对照(CK)分别增产10.7%和13.0%。5%调环酸钙EA对小麦安全无药害,建议在小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调环酸钙对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不同剂量的5%调环酸钙EA分别对豫麦035和周麦2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前7~10d施用5%调环酸钙EA 40~160g/667m2,可矮化植株高度,降低节间长度、增加茎粗,提高光合速率、千粒重和增加产量。其中,施用5%调环酸钙EA 160g/667m2的产量最高,豫麦035和周麦22的籽粒产量分别达630.52kg/667m2和583.57kg/667m2,较对照(CK)分别增产12.70%和10.26%。5%调环酸钙EA对小麦安全有效,无药害,可在小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调环酸钙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调环酸钙用量对棉花植株性状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处理,包括10 g/hm~2调环酸钙(T1)、20 g/hm~2调环酸钙(T2)、30 g/hm~2调环酸钙(T3)、40 g/hm~2调环酸钙(T4)、750 g/hm~2化学封顶剂(C)和对照(CK)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浓度调环酸钙喷施下棉花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解析株高、生物量积累、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适量的调环酸钙处理在改善棉花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及提升产量、改善品质上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处理T3和C的籽棉产量最高,分别较CK增加11.83%和36.32%,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等整体效果也最优。综上,喷施30 g/hm~2的调环酸钙能够有效降低株高、提高植株生物量、单铃重及改善纤维品质,其效果仅次于化学打顶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可能对水稻倒伏风险造成的影响,利用构建的人工气候室,调控CO_2浓度并实时监控环境温度,选择不同抗倒能力品种龙庆稻1号、龙稻5号,设置不同的CO_2浓度(对照:384μmol·mol~(-1),升高处理584μmol·mol~(-1)),并检测两年的环境温度,来评估和量化水稻不同品种响应气候变化的倒伏风险。结果表明:CO_2浓度对不同品种抗倒伏性影响极显著,CO_2浓度增加与环境温度升高共同作用增加了龙稻5号的倒伏风险,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增加了株高。环境温度的升高可使水稻基部节间伸长从而增加了倒伏风险。从试验数据发现,CO_2浓度增加与环境温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倒伏风险影响的结果呈现不同趋势,因此,日后可通过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抵御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杂交中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保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5-7435,7445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寿县地区种植的中籼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其产量、生育性状和株高、穗长、穗粒结构、有效穗、成穗率、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品种综合评述,筛选适合寿县地区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组合(品种)。9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3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其中辐优138、籼杂优0403、丰优18和籼杂优0501 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丰优18、籼杂优0403、籼杂优0501、两优827适宜在本生态地区种植,而隆安0402、金23A/R源5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杂交中籼组合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9.7%。  相似文献   

14.
以抗倒伏小麦品种(生选6号、扬麦18、华成3366)、易倒伏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22、扬麦24)为材料,设置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2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基部节间性状与抗倒伏能力对氮肥调控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与 N180相比,随着施氮量增加,易倒伏型小麦品种抗倒伏指数平均降低35.98%,抗倒伏型小麦品种抗倒伏指数平均降低1.12%,易倒伏型小麦的抗倒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差异大于抗倒伏型小麦的;易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K素含量与薄壁组织厚度低于N180处理的,5个参数的降幅分别为12.60%、16.36%、19.04%、34.59%、27.48%;抗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直径、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K素含量和薄壁组织厚度较N180处理降低,降幅分别为5.13%、7.97%、3.74%、26.73%、15.70%;易倒伏小麦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抗折力、针刺力、木质素含量与大维管束面积低于N180处理的,而抗倒伏小麦以上4个参数在2个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与N180处理相比较,易倒伏小麦品种N240处理植株基部节间小维管束数降低,抗倒伏小麦品种的升高;与抗倒伏品种相比,易倒伏品种植株基部节间抗倒伏能力对施氮水平响应敏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增施氮肥主要是影响了易倒伏小麦植株的基部节间抗折力、针刺力、木质素含量、大维管束面积及小维管束数,从而使易倒伏小麦抗倒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水稻生产模式机械化、规模化程度的加深,中、晚稻在成熟后,常因天气、收割机械配置、晒场矛盾等引起的不能及时收割问题日益突显,由此造成的产量损失及米质下降也逐渐得到生产者的重视。稻米中镉的积累及其转移至食物链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育种家、生产者的首要关注问题。淹水灌溉可有效降低稻米中镉的含量。推广种植生育期内能耐受持续淹水灌溉的耐迟收(post-maturation sustainability,PMS)水稻品种,可同时解决稻米镉低积累、延时机收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水稻PMS性状评价体系,并应用该体系开展PMS水稻品种的筛选,为缓解水稻生产上延时收割后产量安全、稻米镉积累安全等生产问题奠定基础。【方法】2018年,在孕穗-黄熟期淹水灌溉条件下,对来自全国的244个品种成熟后植株的倒伏、种子休眠、籽粒落粒等性状进行调查,通过田间观察、数据调查,结合显著性分析,对PMS性状鉴定时间及鉴定值进行鉴定,并对延迟收获后的稻谷碾磨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及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检测。2019年,利用PMS性状鉴定时间及鉴定值,对湖南省推广种植的132个水稻品种进行评价,筛选PMS水稻品种。通过设计孕穗-黄熟期干-湿交替水分管理对照,进行千粒重比较;应用PMS水稻品种开展千亩示范,进行产量及降镉效果检测。【结果】PMS性状评价体系具体为:倒伏的调查时间为成熟后第14天,鉴定值为稻秆与垂直倾斜角度小于45°;落粒性的调查时间为成熟后第7天,鉴定值为小于5.0%;穗发芽率调查时间为成熟后第0天,鉴定值为小于10.0%。2018—2019年共筛选到21个PMS水稻品种。淹水灌溉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间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千亩示范田中,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移栽后在孕穗-黄熟期进行淹水管理,稻米镉含量均低于0.20 mg·kg-1,并显著低于干-湿交替灌溉管理。【结论】根据PMS性状评价体系,筛选获得的PMS水稻品种可经受长期淹水灌溉,成熟后延迟收获时间对产量、米质无明显影响。应用PMS水稻品种,在孕穗-黄熟期结合淹水灌溉,可实现镉中、轻度污染稻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31.8%。与Ⅱ优084比较,Y两优2号成熟期田间倒伏率明显减少,倒伏指数下降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原因是Y两优2号基部节间显著缩短,茎壁明显增厚,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了茎秆粗度方面的劣势;其基部节间单位长度茎干重虽略有降低,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抗倒伏性提高。随施氮量增加,超级杂交籼稻基部节间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导致倒伏指数显著上升。大幅增加氮肥水平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单茎鞘干重和灌浆后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叶鞘干重,从而使得茎秆质量变劣,且叶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持能力降低;此外,基部节间茎、鞘中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随之下降,倒伏风险增加。Ⅱ优084在较低的施氮水平下,折断弯矩大幅降低,甚至低于Y两优2号高氮水平,导致倒伏指数明显上升,尽管增加氮素用量未能显著增加其倒伏率,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量。【结论】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以弥补茎秆粗度不足的劣势,增加叶鞘充实程度,提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撑作用,是增强超级杂交籼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的主要途径。氮素主要通过降低基部节间叶鞘充实程度及茎秆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别是木质素的含量,从而降低茎秆强度,增加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械开沟穴直播对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171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MFP)、表面穴直播(SBP)与覆土穴直播(SCP)对直播早籼稻出苗率、植株抗倒性能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与表面穴直播和覆土穴直播相比,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可提高早籼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5.19%—13.89%,且与表面穴直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时,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4.52%—11.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提高。此外,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植株抗折力,降低植株倒伏指数,尤其是第3节间;有利于增加株高、重心高度与第3节间(I3)茎壁厚度和节间粗度,提高不同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单位体积节间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节间的节间干重与抗折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节间干重与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是影响植株倒伏的主要因素,而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并不能同时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与倒伏指数,木质素与各节间抗折力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籼稻产量,还显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多品种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稻品种的各种性状,选配了4个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较明显的控制效果,防效在11.36%~46.6%间,其中常规高秆感病品种表现突出,防效在19.4%~46.6%间,杂交矮秆品种防效在11.36%~37.6%间。混合间栽同时还有一定的抗倒伏与增产效果,每公顷可增产231.6~954.0kg,增产幅度为2.1%~9.3%。  相似文献   

19.
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密度不合理会使水稻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减产。为了避免因种植密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该研究以分蘖能力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型品种空育131在株距13.3 cm、行距24.0 cm、每穴2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而少蘖型品种龙粳21在株距10.0 cm、行距24.0 cm、每穴5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株距10.0与13.3 cm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株距、每穴插植苗数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而与行距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与行距、穴插植苗数的互作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获得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在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下,单位面积上获得了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株行距过小或插植苗数过多时,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部第2节间的茎粗变细,鞘干质量、节间干质量、茎壁干质量减少,节间横切面积变小,茎秆物理性状变差。因此,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同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以提高产量和抗倒性。  相似文献   

20.
To identify the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in lodging among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under machine transplanting and their responses to nitrogen(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Danyang County(a representative eco-site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n 2017 and 2018, 22 hybrid indica varieties(HIs), 22 inbred japonica varieties(IJs) and two indica japonica hybrid varieties(IJHs) were transplanted by machine with three N rates(N0, N150 and N300, 0, 150 and 300 kg ha–1, respectively). Lodging-related physical parameter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arent transport rates of dry matter were examin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yield was observed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ice, and followed by IJsHIsIJHs. The average lodging index(LI) of hybrid varieties(HIs and IJH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bred varieties(IJs) with higher plant height; moreover, lower apparent export rate of dry matter resulted lower LI in IJHs than in HIs. The HIs had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LI, which came from the difference in bending stress(BS) induc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he apparent export rate of dry matter, varieties with lower leaf angle of upper three leaves possess 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 capacity; however, the gap among the IJs was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cross section modulus(Z). The LI in the IJs or IJHs increased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d N application, and there was no lodging incidence under the high N level, which was due to the low leaf angle and barely changed under high 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eties(HIs) and N rates in lodging rate and LI, varieties with lower leaf angle of upper three leaves were resistant to high 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act plant type rice has higher lodging and N resistance at machine-transplanting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