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其中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最高(46. 98%~53. 53%)。内蒙古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平均相对含量高于甘肃和新疆。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内蒙古察右前旗(56. 98%),最终确定察右前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借助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比较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研究发现,冷榨亚麻籽油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醇、2-丁醇、2-甲基丁醇、戊醇、正己醛、2-乙基呋喃等,其中醇类物质相对总含量可达66%;相比而言,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出现大量美拉德反应产物糠醛及以吡嗪、吡咯、吡啶为主的芳香杂环类化合物,致使醛类(140℃,25.1%)和杂环类(140℃,41.68%)物质相对含量快速升高,这些特征挥发性成分赋予热榨亚麻籽油浓郁的烤香气味;但据研究这些芳香杂环化合物及其复合物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一定的毒理作用,因而影响到热榨亚麻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相比较而言,冷榨亚麻籽油食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交设计优化亚麻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亚麻籽中亚麻籽油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方法以亚麻籽油得率为指标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液料比,反应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波功率四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超声波提取亚麻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10,温度50℃,时间30min,功率280w。结论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亚麻籽油的提取时间,提高提取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优化亚麻籽油的提取工艺.探索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亚麻籽油的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亚麻籽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的最佳萃取条件.  相似文献   

5.
亚麻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亚麻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引起了医疗、食品、农业等许多领域科学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几种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包括压榨法、溶剂浸提法、超临界萃取法和酶法。讨论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和影响亚麻籽油提取效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亚麻籽富含α-亚麻酸、木酚素、多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在食品工业、健康产业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亚麻生长区域、加工品种、加工部位以及加工工艺不同,会导致亚麻籽、亚麻籽油、脱脂粉中的功能成分含量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其高值化利用前景。本文重点对亚麻籽加工品质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特定功能成分提取纯化、加工工艺技术优化、高值化专用产品研发和品种选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亚麻籽的组成及体外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除基本组成成分外,不同品种亚麻籽主要活性组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差异。α-亚麻酸、木酚素、总酚酸、黄酮、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33.42%~59.74%,120~918 mg/100g,209~491 mg/100g,33.04~75.63 mg/100g,8.68~20.75 mg/100g,340~596 mg/100g。亚麻籽提取物DPPH值和FRAP值分别为4 357~8 146 μmol Trolox/100g, 8 289~15058 μmol Trolox/100g。此外,不同品种亚麻籽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含量差异较为显著(5.57~11.34 mg HCN/100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木酚素、总酚酸和黄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主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主要依赖于亚麻籽品种特性,而非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亚麻籽富含α-亚麻酸、木酚素等多种功能性活性物质,可用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癌症等多种疾病。α-亚麻酸在人体内可衍生DHA和EPA两种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是目前保健市场畅销的“深海鱼油”(美国又称阿拉斯加深海鱼油)的主要成份,其对人体独特的生理、病理功效,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证明。亚麻籽中α-亚麻酸的含量极高,超过其它植物品种,这一特性决定了亚麻籽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旱地油用亚麻氮磷钾平衡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构建旱地油用亚麻平衡施肥指标体系,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实验法,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和甘肃省白银市、平凉市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等4省6市同步进行了大田试验。依据实验结果,拟合了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模型,确定了实现油用亚麻籽粒最高产量、最佳产量目标下氮、磷、钾肥最高施用量、最佳施用量及其配比。结果表明,6实验区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均可提高油用亚麻籽粒产量,白银、鄂尔多斯、乌兰察布3实验区施用氮肥产量增幅最大,张家口、大同、平凉3个试验区施用钾肥产量增幅最大。所拟合的三元平衡施肥模型均达显著相关水平,可运用于油用亚麻生产实践。在张家口、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大同、平凉和定西6实验区,推行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最大施用量及其配比,油用亚麻籽粒最高产量比基础产量(不施肥)分别增加40.53%、25.46%、71.15%、30.68%、16.21%和34.71%。推行氮、磷、钾三元平衡施肥最佳施用量及其配比,油用亚麻籽粒最佳产量比基础产量分别增加37.73%、23.47%、62.23%、26.07%、8.77%和24.68%。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亚麻籽脂肪酸含量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份不同品种的亚麻籽,用无水乙醚提取亚麻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1.62%)〉油酸(25.87%)〉亚油酸(17.18%)〉硬脂酸(6.59%)〉棕榈酸(6.4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农艺性状较好且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F15为致病菌,分别以苏麦3号与09X15作为抗病与感病对照,于2015-2017年对收集自南京农业大学等7个研究单位的45个小麦材料进行了大田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小麦种质所携带的 Fhb1基因。结果表明,在用微量移液器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的三年试验中,NMAS001、苏麦3号、P48等13个小麦材料至少有两年表现抗病。利用抗赤霉病主效QTL的SSR标记Xgwm493、 Xgwm533和Xbarc147对45个小麦材料进行 Fhb1基因的分子检测表明,苏麦3号、NMAS020、苏夫等20个小麦材料含有 Fhb1基因。抗赤霉病小麦材料一般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表现不良;15HN018、15HN200和宁麦9号的抗赤霉性和农艺性状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对河南省不同类型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分子标记对河南省近年来正在推广及新选育的60个花生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系)间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在实验分析的1770个关系组合中,仅有616个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5,说明这些品种大多具有较低的遗传相似性。聚类结果表明,在距离320处,60份花生品种(系)被分成了5大类群,第一类群含有32个品种,第二、第三类群分别含有8个品种,第四类含有3个品种,第五类群含有9个品种。这五大类群中,均含有来源于郑州的品种。研究结果也表明,开19-2、商花10号和开农012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是重要的花生资源。本研究对60个河南省花生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可以为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探究不同小麦品种之间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差异,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河南省1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茎、叶、鞘、穗(开花期)、颖壳和籽粒进行干物质重和氮含量测定,并根据小麦的产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划分不同小麦品种的氮效率类型,计算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氮素高效型(Ⅰ)、氮素中效型(Ⅱ)、氮素低效型(Ⅲ)、氮素超低效型(Ⅳ)4种类型,其品种数量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50%、40%和5%。在小麦成熟期,Ⅳ型品种的颖壳和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品种,叶、颖壳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型品种,4种类型品种间茎和叶氮含量及氮素在茎、叶、鞘、颖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Ⅰ类型和Ⅱ类型品种的花前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显著高于Ⅳ类型品种,Ⅰ类型品种的氮素农艺效率均显著高于Ⅲ和Ⅳ类型品种,氮素偏生产力表现为Ⅰ类型品种>Ⅱ类型品种>Ⅲ类型品种>Ⅳ类型品种,且差异显著。小麦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其他氮素利用相关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优质香稻新品种豫农粳1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农粳11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与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手段选育的香型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和稳产性好、米质优良、具香味,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豫农粳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株型对提高小麦产量、品质、抗性以及光能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小麦株型相关QTLs的精细定位和定向改良,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系Shanghai 3/Catbird和Naxos为亲本创制的F10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郑州和原阳两地进行表型鉴定,对株高、旗叶长和旗叶宽等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合覆盖全基因组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利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分析,共鉴定到3个在多个环境下稳定存在的株型相关性状的新QTLs,分别位于6A和2B染色体上,命名为Qph-6A、Qfll-6A和Qflw-2B,单个QTL在不同环境中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8.33%~13.93%、8.10%~8.18%和9.14%~9.46%。  相似文献   

17.
一种快速高效提取花生叶片DNA的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高质量花生叶片DNA,本方法取第三对真叶为实验材料,设计烧制圆球状枪头和离心管装置代替研钵研磨,并在CTAB法的基础上在杂质沉淀前快速分离DNA等简化方法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条带清晰、完整性高。经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范围在104~131ng/μL,OD260/OD280为1.7~2.0,OD260/OD230大于2.0,说明杂质少,可获得高纯度,高浓度的DNA。此方法与常用的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时间短、质量高的优点,可用于基因组重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分子标记筛选等后续研究,可提高花生分子育种与筛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磷对花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生合理施磷量,采用大田无底圆桶的桶栽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对花育22号(大花生)和花育20号(小花生)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2015和2016两年结果表明,磷对花生植株根系长度影响显著,在磷肥用量0~135kg/hm^2范围内,根系总长度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肥用量为180kg/hm^2时,根系总长度不再增加或增加甚少;根系总表面积也基本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处理的根系总表面积比对照(不施磷)增加20.0%以上;根系总体积两品种两年大多数处理高于对照。将根系按照根的粗细划分为细、中、粗三类,发现施磷可显著增加细根长、细根表面积和体积,而粗度中等和较粗的根增加量较小,甚至出现负值。两品种施磷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百果重提高1.3%~20.6%,其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磷对根系形态的促进效应。在0~90kg/hm^2范围内,施磷增产效果显著,超过90kg/hm^2后产量增加较少,甚至略有下降。小花生产量对磷肥的响应比大花生敏感。花生产量与根系长度相关性可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根系表面积和体积与产量的关系因品种而不同。形态上细分根的类型将可能更有利于花生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农业大省,水稻是云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快速增长、成本利润率快速下降、种稻效益低下、稻米自给率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够、优质多抗高产品种供给不足、水稻机械化程度较低、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和施肥技术欠缺”等一系列制约水稻绿色发展的瓶颈,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种稻比较效益,加大绿色高效的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与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稻田种养结合技术”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确保云南稻米安全,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的绿色稻米产业,促进云南水稻产业的绿色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盐碱地单施及配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常规施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T3)与常规施肥+有机肥(T1)、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T2)和常规施肥(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T3处理的单株荚果数、主茎高、第一侧枝长、有效分枝数和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13.09个、8.2cm、4.21 cm、1.49条和116.7%;T1、T2处理与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和荚果产量的影响也达到显著差异,但两个处理之间对各性状无显著影响.总之,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配施能有效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