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内生真菌是产生天然活性物质的丰富的资源宝库,也是获得天然色素的一种重要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光照、温度、金属离子、pH值、氧化还原剂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探讨了分离自猫爪草根中一株内生真菌镰刀菌S4所产红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红色素在51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红色素具有较好的光热稳定性;碱性条件具有增色护色效应,对酸敏感;金属离子Ca~(2+)、Fe~(2+)、Na~+、Mn~(2+)、K~+有增色护色效果,对Mg~(2+)、Zn~(2+)、Cu~(2+)较敏感;还原剂Vc及氧化剂H_2O_2对色素有一定的破坏力;葡萄糖、蔗糖及乳糖能较好地保持红色素稳定。  相似文献   

2.
葡萄天然红色素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浸提方法对比试验表明,用发酵法提取葡萄红色素简单易行,成本低,色素得率高,所得色素无毒,适合于较大规模生产.葡萄红色素属水溶性色素,叶酸、碱、光、热、氧化还原剂和金属离子会产生多种反应,在酸性溶液中呈稳定的红色,柠檬酸浓度为0.5%—1.0%时显色良好,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或光照处理色素有所降解,一些氧化还原剂及Fe~(3+),Cu~(2+),Zn~(2+)等金属离子对色素也有明显不利影响,尤以Fe~(3+)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火龙果果皮色素提取及其性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龙果果皮为原材料,对果皮红色素的提取工艺、色素的理化性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干燥、粉碎后以水为提取溶剂,按1 g∶30 mL的料液比,在40℃、超声功率为100 W的条件下提取20 min时色素提取得率最高;火龙果果皮色素pH值在5~9范围内颜色稳定,低于80℃时颜色变化不明显,高温会使色素变色;Ca~(2+)与色素生成沉淀,Fe~(3+)使色素溶液变色,Cu~(2+)使色素溶液褪色,SO2使色素褪色,碳水化合物对火龙果果皮色素无不良影响;火龙果果皮色素在饮料、酸奶、布丁中应用效果良好,而在面条和蛋糕中应用效果较差。本研究所获结果有望为火龙果果皮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了解黏质沙雷氏菌的抑菌机理及温度对其产生色素的影响。[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产红色素细菌,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同时对该菌产生的红色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该菌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在28℃条件下培养红色素产量最高,37℃下仍能产生色素,说明该菌株是耐高温红色素产生菌。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和薄板层析结果表明,其红色色素有可能是灵菌红素。[结论]该菌对霉状杆菌和镰刀菌等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威海近海海水和海泥中的产色素细菌进行筛选,从样品中分离出1株高产红色素的细菌S15,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色素性质进行了初步试验.利用16S rDNA通过引物对S15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测序得到其部分16S rDNA序列,经Blast调出与菌株16S rDNA同源的序列,用软件MEGA(4.0) 按照Neighbor-Joining 方法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判断该菌为沙雷氏菌属的一个种.提取色素后,对该红色素理化性质的试验发现,其光、热等稳定性强,而H2O2、Ca2+、Fe3+对其稳定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自东帕米尔高原布伦口湖群湿地10 cm草甸中分离到一株高酶活低温纤维素酶产生菌BLKC2,经16S rDNA序列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LKC2在10℃低温条件下保持繁殖能力,在20℃,pH 7.0条件下发酵72 h,酶活力达到最大值28.7 U/mL。酶学特性显示,BLKC2分泌的粗酶最适催化温度为30℃,对热敏感,最适反应pH8.0左右,在pH 7.0~9.0的偏碱性环境中酶活力较稳定,Mn~(2+)、Zn~(2+)、Mg~(2+)对酶反应有明显激活作用,而Fe~(3+)、Cu~(2+)则抑制了酶反应。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9种阳离子、碳源、氮源和pH值对烟草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阳离子对烟草青枯菌生长的影响具有差异,在1 mmol/L浓度条件下,Ca~(2+)、K~+、Mg~(2+)、Mn~(2+)、Fe~(2+)、Fe~(3+)等离子间对青枯菌生长影响差异较小,而与Cu~(2+)、Al~(3+)差异较大;在10 mmol/L浓度条件下,Mn~(2+)、Fe~(2+)、Fe~(3+)、Cu~(2+)、Al~(3+)等离子显著抑制青枯菌生长;在30 mmol/L浓度条件下,Ca~(2+)、K~+明显抑制青枯菌生长,而Mg~(2+)在60mmol/L浓度下,仍青枯菌生长良好。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青枯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7,最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硝态氮氮源不利于青枯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一株新粘质沙雷氏菌所产红色素的结构鉴定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筛选一株新粘质沙雷氏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红色素,采用丙酮提取、分离、干燥等步骤,制备红色素样品,利用全波段扫描、红外光谱、液质联用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对该色素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红色素属于脂溶物质,主要成分为灵菌红素,在酸性溶液中最大吸收峰在535 nm,该色素的色价大于250,对光不稳定,在温度低于100℃时,色素较稳定;部分金属离子(如Na+、Zn2+及Mg2+)、氧化剂H2O2、蔗糖、食盐、柠檬酸和低浓度苯甲酸钠(<0.05 mol·L-1)对该色素无明显影响;而金属离子Fe3+、Ca2+、还原剂Na2SO3等对色素溶液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旨在分离鉴定产玫瑰红色素菌株,及其分离菌株和色素对病原菌的生物拮抗作用。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佳产色素的温度及光照条件,破裂菌体提取色素分析此菌株产色素的量和红色素的性质,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细菌Dse\|01菌株最终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2)该菌在25~35 ℃条件下培养色素形成较早且颜色较深,30 ℃温度下产色素最佳,光照对其色素形成时间没有明显影响;(3)30 ℃ 150 r·min-1培养24 h,提取获得色素粗品确定为灵菌红素,产量达(567.90±7.77)mg·L-1;(4)分离菌株的全菌液、上清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无拮抗作用,而全菌液、菌体和提取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紫拟青霉色素的开发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色素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紫拟青霉色素在试验温度(20~97℃)和pH(pH 3~12)范围内稳定性良好,20~97℃时随着温度升高其增色效果明显,pH 3~12时OD值变化不大;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有较好的耐受性,麦芽糖、乳糖、葡萄糖及蔗糖对其无影响;Cu~(2+)、Zn~(2+)和Fe~(2+)对色素稳定性影响明显,而K~+、Mg~(2+)及Fe~(3+)对色素稳定性影响相对不大;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 Murr)中的花青素为研究对象,以CIELAB色空间为研究方法,通过观察a*、b*和△E*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了10种金属离子对黑果枸杞花青素水提液颜色稳定性的影响。K~+、Na~+、Ca~(2+)、Mn~(2+)、Mg~(2+)、Zn~(2+)对黑果枸杞花青素颜色稳定性无显著影响;Cu~(2+)对花青素溶液有明显退色作用;Al~(3+)使花青素溶液明显增色;Fe~(2+)使花青素溶液产生紫黑色沉淀;Fe~(3+)会破坏花青素类物质。在黑果枸杞花青素的制备和应用中,应尽可能避免铁、铜、铝制品的接触,以免影响颜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胭脂虫红酸是从仙人掌上的胭脂虫体内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但在含铁含钙环境中呈色易受影响,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了Al~(3+)、Zn~(2+)、氨基酸、肽、乳清分离蛋白(WPI)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含铁含钙胭脂虫红酸溶液呈色的影响,以期改善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Fe~(3+)和Ca~(2+)浓度分别为0.001~0.010 mol/L、0.01~0.10 mol/L时,添加0.1 mol/L Al~(3+)后,在pH 6.0和pH 8.0缓冲液中胭脂虫红酸呈红色;0.1 mol/L Zn~(2+)对胭脂虫红酸呈色无改善。谷氨酸、甘氨酸、谷胱甘肽、酪蛋白磷酸肽和WPI对含0.001~0.010 mol/L Fe~(3+)的胭脂虫红酸溶液颜色无明显影响。谷氨酸和谷胱甘肽使含0.1 mol/L Ca~(2+)的胭脂虫红酸水溶液均呈橘黄色,不再生成棕色絮状物。甘氨酸、酪蛋白磷酸肽和WPI使含0.01~0.10 mol/L Ca~(2+)的胭脂虫红酸水溶液呈灰绿色。EDTA的螯合作用使胭脂虫红酸呈色稳定,其在水溶液及pH 6.0缓冲液中呈橘黄色,在pH 8.0缓冲液中呈绛紫色,不受0.01 mol/L Fe~(3+)及0.01~0.10 mol/L Ca~(2+)的影响。该研究为改善胭脂虫红酸在含铁含钙食品体系中的呈色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果小檗果皮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果小檗果皮为试验材料提取色素,并就光照、温度、还原剂、氧化剂、食品添加剂、pH值和不同金属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果小檗色素为花色素苷类物质。对光具有一定的耐性;有良好的热稳定性(T≤60℃);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应避免与氧化剂和还原剂接触;食品添加剂食盐、葡萄糖、柠檬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且食盐和柠檬酸对色素有增色作用;pH值对色素的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下黑果小檗色素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色素结构可能被破坏,呈现墨绿色;色素对Mg~(2+)、Ca~(2+)相对稳定,Fe~(3+)、Fe~(2+)、Cu~(2+)使色素吸光度产生较大波动,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米根霉-Fe3O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Cu2+吸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比较了5种真菌孢子对Fe~(3+)的吸附情况,发现米根霉对Fe~(3+)吸附效果最好。通过测定米根霉对Fe~(3+)的吸附曲线,确定米根霉吸附Fe~(3+)的量,利用共沉淀法将米根霉吸附的Fe~(3+)与添加Fe~(2+)复合在一起制备出米根霉—Fe_3O_4复合材料;用米根霉—Fe_3O_4复合材料处理CuSO_4溶液,蓝色变浅,结果表明复合粒子对Cu~(2+)的有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艾草根块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WS-221为研究对象,以色素提取液吸光度为重要指标,对该菌所产的色素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所产色素提取液在49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紫外光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色素溶液中添加适量Na~+、K~+、Al~(3+)具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并且食盐浓度在0.2g/mL时增色效果明显。综合评价,该菌所产色素稳定性良好,具有广泛的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果百香果外果皮花青素的浸提工艺并探讨其稳定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pH为2,以料液比、时间、温度、乙醇浓度为自变量,花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nhnken原理设计4因素3水平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还原剂、氧化剂、防腐剂、发色剂以及漂白剂的作用条件下花青素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的浸提工艺pH为2,料液比1:26,时间3.8 h,温度34℃,乙醇浓度82%,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可达3.080 mg/g,实际提取率为3.125 mg/g。花青素长时间在室外光照容易消色;受高温影响较大,200℃时不仅消色且最大吸收波长产生了较大的红移;漂白剂NaHSO_3、发色剂NaNO_2、还原剂Vc和氧化剂H_2O_2对花青素溶液有消色作用,消色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NaNO_2、NaHSO_3、H_2O_2和Vc;金属离子Al~(3+)、Fe~(3+)、Fe~(2+)、Cu~(2+)对色素有增色作用,其中Fe~(3+)高浓度时花青素甚至产生沉淀现象,Na~+、K~+、Mg~(2+)、Ca~(2+)对花青素影响不大。pH值对其影响较大,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随着pH增大,色素溶液的最大吸光度降低,pH接近5时,色素溶液颜色开始由亮红渐变为蓝绿色;不同浓度的防腐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对色素溶液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和研究治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以香菇菌糠为吸附剂吸附混合重金属(Cr~(3+)、Cd~(2+)和Pb~(2+))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吸附时间、p H值、投料量、重金属溶液初始浓度和菌糠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混合的重金属离子溶液,在固定试验温度25℃和振摇速率200 r/min条件下,综合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60 min,p H4.0,投料量5 g/L,菌糠粒径小于0.5 mm。混合重金属溶液中,重金属离子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菌糠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符合Lagerger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中Cd~(2+)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Cr~(3+)和Pb~(2+)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在适当吸附条件下,香菇菌糠对混合重金属溶液中Cr~(3+)、Cd~(2+)和Pb~(2+)都有较强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8.
草莓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草莓为原材料,对影响草莓红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不耐高温,光照稳定性差;pH值对草莓红色素的影响显著,色素溶液在pH为3.0~7.0之间相对稳定;除金属离子Al^3 、Sn^2 、Fe^3 易导致溶液变色外,大多数金属离子对草莓红色素无影响;低浓度糖、高浓度抗坏血酸对草莓红色素有一定保护作用,而亚硫酸钠、双氧水、苯甲酸钠对色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离了一株在PDA上强烈产生红色素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内生菌, ITS-n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其产红色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在513 nm处有强吸收峰,该色素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至23 d色素达到最大的浓度2.73 mg·mL-1,随后浓度逐渐下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浓度逐步增大对色素有减色反应,色素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红色加深,紫外光下长时间放置无大变化,但在紫外光照射3 h时色素达到最大色度,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金属离子Ca2+、Fe2+、Cu2+和Zn2+对色素影响较大,能改变色素颜色。该色素浓度为2.11 mg·mL-1时,对Escherichia coliPseudomonas syringa pv. actinidia拮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1株嗜热性羽毛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环境中得到1株嗜热高效角蛋白降解菌,用以羽毛粉为唯一碳源、氮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经筛选得到1株嗜热降解羽毛角蛋白的Y6菌株,通过对该菌株菌落、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析,使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BLAST进行16S rRNA的相似性比对。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Y6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Xmb047(Bacillus licheniformis Xmb047)的同源性99%,初步认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命名为Y6(Gen Bank登陆号KY082766)。采用该菌降解完整羽毛,发酵72 h后,完整羽毛仅剩下羽轴,羽枝被完全降解,说明Y6菌株有着较强的羽毛降解能力;用不同浓度硫酸铵溶液盐析发酵产物上清液,筛选出硫酸铵浓度为70%时,分离的粗酶液总活性最高。酶活性试验表明,Y6所产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70℃,最适pH值为8.0,Fe~(3+)、Zn~(2+)对蛋白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较强地抑制蛋白酶活性,表明该蛋白酶属于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