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探明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菌株和家蚕来源白僵菌的关系,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白僵菌生防菌株Bb10和收集自广西象州、宜州、环江等蚕区的4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进行比较。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象州寺村镇的家蚕白僵菌Bb9和广西生防白僵菌Bb10均为卵孢白僵菌;象州中平镇的家蚕白僵菌Bb3和环江家蚕白僵菌Bb12为球孢白僵菌;宜州家蚕白僵菌Bb11为小球孢白僵菌。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及对家蚕的毒力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9菌株和Bb10菌株,且二者的菌落形态均呈棉絮状,但Bb10菌株的分生孢子较Bb9菌株的分生孢子要大很多;产孢量最高的是Bb10菌株和Bb11菌株;Bb3菌株对家蚕的毒力最强,Bb9菌株和Bb10菌株的毒力相对较弱。上述结果暗示广西蚕区白僵病的病原来源非常复杂,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防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作为家蚕白僵病的溯源和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树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其中5个分离株具有抑菌活性,复筛选出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最强的G21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G21菌株对家蚕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菌株的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阳性,杆状,产芽孢,接触酶阳性,好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同源性达到99.8%。综合以上鉴定结果确定G21菌株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圆孢芽孢杆菌A95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家蚕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培养特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圆孢芽孢杆菌,定名为Bacillus globisporusA95。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登记号:AY387584)。  相似文献   

5.
分离一例格力犬皮肤癣菌病的病原,并对其ITS区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种属。用沙氏培养基对病料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与镜检结果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真菌鉴定通用引物ITS1及ITS4对分离菌的IT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离到的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被初步判定为小孢子菌属真菌,其ITS区序列与Gen Bank中的犬小孢子菌(ATCC 36299)的ITS序列(FJ 385030.1)相似性为99%,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属同一分支。结果表明,引起该犬皮肤癣菌病的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菌。  相似文献   

6.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肉牛皮肤病病原及其致病性并筛选其敏感药物,本研究取患皮肤病肉牛病变部位皮屑、毛发和痂皮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ITS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形态特征与细极链格孢菌极其相似的菌株(PY2-1-2);经PCR扩增、测序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与细极链格孢菌(MG975630.1)的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分离株PY2-1-2的ITS基因序列长度为543 bp,该片段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的全部基因序列以及18S rDNA和28S rDNA的部分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MH656780.1)。根据形态学结合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细极链格孢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5μg/mL、4μg/mL、1μg/mL、1μg/mL。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细极链格孢菌引起的皮肤病诊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5种镰孢菌的形态鉴定和ITS r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中镰孢菌的分类地位,运用稀释平板法对从其中分离的5种镰孢菌,采用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同时利用ITS rDNA序列对其系统发育学进行分析,确定分类地位,并分析比较了基于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的两种鉴定手段。结果表明,3个菌株为三线镰孢(Fusariumtricinctum),2个菌株为木贼镰孢(F.equiseti),与传统方法相比,ITS rDNA方法有着较高的灵敏度,但对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镰孢菌的鉴定,只有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互结合,才能使镰孢菌的鉴定分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桑叶穿孔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桑树病害之一,目前尚未明确其病原物。2015年8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发生桑叶穿孔病的桑园观察桑树感病症状后,将采集的桑树病叶带回实验室分离、鉴定病叶上分布的微生物菌株以及微型害虫种类。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常规分离方法,从病叶样本中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的细菌有5种43株,基于细菌菌株的16S r DNA序列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23株、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10株、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2株、Pseudomonas argentinensis 3株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5株;分离并依据菌落特征和菌株ITS r DNA序列初步鉴定的6种真菌分别是黑孢菌(Nigrospora sp.MF01)、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MF02)、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MF03)、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sordida MF04)、拟茎点霉(Phomopsis sp.MF05)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MF06)。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叶叶面有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桑粉虱(Pealius mori)、叶螨(Tetranychus sp.)和叶甲(Chrysomeloidea sp.)4种微型害虫,这些微型害虫危害桑叶的创伤可能有利于病原菌感染致病。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桑叶穿孔病的发生机制及致病菌的鉴定积累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草坪灰斑病的田间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郑州某高尔夫球场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上发生的病害种类,通过田间调查对草坪病害症状进行描述,对病样进行保湿培养并对分离到的病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的形态学与已报道的稻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相同,核糖体DNA-ITS序列测定分析该菌与稻梨孢菌的同源性达到100%,可以确定该球场的多年生黑麦草上的病害为稻梨孢菌引起的草坪灰斑病。  相似文献   

11.
应用紫外指纹图谱分析技术鉴别白僵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为白僵蚕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研究了紫外指纹图谱技术在白僵蚕鉴别上的应用。将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白僵蚕及健蚕的水溶性提取液、脂溶性提取液和醇溶性提取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用白僵蚕的各提取液对小白鼠进行抗惊厥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蚕的醇溶性提取液的紫外指纹图谱可以对白僵蚕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寄生桑粉虱的拟青霉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方容  邱全立 《蚕业科学》1997,23(3):137-141
研究证实,桑粉虱能被粉拟青霉菌(Paecliomycesfarinosus,异名:穗霉菌Spicariafarinosus)寄生而发生真菌病害。该菌与家蚕的灰僵病菌同属同种。用桑粉虱分离的拟青霉菌接种于家蚕,显示很强的致病力。桑粉虱危害桑叶是家蚕流行灰僵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白僵蚕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建立白僵蚕甲醇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较完整地反应白僵蚕内在化学信息,全面评价白僵蚕的质量。采用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获取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建立了白僵蚕的指纹图谱。以主要的7个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作为白僵蚕指纹图谱的相关技术参数,对10份白僵蚕样品测定得出的7个主要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重现性好,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差别。白僵蚕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评价白僵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取代治疗真菌病防僵药物、治疗细菌病抗生素类药物及防治蚕病,笔者研制了蚕业消毒新药——鲁烟Ⅰ号。经中试,鲁烟Ⅰ号对家蚕病毒、真菌、细菌等主要蚕病的病源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用鲁烟Ⅰ号作为防治主要蚕病的药物,取代了传统养蚕中的多种药物,用药方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用于家蚕病害防治,研究了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菌株对家蚕白僵病的防治与抑菌效果。防治试验表明,Lu10-1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白僵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55.88%、34.00%,且对家蚕生理及茧质无不良影响。体外抑菌试验表明,Lu10-1菌株的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7.00 mm;抗菌粗提物还能够抑制白僵菌的生长及孢子萌发,当其作用于白僵菌孢子后,孢子出现聚集、内容物分布不均、变形、空腔及胞壁断裂等异常,作用于菌丝后,菌丝出现变粗、扭曲、皱褶、膨大、内容物流出、消融等现象;抑菌率随着抗菌粗提物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初步认为Lu10-1菌株可以用于家蚕白僵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利用吸水链霉菌BS-112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防治家蚕真菌病,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BS-112菌株分泌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后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8.0g/L葡萄糖,12.0g/L玉米粉,35.0g/L黄豆饼粉,0.4g/LKH2PO4,0.8g/LMgSO4。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后的菌株发酵液对家蚕病原绿僵菌的抗菌效价达到4916.85μg/mL,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3.08倍。分别以价格低廉的玉米粉和豆饼粉作为发酵培养基的缓效碳源和有机氮源,有利于该菌株在蚕用抗生素产业化开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家蚕真菌病病原为受试菌,对抗真菌药物氟康唑(FCZ)和盐酸特比萘芬(TBF·HCl)进行了体外筛选,研究了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真菌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盐酸特比萘芬的体外抑菌、杀菌效果优于氟康唑,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病原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0.0625~0.2726μg/mL,最小杀菌浓度范围为0.125~4μg/mL。生物试验表明,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真菌病防治效果良好,200μg/mL时防治效果达100%,且对家蚕生长发育、茧质无不良影响。稳定性试验表明盐酸特比萘芬长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一株家蚕病原物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泰山土壤中分离获得 1株对多种家蚕病原细菌和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DNAG +Cmo1%值测定、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鉴定该菌株属于类芽孢杆菌 ,定名为PaenibacillusCp-S316。该菌株已在GeneBank注册 ,注册号为AY2 92 989。初步研究发现 ,该菌株对家蚕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发酵性状优异 ,抗菌物质耐高温 ,对盐酸和硫酸稳定 ,易于提取分离 ,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