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的真菌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绝收,因此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审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加强对四川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审定工作的认识,笔者总结了水稻的重要地位、稻瘟病的流行危害及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工作,回顾了四川省水稻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家南方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在长江上游的部署与发展。这为以后发展水稻品种抗病审定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即将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感特性以及筛选一批抗性育种材料,在岑溪设立自然诱发病圃,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广西水稻区试新品种及部分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加国家区试、广西区试的1171个水稻新品种未有抗级以上的,中抗水平也只有极少数品种,大多数新品种都是感病或高感品种;11236份水稻育种材料表现高抗的有82份、抗级473份、中抗987份,筛选出一批抗性材料供抗病育种用。自然诱发病圃不仅可以用于推广品种的抗性监测,还可作为抗病育种筛选基地。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三明市企业水稻联合体福建中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各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结果 表明,两年区试品种福农优404、雅5优164、创源优918综合评价表现中抗(MR)稻瘟病,雅5优明占、野香优6813、华优玉禾两年综合评价表现中感(MS)稻瘟病,智两优6518、虬两优67...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稻虱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水稻病虫害,抗性品种的筛选是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作者通过对1987年南方稻区区试品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6.
特优6603是广西桂穗种业有限公司用不育系龙特浦A与自育的恢复系R6603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较抗稻瘟病等特点,2007~2008年参加桂南稻作区早稻迟熟组区试,2007年比对照特优63增产6.79%,区试平均比特优63增产5.91%,是近年桂审稻中稻瘟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之一。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f桂审稻2010008号)。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包括基础抗性和主效基因抗性。基础抗性表现中等抗性水平,但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近年来,随着PTI-ETI理论框架的建立和植物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发展,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发掘并利用基础抗性基因资源,已成为人们培育广谱持久抗病水稻品种的一种共识。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机制,尤其是水稻抗稻瘟病PTI机制,水稻抗稻瘟病基础抗性基因/QTLs鉴定、克隆和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了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真菌病害,选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聚合多个抗病基因可提高品种的抗性、拓宽抗谱。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b的‘辽粳9234’和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铁粳7号’为亲本,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从后代中鉴定到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后代。通过连续3年生产试验和米质分析,鉴定到1个同时具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稳定株系A-3,通过辽宁省水稻品种审定,命名为‘铁粳16’。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铁粳16’较其亲本抗谱宽、抗性强。研究结果证实聚合Pita和Pib可提高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可为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统计分析了广东省 2016-2021 年审定的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 2016-2021 年共审定 466个早晚造兼用型水稻品种,包含 149 个籼型常规稻、84 个籼型两系杂交稻和 232 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 个籼粳交三系杂交稻;审定通过的各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比较接近,审定品种的年度产量总体稳定在7110.98~7342.29kg/hm2。优质稻品种共 282 个,占 60.52%。广东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稻瘟病抗性中抗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数量为 440 个,占 94.42% ;白叶枯病抗性中抗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数量为 86 个,占 18.45%,抗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科研院所、科企合作是主要的育种力量,走强强联合发展之路是我国育种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水稻区试品种(组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辉  谢海呈  袁洁 《种子》2003,(3):26-27
1996—1998、1999—2002年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及穗期注射接种两种鉴定方法对264份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性人工接种鉴定,共鉴定出抗性材料74份,其中表现高抗的材料9份,表现抗的材料30份,表现中抗的材料34份,分别占总鉴定品种数的3.41%、11.36%和12.88%。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碎米能用来生产米粉,使用酸法处理碎米。设计正交试验研究pH值、温度和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条件,得到适宜的工艺条件为:pH值5.0,温度40℃,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处理的碎米可以用来生产米粉,生产的米粉外观并条少,煮熟后松散柔韧,不黏条,不浑汤,干炒不易断。  相似文献   

12.
出米率是米厂及储粮库点评判稻谷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及检验方法,因此稻谷出米率值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有待考量。通过比较不同操作方法对粳稻净稻谷出米率值的影响,以出米率值最大为依据,根据碾磨出大米达到三级精度为判定标准,确定测定粳稻出米率的规范化操作方法为:待测试样为净稻谷140 g,碾磨时间30 s,卡槽位置为第5格,过筛方式为顺时针筛30 s,逆时针筛30 s,同时精米机中心轴温度过高会降低出米率值,为提高出米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旱改水种稻治涝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15-217
针对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区有潜在盐渍化威胁,1996—2000年通过定点、定位观测,查明不同灌溉技术等条件下的土壤盐分含量及运动规律,其中只灌不排水的土壤盐分高于单灌单排水的含盐量。只灌不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86%、单灌单排水的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1004%。提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测报,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稻米饭质地和淀粉RVA谱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6个籼稻品种在大范围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米饭质地和淀粉RVA特征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样品的米饭质地指标硬度和黏度存在极显著环境主效应,环境与品种互作效应在硬度、黏附性和黏度3个性状中均极显著。6项RVA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均存在极显著环境主效应;环境与品种互作效应在上述性状中,均极显著;且生态条件对RVA谱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6个试验点中,米饭质地指标黏附性的变异系数最小;RVA的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质地的硬度、黏度值的变异系数较小;RVA的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 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 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 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 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 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 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 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 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 41.7%, 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 16.6%, 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 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 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对各自形态特征的影响,杂草稻和栽培稻按照2:1和1:2的比例各自插植在同一盆中,以单独插植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处理为对照,分别测定他们的分蘖数、株高、叶片长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沈农265’的株高、叶片形态影响不大,使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显著降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都略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同一生育时期,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和根系性状都比栽培稻‘沈农265’高,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栽培稻受杂草稻的遮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限制了栽培稻‘沈农265’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造成栽培稻‘沈农265’减产。  相似文献   

17.
‘镇稻88’和‘徐稻3号’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分子机理,以江苏省高抗条纹叶枯病粳稻品种‘镇稻88’和‘徐稻3号’为研究材料,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对2种水稻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的蛋白图谱上均检测到大约1000个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分布在等电点为4~7,分子量为10~100 kDa的范围内。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后发现,2个水稻品种间共存在7个差异蛋白点,在‘徐稻3号’中表现为下调表达。质谱分析共鉴定出6种蛋白,这些蛋白包括能量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18.
稻草基质的制备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机插水稻育秧基质来源,研究了不同配制和制备处理的稻草基质育秧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基质育秧的配制成分和制备方法对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基质中加肥加菌堆沤和不加肥堆沤处理的出苗率高于其他处理5%~10%;加土基质和加发酵菌堆沤发酵处理,能增加水稻秧苗的苗高、假茎宽、单株干物重、植株叶绿素和氮素含量,降低植株糖氮比,显著地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加土稻草基质处理的秧苗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全稻草基质处理秧苗约1~13 mg/g,淀粉含量低约8~28 mg/g,糖氮比低于全稻草基质。机插稻秧苗氮含量在30 mg/g左右、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65~80 mg/g、糖氮比为2.5左右,秧苗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稻草可以取代营养土作为培育水稻机插秧苗的基质。加入少量土壤和发酵菌堆沤发酵的稻草基质育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几个美国光壳稻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宗卜 《种子》1998,(4):8-10
将5个籼粳两种类型的美国光壳稻RA73,KatyMars,Lagrue,Newnonnet和中国籼稻特青配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进行F1代结实率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籼型光壳稻RA73的结实率一般配合力最高,与粳型光壳稻Mars杂交特殊配合力也最高,结实率达87.7%,有较好的亲和性,比前人报道的广亲和品种Newbonnet与粳稻Mars杂交的结实率(56.5%)极显著地提高,RA73可用于籼粳杂交  相似文献   

20.
转C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 pepc、ppdk和 pepc +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单株产量相应提高,特别是 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29.1%和27.0%。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2304S和2306S杂交后,这些基因在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