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从榆叶梅花中分离并确定了13个挥发性成分,占98.76%。榆叶梅鲜花挥发性成分类别分属于烷烃类(4种,31.49%)、腈类(2种,28.53%)、酯类(2种,17.00%)、芳香化合物(3种,17.28%)、萜烯(1种,2.29%)、酮类(1种,2.17%)和其他(1.24%),其中1-甲苯-2,4-二异氰酸酯(11.75%)、2-羟基戊酸甲酯(14.98%)、2,4-二甲基-5-甲酰基-3-氰基吡咯(22.27%)、2,6,10,14-四甲基十六烷(11.28%)、2,5-二甲基-吡咯-3-甲腈(6.26%)、十五烷(10.02%)和二十烷(6.59%)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花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布状况。[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结果]从花托中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其中β-榄香烯(21.07%)、石竹烯(30.78%)和大牻牛儿烯D(15.41%)为主要成分;从花瓣中共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丁酯(62.56%)、乙酸乙酯(6.36%)、2,4-二异酸甲苯酯(4.67%)、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4.04%)和2-甲基-丙酸乙酯(4.13%);从花丝中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甲基-1-丙醇(28.43%)、乙酸丁酯(20.93%)、2,4-二异酸甲苯酯(18.58%)和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16.29%)。[结论]云南含笑花中的药效成分主要分布在花托,赋香成分则主要分布在花瓣和花丝。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对黄原胶的挥发性成分进捕集,利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原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8种化合物,分别是2,6-二甲基十一烷、4,8-二甲基十一烷、1-甲基萘、2,6,10-三甲基十二烷、2-丙基十四烷基亚硫酸酯、十三烷、十四烷和10-甲基二十烷,其含量占比16.7002%。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烘干的铁皮石斛原球茎和花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技术测定了65℃烘干后提取的原球茎和花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原球茎和花分别鉴定出58、59种成分,包括醛类、有机酸类、醇类、酮类、酯类、烷烃类、烯烃类等,共有成分24种。原球茎和花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均以有机酸类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22.43%和22.39%。原球茎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正十六酸(14.72%)、己醛(8.67%)、十五烷酸(6.95%)、2-戊基-呋喃(4.7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4.57%)、庚烷醛(4.24%)、芳樟醇(3.57%)、2-甲基二十烷(3.22%)、桑柏醇(3.03%)和植醇(2.67%),占挥发油总量的56.34%。花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正十六酸(10.85%),2,3-脱氢-1,8-桉叶素(7.20%)、十五烷酸(6.30%)、β-异佛尔酮(4.73%)、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39%)、四乙二醇(2.98%)、己醛(2.93%)、十四烷酸(2.92%)、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2.88%)和α-异佛尔酮(2.35%),占挥发油总量的46.53%。  相似文献   

5.
对2种香料植物蜂蜜即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 Herit)蜂蜜和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 L.)蜂蜜的理化性质进行初步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并将其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与常见的苕子(Vicia cracca L.)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均未检出麦芽糖、BFF酶、SMR、SMB、BS、SMX及抗生素残留,苕子蜜的果糖、葡萄糖、还原糖含量高于香叶天竺葵蜂蜜和美国薄荷蜂蜜。通过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香叶天竺葵蜂蜜中共有11类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烷类含量最高,占香叶天竺葵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7.470 5%,桉树脑、丙氧基-8-柏木烷、反式-二甲基-四氢-5,6-2H-吡喃-2-酮、正丙基、草酸、单酰胺、戊酯、2,3-二氢-4-甲基-呋喃、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6-异丙基-1,4-二甲基萘等7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美国薄荷蜂蜜共有9类3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占美国薄荷蜂蜜挥发性成分总量的0.351 7%,六甲基-环三硅氧烷、顺-氯拉伦碱、顺式-α-三甲基-2-呋喃甲醇、5-乙烯基四氢呋喃、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缩水甘油、反式芳樟醇氧化物、顺式-芳樟醇、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6-乙烯基四氢-2,2,6-三甲基-2H-吡喃-3-醇、三醋酸甘油酯等9种物质为其特有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CC/MS)分析用乙酸乙酯从海洋细菌822发酵液中萃取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质量分数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结果表明,该菌18个峰产生的1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烷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其中5种主要成分总含量达到98.38%,分别是2,3-丁二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2-甲戊酸酯和2-甲丙酸戊酯...  相似文献   

7.
吴曼  沈向  王超  董彦  韩甜甜  王荣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8-2446
【目的】研究童期长度不同的海棠叶挥发性物质,以确定其特有的香气物质,为海棠早期无损伤育种检测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测定8株童期长度不同的早实海棠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并对不同植株叶特异挥发性成分进行探讨。【结果】8株海棠的叶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8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叶挥发性物质有:2-氟乙酰胺、顺-3-己烯-1-醇、酸二乙酯、顺-3-己烯-1-醇乙酸酯;不同物质的含量在不同植株间差异较大,但所有植株均含有10种相同成分:罗勒烯、癸醛、月桂醇、酸二乙酯、2,6,10-三甲基十五烷、肉豆蔻醇、鲸蜡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2,6,10,15-四甲基十七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论】早实海棠叶挥发性物质在8个植株间存在差异,但均以酯类和烃类为主,顺-3-己烯-1-醇乙酸酯是含量最大的物质;童期长度不同的早实海棠叶特异的香气物质为5,5-二丁基壬烷、(2Z)-2-戊烯醇乙酸酯和1,3-丁间二烯基环丁烷。  相似文献   

8.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新鲜杏鲍菇(Pleurotus aryngii)及其预煮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3种,包括醛类11种、醇类9种、酯类5种、烃类4种、含氧杂环类4种、酮类3种、酚类2种、含氮杂环类2种及其他类别3种。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13种,以醛类、醇类、酚类3大类为主。新鲜杏鲍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4-二叔丁基苯酚49.164%、己醛11.165%、正己醇10.012%;杏鲍菇预煮液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4-二叔丁基苯酚、乙酸和壬醛,其相对含量分别为75.186%、6.173%和5.302%。  相似文献   

10.
陕北艾蒿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华  田锐   《广东农业科学》2008,(11):103-10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北艾蒿挥发油,出油率为0.246%;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6.87%;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1-二甲基-2-辛基环丁烷(20.42%)和(9Z)-1,1-二甲氧基-9-十八碳烯(20.20%),其次是茴香脑(6.29%)、桉树脑(5.42%)、3,5-二氯-4-(十二烷基硫基)-2,6-二甲基吡啶(4.45%)、亚硝基-3-二氢化吡咯(4.37%)、6-甲基十八碳烷(4.35%).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叶片数的药用植物绞股蓝的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绞股蓝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5个样品共有成分3种:萘,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三叶绞股蓝含量最高的成分是香叶基丙酮,为18.98%;五叶绞股蓝苯甲醛含量最高,达到53.54%;七叶和九叶绞股蓝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芳樟醇,分别是22.4%,40.11%和15.45%。结果表明:不同叶片数绞股蓝的挥发油成分和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溴虫腈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对氯苯基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经与三氟醋酐的同步酰化环合,然后与2-氯丙烯腈的1,3-偶极环化加成,合成重要中间体2-(对氯苯基)-5-(三氟甲基)吡咯-3-腈;在缚酸剂存在下进行芳基吡咯的环上溴化,然后在有机碱存在下与二溴甲烷和乙醇钠同时进行N-溴甲基化和醚化,得到芳基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其总收率达69%,含量95%左右。缚酸剂的使用显改善了芳基吡咯腈的溴化过程,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测定不同耕种作物下土壤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SPME-GC/MS)进行了分析,并用归一化法测定了其相对含量。从成熟期钩藤、半夏、玉米和小麦种植地的土壤中分别鉴定出71、69、59、53个组分,共有挥发性成分28种,主要成分为2,4-二甲基庚烷、4,5-二甲基壬烷、2,6-二甲基壬烷、柠檬烯、十二烷、4,6-二甲基-十二烷,其中半夏、玉米和小麦种植地土壤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大致相同,但成分相对含量有差异。SPME-GC/MS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量小、灵敏度高和无溶剂的特点,适用于土壤挥发性成分的快速测定,是对土壤动态环境进行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测定不同耕种作物下土壤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SPME-GC/MS)进行了分析,并用归一化法测定了其相对含量。从成熟期钩藤、半夏、玉米和小麦种植地的土壤中分别鉴定出71、69、59、53个组分,共有挥发性成分28种,主要成分为2,4-二甲基庚烷、4,5-二甲基壬烷、2,6-二甲基壬烷、柠檬烯、十二烷、4,6-二甲基-十二烷,其中半夏、玉米和小麦种植地土壤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大致相同,但成分相对含量有差异。SPME-GC/MS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量小、灵敏度高和无溶剂的特点,适用于土壤挥发性成分的快速测定,是对土壤动态环境进行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SPME/GC-MS法对4个龙眼品种果实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龙眼品种共检测出44种芳香物质,其中烷类11种,烯类18种,酯类10种,醇类3种,酮类1种,炔类1种,它们构成4种龙眼主要的香气成分。4个龙眼品种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有所差异,储良、东良、东丰、石硖中分别含有25种、24种、26种、21种香气成分。其中,4种龙眼共有的香气成分有7种:分别是十七烷、罗勒烯(顺式)、罗勒烯(反式)、别罗勒烯、1,3,8-对-薄荷三烯、α-石竹烯、(E)-β-金合欢烯,但其相对含量都有所差异;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如储良特有的香气成分有9种:包括十六烷、2-甲基-4-亚甲基-5-(2,2-二甲基环丙基)-1-戊烯、5-环丙基戊酸乙酯、二十酸乙酯、棕榈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香叶基芳樟醇、芳樟醇、2,7-二甲基-3-辛烯-5-炔;东丰特有的3种:包括1-碘十一烷、反式,反式-法尼基酸甲酯、2-羟基十二烷酸甲酯;石硖特有的4种:包括十一烷、(-)-异丁香烯、1,3,3-三甲基-2-乙基环己烯、喇叭茶醇;东良没有特有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种不同开花程度的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进行SPME/GC-MS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的芳香物质成分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异明显。两种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可分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类、烷烃类、烯烃类、含氮类(呋喃/吲哚/吡喃)、萘/苯类。粉红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苯甲醇、α-甲基-苯甲醇、水杨酸甲酯、α-金合欢烯、大根香叶烯、摩勒烯、依兰烯、二十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白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吉玛烯。两种不同颜色的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苯乙酮、水杨酸甲酯、芳樟醇、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粉红色和白色茶树花香气成分受茶树品种影响较大,以及粉红色茶树花不同开花阶段香气成分相对于白色茶树花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不同香型烟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河南省内乡和卢氏C3F烟叶为材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河南省不同香型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特点。结果表明,2种不同香型的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从具有典型浓香型香味风格的内乡C3F烟叶中鉴定出挥发性香气成分69种,合计含量为436.26μg/g;其中独有成分17种,主要有3-甲基-2-(2-戊烯基)-环戊醇、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醇、4(14),11-桉叶二烯、植醇等。从具有清香型香味风格特点的卢氏C3F烟叶中鉴定出挥发性香气成分72种,合计含量为382.55μg/g;其中独有成分20种,主要有甲基庚烯酮、(E,E)-2,4-庚二烯醛、4-甲基-苯甲醛、反-Z-α-红没药烯环氧化物、长叶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辣木叶挥发性成分的化学构成。[方法]采用丙酮浸泡,正己烷萃取法提取辣木叶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其成分构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辣木叶中共鉴定出43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新植二烯(3.752%)、植醇(9.309%)、9Z,12Z,15Z-三烯-1-十八醇(4.198%)、二十五烷(1.308%)、二十七烷(2.098%)、二十二碳烯酰胺(2.360%)、二十九烷(2.352%)、维生素E(8.495%)、菜油甾醇(3.368%)、豆甾醇(1.104%)、β-谷甾醇(14.239%)、β-香树素(3.325%)、24-亚丙基胆甾-5-烯-3-醇(7.170%)、4,8-二甲氧基-3-甲基-2(1H)-奎诺酮(1.586%)等。[结论]辣木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甾体、醇、烃、杂环、胺、酯、醛、脂肪酸与酮,其中含量最高的为甾体类。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TCT-GC/MS联用分析技术,采集分析了白水栀鲜花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为(Z)-3,7-二甲基-1,3,6-十八烷三烯(占67.02%)、苯甲酸甲酯(占14.20%)、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占10.4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扁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筛选主要风味物质,为其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东北扁豆果荚热加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从未经热加工的东北扁豆青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醛类10种、醇类6种、酮类及酯类各8种、烃类3种、羧酸类及杂环类各2种、酚类1种;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壬醇(相对含量为27.46%)、青叶醛(21.75%)、己醛(8.04%)、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4.89%)、反-2-壬烯醛(4.14%)等。从热加工后的东北扁豆熟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种,其中醛类及酮类各4种、醇类和烃类各5种、酯类6种、杂环类1种;2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辛烯-3-醇(29.90%)、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13.59%)、叶绿醇(10.94%)、9-二十炔(7.22%)及茶香螺烷(6.04%)等。东北扁豆经热加工后,其挥发性成分消失25种、新增10种,同时1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1-壬醇、青叶醛及己醛是东北扁豆青荚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与反-2-,顺-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醇、己酸己酯、2,3-辛二酮、丁香酚、(反,反)-2,4-庚二烯醛、肉豆蔻醛及2-正戊基呋喃等物质共同作用形成扁豆青豆荚的特殊气味。1-辛烯-3-醇是东北扁豆熟荚主要风味物质,其与茶香螺烷、风信子醛、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石竹烯、癸醛、β-环柠檬醛及香叶基丙酮等共同作用形成扁豆熟荚的特异香气。【结论】东北扁豆的主要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热加工后扁豆豆荚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