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持续存在,推动乡村精准振兴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农户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平原、海岛、山区3类乡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户福祉的真实状况,通过构建乡村农户综合福祉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3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差异进行评估,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户福祉间的关系,以此探寻乡村精准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生产资料满意度及休闲状况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收入要素对福祉的影响反而较小;浙江省乡村农户整体福祉水平较高,其中平原类、山区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高于海岛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都对增进农户福祉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但精准化振兴仍需在收入、就业和社会组织方面有所提升,以进一步提高农户综合福祉水平。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清区作为济南市发展的"后花园",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长清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耕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呈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其中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地范围不断扩大,耕地、未利用地逐步缩小,耕地为其他用地类型的重要补给来源.由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量显著,单独对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做进一步分析,增强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从而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出合理布局和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2017年浙江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201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在2011—2017年不断下降;浙江省耕地面积在2011—2014年下降,2014—2017年呈缓慢上升态势。2011—2014年,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降低趋势,而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后,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现增加趋势。2011—2016年,浙江省耕地数量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经济状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生态要素、农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武陵-秦巴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对搬迁前后农户福祉变化进行了评估、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与农户福祉变化关系进行了耦合.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福祉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搬迁农户对生态系统的四大服务功能感知变化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农户福祉有一定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供给服务与农户福祉的关系最为密切,搬迁农户福祉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计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7.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2009-2012年新疆伊宁市及2012年各乡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分别从耕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耕地持续利用强度4个角度出发,选取11项评价因子构成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状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运用Arc GIS 9.3软件对耕地利用集约状况进行系统采样、半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方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变化明显,近4年来呈现小幅度增长;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性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且较低、低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从中心城区逐渐呈圆环式向周围蔓延。研究结果可为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10a统计年鉴数据,采用耕地利用动态度、耕地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河南省2009—2018年耕地变化情况,并选取15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得出2009—2015年耕地呈减少趋势,在各地级市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2015—2018年耕地出现回升,在各地级市分布上相对均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及农业技术均影响耕地变化,耕地面积与第二产业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与总人口、农业总产值、机耕面积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TM、中巴资源卫星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4.7、ARCGIS 9.2、IDRISI 15等软件,研究了西安市辖区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格局,预测了未来的景观变化,提出了景观格局预测的数据转化和多距离空间分析的精简步骤.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本底是一个由林地和耕地构成的复合景观基质,建设用地在研究时段内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2004-2011年间的增加量高于2000-2004年间的增加量;林地面积略有降低,林地和草地总面积略呈增长趋势,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较小.研究时段内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林地景观的连通性增强了,耕地的降低了.各景观类型在所设定的最大预期研究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聚集空间格局;各年和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聚集、随机和离散的临界阈值差别相对比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高于耕地、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空间分布存在一个异质性最大的特征尺度,且均出现了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离散分布3种分布格局,以2011年最为明显.利用景观指数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特征的效果要比单一的景观指数法较理想.CA-Markov模型模拟的结果基本能够反映未来的景观格局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及时、准确探测耕地变化区域及热点演变趋势,提出了基于地类变更事件的区域变化热点探测方法,以武汉市汉南区1996—2014年1:10 000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取紧邻2年间地类变更碎片。基于变更碎片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进行局部变化热点探测,提取热点变化区域空间中心,建立空间中心转移模型,分析热点变化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996—2001年、2002—2008年汉南区耕地变化较平缓,存在个别变化热点区域,总体变化程度较均匀;2009—2014年耕地变化呈现集聚态,变化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汉南区东北部,全区耕地变化热点区域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且热点变化区域周围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心转移模型表明,汉南区整体耕地变化热点区域中心呈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提出了基于地类变更事件的区域变化热点探测方法,实现了对于区域耕地热点变化区域的识别与挖掘,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我国西北地区制定耕地利用规划和粮食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DEA模型测度西北地区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效率,并运用ESDA方法剖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二者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增大;规模效率平均值有所提高,综合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的集聚区域为陕西东南部,2014年则转移至新疆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2.
甘蒙  李可 《乡村科技》2023,(6):30-34
人类福祉指人类生活的一种良好且幸福的状态。当前,关于农户福祉的研究普遍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很少关注生态环境因素。鉴于此,结合福祉概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符合河南省实际的农户福祉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河南统计年鉴2021》和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一期河南区域调研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定量评价河南省农户福祉水平。结果表明:文化教育维度的福祉评价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福祉、物质福祉等,表明现阶段农户福祉主要来源于精神文化充实、物质层面和健康层面的满足;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户福祉水平不高且区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居民福祉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居民福祉的持续改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人们对福祉的内涵理解并不统一,生态环境对居民福祉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认识居民福祉与生态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居民福祉提升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居民福祉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随后探讨了居民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最后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指出:居民福祉具有多维性、地域性和尺度效应;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福祉测度的主要趋势;农户生计方式为深度解析居民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应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规范不同尺度的福祉评价体系,深入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机制,将居民福祉纳入生态管理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农户问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山东省临沂市探沂镇、南通市开屏村、江苏省南京市锁石村3地农户福祉进行评估,分别研究以经济、生态和政策为主导驱动力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驱动力主导的土地利用转变各具特点,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农民的福祉。经济为主要驱动力时,农户收入的提高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耕地减少带来的严重粮食安全问题;政策为主要驱动力时,农村整体环境质量改善,但是经济发展疲乏与不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带来农户福祉的降低;生态为主要驱动力时,当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1989~2003年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驱动机理,探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并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经济非农化程度、城市化率、农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比、单位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产值比以及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强度呈现正相关性。恩格尔系数、科技人员比例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与之呈现负相关性。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经济非农化,推动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未利用土地逐步投入使用,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趋于增大,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有效的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加强,其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维护天水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内粮食安全,为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09~2015年天水市五县两区数据,利用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分异测度指数分析了天水市耕地压力的变化,并借助重心拟合模型探究了天水市耕地压力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1)天水市耕地压力指数在2009~2015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耕地压力减轻,但耕地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2)在粮食产量增长的趋势下,天水市内部2009~2015年耕地压力状况的总体分异程度缓慢提高,说明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差异明显;3)耕地压力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东北部县域耕地压力变化速率较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重心与耕地压力重心移动方向一致,说明化肥对耕地压力具有正向影响;天水市社会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与耕地压力重心的迁移幅度不同,说明天水市社会经济与耕地压力在空间上具有非均衡化的特点.【结论】天水市耕地压力有所缓解,耕地自身变化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变化速度不同,社会经济要素对耕地压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探讨耕地景观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华南丘陵平原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域,基于分形理论基础,利用GIS手段对珠三角2000—2014年耕地流量、景观分形维数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珠三角耕地流向明显,耕地增加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等则是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各地市耕地景观分形维数不同,说明其景观具有不同的稳定性结构,受到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在时间尺度上2000年珠三角各地市耕地景观分形维数整体比2008年、2014年要高,整体变化不大并呈现平稳状态,稳定性指数则正好相反。从空间尺度上来看,3个研究阶段耕地景观的分形维数最大值都是肇庆,相对应其稳定性指数则是最小。总体来看,稳定性指数越低,受到人为干扰程度越大。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1995~2005年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近1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年来,湖北省耕地面积总体态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直接影响因子为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和灾害毁地;间接影响因子为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决策的微观主体,其行为目标与行动决策是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依据。基于河北、山东、福建、河南、吉林、新疆、云南、陕西8省(区) 252个行政村4 261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比较研究不流转、转入、转出、既有转入又有转出这4类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户主特征对耕地流转决策影响较大,户主性别、年龄、兼业程度和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对转出和转入行为都有显著影响,而且对不同流向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身体健康的农户和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户进行耕地流转的概率更大,同时,农户所在村庄的地形对流转行为也有显著影响,相比高原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地村庄的农户转出耕地的概率和同时转入和转出的概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以及经济发达的华南丘陵平原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域,在对珠三角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镇级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局部Moran's I指数,探索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各类型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所差异。耕地质量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质量高和质量低的地方有较显著空间聚集性。各类型质量空间聚集类型有较大差异,大部分乡镇在空间上表现为非显著型。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自然质量正、负相关类型均呈现零散分布;经济质量无负相关类型,HH和LL型都是以组团形式出现,集中性较强;利用质量中属于正相关类型分布范围较广,负相关类型多零星分布无明显集中区域,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同利用质量基本一致;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的空间布局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