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渔获物统计法对我国鲟鱼主产区黑龙江、长江鲟类十几年的捕获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人为酷捕滥捞、环境污染,黑龙江鲟鱼种群结构严重失衡、资源急剧下降(452t,1987年,120t,1999年);由于长江葛洲坝截流,阻隔长江鲟鱼类的洄游,致使长江的中华鲟性比失调(♀:♂=1:0.39,1996年-1998年),雄性补充群体严重不足,繁殖种群退化,中华鲟岌岌可危。白鲟和达氏鲟现已濒临绝迹。本文叙述了我国鲟鱼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我国鲟鱼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D)建立了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中L-色氨酸的测定方法。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样品由V(甲醇)∶V(乙腈)=1∶1提取,离心后,上清液经ENVI-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利用symmetry@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以乙腈-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10∶90,体积分数)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在流速1.0 mL/min,荧光波长λ_(ex)=285 nm,λ_(em)=353 nm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色氨酸标准品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0.01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247.27x-0.125 5(R~2=1)。L-色氨酸的检出限(LOD)为0.005μg/mL,定量限(LOQ)为0.020μg/mL。L-色氨酸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2.2%~102.1%,样品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5.6%~95.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7%。本方法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且步骤简便,经济省时,可用于中华鲟和长江鲟尿液L-色氨酸的检测,为研究L-色氨酸在濒危鲟鱼中华鲟和长江鲟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奠定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拥有鲟鱼9种,如中华鲟、史氏鲟、白鲟、达氏鲟等,主要分布于新疆、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及其相连的湖泊和浅海中。目前我国已开展人工繁殖和养殖的品种有中华鲟、史氏鲟,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北美短吻鲟、俄罗斯鲟、美国高昂鲟和杂交鲟等。鲟鱼是软骨硬鳞鱼,它的样子非常古怪,全身呈长筒形,前粗后细,腹部扁平,头部又大又平。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吻部,又长又尖就像在头上插了一根细细的管子,颜色以青灰色为主。它的个体较大,肉质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38.5%,鱼皮可以制胶,同时也是高档的皮革原料,可以说鲟鱼除了鳃部以外,全身上下都是宝…  相似文献   

4.
湖北将成世界鲟鱼王国核心区,优势条件有:可养水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鲟鱼养殖广阔的水域资源,水质条件优越,长江更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的故乡,这一区域为发展鲟鱼网箱养殖、地下水工厂化养殖、涌泉水养殖以及放流增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鲟鱼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起源于2亿年前,有活化石之称。它在分类上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目前世界上有鲟鱼26种,其中我国有8种,如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等。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26种鲟鱼中生长速度最快,不但具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鲟鱼肉质细嫩,无肌间小刺,味道鲜美,其肉和卵的蛋白质高达189/6和29%。鲟鱼肉加工的熟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售价不菲。鲟鱼全身是宝,利用率极高,其吻、胃肠、鱼筋(脊索)和鱼骨均能制作上等佳肴。皮可制胶,同时也是高档皮革原料。由鲟鱼卵制成的鱼仔酱是名贵食品,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有“黑黄金”之称,售价为400~500美元/kg。  相似文献   

6.
为给中华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保护,本研究根据NCBI上已公布的中华鲟D-loop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了引物与探针组合,建立了中华鲟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所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能够对中华鲟及其产品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检测,且特异性好,检测灵敏度高,能够达到0.001 ng的中华鲟DNA和100个拷贝的重组质粒DNA。该方法在应用于全国多个地区采集的鲟鱼样品的检测时,结果表明只有7个从相关科研单位得到的已经鉴定的中华鲟标本,经检测才是真正的中华鲟,而许多餐馆中号称的"中华鲟"经检测并非真正的中华鲟,只是其他的一些鲟鱼品种。因此本研究建立的中华鲟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在一龄阶段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对两种群群各生长月份的体重、壳长和壳宽等数据进行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2)长江种群与辽河种群各月份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间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P〈0.01);两种群雄性月平均体重均高于雌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两种群个体生长差异明显,变异系数达40以上,长江种群的系数高于辽河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中断给中华鲟种群保护和恢复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究该异常现象对中华鲟生活史特征产生的可能影响,本研究根据2004-2020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前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种群特征及洄游习性变化。结果表明:(1)2014、2016、2018-2020年长江口水域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自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出现中断的情况;(2)中华鲟幼鱼洄游习性发生显著变化,呈现首现时间提前(提前至4月中旬),终现时间延迟(延迟至10月下旬),出现时间延长(延长118天)的趋势;(3)中华鲟幼鱼生物学指标低于历史同期,最小体长和最小体重分别为7.0 cm和4.9 g。研究结果将为中华鲟繁殖行为、资源变动、产卵场变迁与修复重建等研究工作,以及中华鲟抢救性保护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淡水和近海鱼类的生态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种群繁殖力(PF)等七个生态学参数的比较,研究19种淡水鱼类和15种近海鱼类的生态对策。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各参数间相互关系的显著性,3种鲟鱼类属k-选择;牙鲆等5种近海鱼类偏向k-选择;青鱼、勒氏笛鲷等9种鱼类偏向r-选择;鲤、黄鲫等17种鱼类为r-选择。对  相似文献   

11.
葛洲坝枢纽建成后,长江鲟鱼类资源显著衰退。对三峡建坝后宜昌江段鲟鱼类繁殖群体状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就长江鲟鱼类资源增殖与利用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我国鲟鱼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鲟鱼业的现状与进展之后,根据我国的鲟鱼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并借鉴国外发展鲟鱼业的经验,论证了我国有发展鲟鱼业的巨大潜力,探讨了长江等主要水系及大型水库、湖泊养殖鲟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发展我国鲟鱼业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沿江实地调查、跟船监测、渔民访谈和渔政部门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2008-2014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情况。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汛期时间和捕捞期均有变化,中游捕捞期增加了20~30 d,下游捕捞期减少了7~12 d;成蟹渔获物平均体质量达到了大蟹标准,肥满度均值达到了一级蟹标准。研究还发现,2008-2014年中华绒螯蟹捕捞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形曲线,与同期长江水质污染物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提出了强化长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保护区;加强长江渔政管理力度,畅通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继续加大长江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力度,采取生态调度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江渔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而长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文化之一。面对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对此,有助于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长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上海市崇明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形式,对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收集来的数据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主要问题为:地方管理与治理能力比较薄弱;急功近利开发影响保护与传承;普通民众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对此,建议完善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法治与机制;加强对长江渔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保护;加强长江渔文化的宣传应用与活态传承;加强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开发等,为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中华鲟幼鲟入海前调节和索饵的重要场所,研究该水域幼鲟补充量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对于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2005-2013年幼鲟数量和生物学特征的监测数据发现:(1)不同年份间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鲟的初次见苗时间、最后退苗时间和时间跨度存在较大波动;(2)幼鲟补充量在监测期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际波动也非常明显;(3)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份间幼鲟的平均全长和平均体质量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幼鲟的平均全长与最后退苗时间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719 6,P0.05),这也许可以解释2007年平均全长偏高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