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起信  王淑华 《海洋渔业》1994,16(6):269-270,268
<正> 所谓工厂化养鲍是指在傍海处建起的水、气、暖配套的养鲍车间,将鲍苗在室内的养鲍槽中,直接养至成鲍的一种高密度养鲍形式。 工厂化养鲍较筏式养鲍,投资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优点是可人为地控制鲍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防除敌害,鲍生长快、成活率和回捕率高。所以,只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现在尚存在的问题,工厂化养鲍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7.陆上工厂化养鲍技术要点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养鲍,南方地区以深水池立体养殖为主,北方地区以单层水槽养殖为主,还有多层水槽养殖的单位。在此主要叙述深水池立体养鲍技术。 (1)养成设施与器材 A.厂房 较为理想的厂房应是半透明的双层保温屋面,屋面下设调光帘,墙体用保温建材,在山墙的高处设可以控制的通风孔。  相似文献   

3.
黄勃 《渔业现代化》2003,(5):25-25,31
杂色鲍 (H .diversicolor)是近几年推广养殖的品种 ,养殖形式多样 ,有工厂化养殖、沉箱养殖和笼式吊养等。目前海南省工厂化养鲍场达44家 ,养殖水体约 1 8万m3;沉箱养殖达 7万箱 ,已投苗 3.6万箱 ;陵水县黎安镇黎安村农民还根据本地自然条件 ,采用笼式吊养 ,目前共吊养 2万笼。 2 0 0 0年全省鲍产量 30 9吨 ,2 0 0 1年全省产量42 0吨 ,鲍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海南目前种鲍主要来源台湾及本地野生杂色鲍 (H .diversicolor ) ,在养殖过程中虽无大规模死亡现象 ,但种质退化现象开始出现 ,如生长速度慢、个体小型化、抗逆性差等现象 ,给养殖户…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然资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鲍的人工养殖因而得到蓬勃发展。1985年,我国的鲍产量只有约100吨;到1998年,我国鲍的产量已超过2000吨,其中大部分属于人工养殖的成果。在我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1999年以前鲍的养殖方式主要为陆地工厂化养殖。该养殖方式由干采用室内水池笼养,养殖密度大(每立方水体养鲍约1000个),水流交换难,极易引住重切被抱眩病的暴发。1995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工厂化养鲍均不励国封吸界临港的侵袭,损失极为惨重。此外,由于该法养殖成本高…  相似文献   

5.
仲雷 《齐鲁渔业》2007,24(6):24-25
1工厂化养殖的优势1.1生长快,生长周期短我国山东、辽宁沿海每年有5个月水温较低,鲍基本不生长,所以海上养鲍,一年只有7个月的生长期。工厂化养鲍可以通过冬季升温使养鲍水温周年在生长温度线以上,可适当延长最适生长温度的时间,达到鲍全年生长并有较长的适温期,从而缩短养成周期。  相似文献   

6.
鲍的人工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鲍的养(增)殖方式,大体可分为3大类型6种形式:一是池式养殖,包括工厂化(陆地池)养殖、潮间带水池养殖;二是箱(笼)式养殖,包括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沉箱养殖;三是岩礁增殖。除工厂化养殖将作较详细介绍外,其余养殖方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鲍鱼养殖方式浅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海中八珍之冠,属腹足纲。全世界已知有90余种,中国沿海有皱纹盘鲍、杂色鲍、耳鲍、羊鲍、盘大鲍等品种。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其贝壳叫“石决明”,是名贵的中药材。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国际市场对鲍的需求量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因此,鲍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所以开发的养殖方式不尽相同,现将鲍鱼的主要养殖方式及优劣势做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一、工厂化养鲍1.优势①占地少,便于集中管理,生长快,生长周期短;②从育苗到2.劣势①坑道贮水池容量小,水交换能力差…  相似文献   

8.
鲍的养殖形式很多,目前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以及海底养鲍等生产形式。 这里仅就我们几年的小规模试验和生产实践,谈谈海底养鲍有关技术方面的粗浅看法。 一、海底养鲍是一种合理的养鲍生产形式。 所谓海底养鲍,就是采取科学手段、合理的方法,将人工培育的鲍苗,投放于预先选择好的海 区底部,让其自然生长的一种生态系或半生态系的养鲍生产形式。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投资少。海底养鲍不论那种形式,投资都很少,不用像工厂化养鲍那样建设水、气暖配套的生 产车间;也不用像筏式养鲍那样购置根橛、筏架、浮漂等养成器材。所以投资和生产费用很少。 2.成本低。海底养鲍不用人为地进行水体交换,不用人为地供暖保温,器材和人工费用都很 少,所以它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养殖鲍鱼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工厂化养鲍、坑道养鲍、筏式养鲍、及浅海增殖养鲍。坑道养鲍及浅海增殖养鲍,投资小、风险少、见效快,是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因此坑道的开发利用及浅海区域的增殖,已成为热点。现就其优劣势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鱼岛村工厂化养鲍成效高山东荣城市水产学校高瑞聚,冷文邮编264300山东荣成市大鱼岛村投资1000万元建成工厂化养鲍场,养成车间水体5400m2,育苗水体1000m2。1993年以来,共销售鲍鱼9.5吨,收入285万元,苗种及其他收入332万元,累...  相似文献   

11.
鲍是海产八珍之一。中国可供养殖品种,北有皱纹盘鲍,南有杂色鲍,台湾有九孔鲍。浙江海区受常年海水混浊、夏秋季有台风、高温等条件制约,海区和工厂化养殖事业发展缓慢。我们在浙江省科委、洞头县县政府、县科委的支持、关心下,利用半屏乡不用的战备坑道,试养皱纹盘鲍获得成功,为浙江养鲍提供了新模式。现把基本情况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基本情况1994年12月13日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购入平均壳长2.8厘米的皱纹盘鲍大苗2万只,平均壳长1.5厘米小苗0.5万只,经15个月养殖,1996年3月16日经省、县两级科委及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2.
张起信 《海洋渔业》1997,19(4):176-177
<正> 浮筏式养鲍简称筏式养鲍,这是目前人工养鲍的主要生产形式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投资成本不大,生产费用较低,易被群众接受。现将浮筏式养鲍的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海区选择 筏式养鲍的海区选择,虽然不受海区底质状况限制,但也并不是所有海区都适于养鲍。只有那些海流畅通、水质清澈无污染、海水透明度在200~250cm、平均流速35~55cm/s、水深8~15m、年水温变化范围2~26℃、年盐度变化范围30~32‰、无大风浪侵袭、最大波高小于1.5m的海区为筏式养鲍的理想海区。 2.器材选择 筏式养鲍的器材选择原则:一是安全可靠,二是使用合理。所使用的物资器材一定要绝对坚固,且不可用废旧物资代替。具体要求是:  相似文献   

13.
鲍海上筏式养殖是目前我省推广的一种养鲍方式。本文主要介绍鲍海上筏式养殖的海区、养殖方式、养殖品种与投苗时间的选择,养成管理中的养鲍密度调整,饵料投喂、清污除害、养殖水层调整等的技术要点,并对养殖鲍病害、赤潮灾害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火盛 《福建水产》2009,(3):80-83,66
本文通过对我省鲍养殖生产中存在的病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细菌感染,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换水量不足、投饵方法不正确、养殖技术、管理不规范,盲目追求产量、放养密度过大,滥用药物以及养殖布局不合理、选址不当,水温不适,自然灾害等是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我省近年来鲍养殖生产频繁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或上述若干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也会导致鲍病害的发生。面对鲍养殖环境恶化,发生病害日益频繁,且愈演愈烈,导致人工养殖鲍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状况,经过分析,针对养殖鲍发病的原因,建议积极开展防范工作,为养鲍业者提供参考,以促进我省鲍养殖生产健康发展,养鲍业者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鲍鱼是一种大型海洋藻食性贝类,属腹足纲。在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等。  相似文献   

16.
莆田市1993年开展鲍工厂化育苗与养殖工作,养殖规模达到50万粒,年育苗种100万粒,由于工厂化养殖投资高,养殖周期长,生产单位出现亏损,鲍养殖生产随后滑坡。1998年在南日岛开展皱纹盘鲍海区筏式吊养技术,取得了83.53%高的成活率,从而又推动鲍养殖的发展。但从2000年至今,鲍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有的成活率仅为25%,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损失。作者对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杂色鲍(H.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1993年从台湾“亚农中心”引入福建省,杂色鲍在福建省沿海有分布。目前我国人工养鲍北方主要是在大连、青岛一带以养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和日本黑鲍(Hdiscus)为主,东南沿海以养九孔鲍为主。本文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简便、生产上易于采用的九孔鲍工厂化育苗简易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育苗基本东件鲍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九孔鲍育苗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九孔鲍属我国南方鲍种,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冬季水温不应…  相似文献   

18.
根据鲍生长特性,采用低碳、环保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研制了新型高密度竖排式鲍养殖箱,进行了养殖密度等的研究,并在产量、成本、占用面积等方面与传统鲍养殖设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新型鲍养殖箱中,平均壳长1.5 cm的鲍苗最适放养密度为500粒/箱,养至70 g,成鲍可养密度为375粒/箱,成活率75%,产量比传统养殖笼提高37%。与现有两种传统养殖方式(以养殖笼为主)相比,新型鲍养殖箱具有水体交换好、操作简单、效率高(节省劳力84%以上)、养殖成本低、节省养殖海域面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为"海产八珍"之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贝壳是名贵的药材称"石决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09年的养殖产量达到42 375 t,占世界鲍总产量的82.33%以上;2010年中国养鲍产量达56 511 t,其中福建养鲍产量为41 300 t,占全国的73.01%[1].但由于经过多年的人工自繁自育,未人工选育新优化品种,出现鲍种质严重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养鲍业的发展.笔者对当前鲍养殖现状进行综述,提出鲍养殖模式向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海上术深圳市海洋渔业服务中心、龙岗区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深圳市各养鲍企业,积极探求和推广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开发并培育出本地九孔鲍与外地杂色鲍的杂交品种,引进和推广了"东优1号"杂色鲍,指导企业养殖模式从纯陆上工厂化养殖过渡到陆上工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