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微生物学常用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花鲈体表分离出了5株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和细菌16Sr RNA基因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输入到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中,利用BLAST工具,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5株细菌初步鉴定I为野菊微小杆菌;II为乙酰微小杆菌;III-V为巨型球菌。用5株细菌分别感染健康草鱼,5株细菌均具有致病性。在5个菌株中,巨型球菌对草鱼的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结合细菌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对来源于鲤肠道的2株肠球菌和1株柠檬酸杆菌以及养殖水体的2株芽孢杆菌的细菌表面凝集素和黏液蛋白受体的化学组成、对病原菌附着鲤前肠黏液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株菌经高碘酸钠和蛋白水解酶修饰后,高碘酸钠能极显著降低芽孢杆菌、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的黏附率(P<0.01),而蛋白水解酶对多数菌株的影响不显著(P>0.05),推测细菌表面的凝集素主要为具糖蛋白性质的物质。黏液蛋白经蛋白水解酶处理后,部分菌株的附着数量显著降低(P<0.05),但经高碘酸钠处理后,5株菌的黏附率均显著上升(P<0.05),提示黏液蛋白上存在的5株细菌的特异性受体物质可能为蛋白质。益生菌通过排斥、竞争和取代作用能够显著降低部分病原菌的黏附率。取代作用对病原菌黏附的抑制效果最好,但具有菌株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2012年,笔者分析广西640株致病菌对氟苯尼考等19种常用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广西水产养殖致病菌的耐药性依然严重,各养殖区域、各养殖模式和各类菌株的耐药性各不相同,表明细菌病必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用药防治才能确保疗效. 一、材料和方法 1、菌株 来源于广西33个县区19个养殖品种326批次分离到的640株致病菌,其中G-杆菌61 1株、G+杆菌7株、G-球菌5株和G+球菌17株.  相似文献   

4.
自患病黄颡鱼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HS1,根据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动物回感试验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其菌株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S1为动力阳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扩增的16SrDNA序列大小为1466bp,登录号为KP191046,与溶酪巨型球菌同源性超过99%,进化树上与溶酪巨型球菌聚为一支,从而可判定HS1为溶酪巨型球菌。用溶酪巨型球菌HS1感染健康黄颡鱼,发现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和强力霉素等11种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和氨磺甲基异恶唑3种药物耐药。这为黄颡鱼巨型球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鲤益生菌筛选及部分菌株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养殖池、水族箱和健康鲤肠道等分离20株细菌,通过耐热和体外拮抗试验筛选出5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i)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进一步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蛋白,结合同位素^32P标记细菌并示踪的方法,研究来源于鲤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鲤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活性,建立筛选鲤(Cyprinus carpio)益生菌的方法。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能黏附到黏液体外模型,肠球菌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芽孢杆菌与柠檬酸杆菌(P〈0.01),柠檬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肠球菌L2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肠球菌E2(P〈0.01)。研究证明,鱼源的肠球菌对鲤前肠黏液的黏附率高于异源的芽孢杆菌,而且不同种属的肠球菌在黏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鲤益生茵筛选及部分菌株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养殖池、水族箱和健康鲤肠道等分离20株细菌,通过耐热和体外拮抗试验筛选出5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细菌:16SrDNA测序鉴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i)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进一步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蛋白,结合同位素32P标记细菌并示踪的方法,研究来源于鲤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鲤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活性,建立筛选鲤(Cyprinus carpio)益生菌的方法.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能黏附到黏液体外模型,肠球菌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芽孢杆菌与柠檬酸杆菌(P<0.01),柠檬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肠球菌L2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肠球菌E2(P<0.01).研究证明,鱼源的肠球菌对鲤前肠黏液的黏附率高于异源的芽孢杆菌,而且不同种属的肠球菌在黏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草鱼肠道不动杆菌,为鱼类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微生态机制研究积累资料。从草鱼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SW-2,采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W-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对葡萄糖、甘露糖、木糖、枸椽酸盐利用等均为阴性;PCR方法扩增SW-2菌株16S rDNA并亚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获得序列长度为1 503 bp,与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进一步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与A.johnsonii亲缘关系最近,自然聚类为一支,从而确定为约氏不动杆菌(A.johnson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W-2菌株对庆大霉素、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人工回归感染草鱼7 d后未出现发病死亡现象,但是否为条件致病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降解环境中的石油污染,在现有可降解石油的菌株中筛选出了高效石油降解菌:赤红球菌、GP3A、鞘氨醇杆菌以及无色杆菌,通过细菌相互组合构建出26个复合菌群,其中赤红球菌、鞘氨醇杆菌以及无色杆菌三株细菌组合对石油降解率最高,达到70.32%。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三株细菌最优比例为,赤红球菌∶鞘氨醇杆菌∶无色杆菌=2∶1∶2。该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是培养基温度35℃,初始培养pH值7.0,石油浓度为5%,降解率达到77.12%。  相似文献   

9.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锦鲤和锦鲫类的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硝化作用的菌株,分别命名为a1、a2、a3、a4、a5、a6菌株,其中a1、a2、a4、a5、a6菌株为杆状革兰氏阴性菌,a3菌株为球状革兰氏阴性菌,经纯度检测,均为严格的自养硝化细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分离培养基及格里斯试剂检测法,有效提高了分离效率,所得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5株为杆菌,1株为球菌。  相似文献   

11.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患细菌性烂鳃病的草鱼病灶分离得滑动细菌M_(165),经多次水中感染(及反复分离、再感染),能使草鱼及多种池塘鱼类显症、死亡。M_(165)的生物学特性与鱼害粘球菌相似,但不能用Dworkin法快速诱生小孢子。该菌DNA碱基比为35.3%,与粘球菌有明显差异,采用柱状屈桡杆菌学名Fiexibacter columnaris (Davis)Leadbetter。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可降解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制剂,本研究从污水中分离到多株可高效降解化学耗氧量(COD)的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及生理生化分析,鉴定出其中一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H2。对其进行进化树构建,发现该菌株与B. subtilis strain SCUT09的同源性高达98.8%。细菌最适生长条件探究发现,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温度为42°C、pH值为6.5、盐度为1。耐受性实验发现,该菌具有较强的盐度代谢能力和温度及酸碱度胁迫耐受性,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环境。为了探究该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将该菌株进行灌胃草鱼处理后,再利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H.E染色观察草鱼的肠道组织变化。结果显示,灌胃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后,草鱼肠道的完整性得到显著的保护。为了进一步探究该菌株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测定了B. subtilis H2的全基因组,结果显示,基因组全长为4 111 243 bp,GC含量为43.46%,编码4 213个基因,其中包含31个核糖体rRNA和87个tRNA基因,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87.67%。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该菌株和B. subtilis 168全基因组共有基因有3 551个。研究表明,本研究分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在污水处理和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先筛选后分离”方式对活体罗非鱼肠道菌进行分离,选取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阴性的细菌,反复冻融法制备模板DNA,PCR扩增并测定了菌株的16S rDNA序列,得到1株乳酸乳球菌、1株德氏乳杆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这2株乳酸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生态养鱼提供了发酵菌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连两个海区海带相关可培养细菌群落,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分别自登沙河湾和正明寺海带养殖区采集健康海带孢子体和海水,采用2216E涂布平板法,共分离出240株细菌,对所有菌株进行PCR和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120条海带相关序列归属为4个门、5个纲、8个目、15个科、19个属、42个种;120条海水序列属于4个门、6个纲、10个目、18个科、26个属,46个种。在门水平,海带相关和海水细菌群落均可分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门。在属水平,海带相关优势属为嗜冷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副球菌属和Salinibacterium;海水相关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动球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弧菌属。只从海带分离出的细菌属于微杆菌属、微小杆菌属、黄杆菌属、短小杆菌属、肠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原小单孢菌属。Srensen指数表明,两个海区海带细菌群落有一定差异,不同海区海水及同一海区海带与海水细菌群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牛蛙红腿病病原菌的致病力学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红腿病牛蛙体内分离到三株细菌,人工感染可使成年牛蛙及其蝌蚪致死,对体重40~55g的健康牛蛙的LD50为1.5×10∧7·8个细菌,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球菌或短杆菌,无鞭毛,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不还原硝酸盐,不从葡萄糖产酸产气,经鉴定为不动杆菌不产酸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固有纤维素降解菌群及其酶活,从冬天禁食条件下的野生草鱼肠道粘膜分离培养的细菌中随机挑取22个单菌落,经筛选得到8株纤维素降解细菌,测量了它们降解纤维素所产生的水解圈的大小,并进行了16 S r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细菌(菌株)之间纤维素降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F=4.03,P<0.05),其中GCM4和GCM8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D/d值分别为4.37和4.14;GCM1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弱,D/d值为1.99。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菌GCM1与碘短杆菌(Brevibacterium iodinum)相似性达99%,GCM2-GCM7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相似性达到99%,GCM8与Bacillus indicus相似性达99%。  相似文献   

18.
自野生和养殖鱼体内分离出4株乳酸菌,分别为魏斯氏乳酸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和乳酸乳球菌。在水温25℃、盐度35及pH 8.3下,研究了用其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的菌体培养液和离心菌体去除实验室海水鱼类养殖系统水体中氨氮的效果,以不添加乳酸菌的处理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菌体培养液和离心菌体对水体氨氮的降解效果相同。添加乳酸菌的处理组氨氮水平在24h后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相对平稳水平。其中,魏斯氏乳酸菌处理的菌体培养和离心菌体组1~5d氨氮分别为0.13~0.10mg/L和0.15~0.10mg/L,24h降解率分别为41.48%和37.20%;植物乳杆菌处理组1~5d氨氮分别为0.15~0.08mg/L和0.16~0.08mg/L,24h降解率达35.10%和32.50%;粪肠球菌在1~5d氨氮分别为0.16~0.08mg/L和0.15~0.07mg/L,24h降解率分别为23.90%和29.27%;乳酸乳球菌在1~5d氨氮分别为0.16~0.08mg/L和0.18~0.08mg/L,24h降解率分别为29.70%和23.90%。混合菌株对氨氮降解效率总体低于单一菌株。渔源乳酸菌对养殖水体氨氮有不同程度降解作用,但菌株配伍需要根据菌株自身特性及营养源互补性进行科学配比。  相似文献   

19.
一株多重耐药中华鳖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典型鳃腺炎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肝脏和腹水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获得一株细菌。综合菌落形态,16 S rRNA 序列进化分析和 API 细菌生化鉴定系统判定,所得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SX43)。动物回归实验显示,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6.5 CFU,显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从实验幼鳖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常用药物的抗菌敏感性测定显示,菌株 SX43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养殖地点采集草鱼和鲫鱼发病样品共35个,采用平板培养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菌株52株,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恩诺沙星敏感率最高,达到94.23%,对甲砜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7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