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一方面在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上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提高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多样性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上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才能更好开展现代农作物研究,从而真正实现国家农业战略目标和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
茯苓以其较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及独特的保健作用而备受关注,科技工作者在茯苓种质资源、菌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针对茯苓种质资源、育种、生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生产栽培中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茯苓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牧草种质资源是一种极具生物多样性标志的生物资源,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针对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加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意义,最后针对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大学从事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科研工作者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成果数据,本研究在分析这些种质资源成果的基础上,利用.NET、数据库设计、服务器构架等技术,设计开发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种质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数据共享,提高成果数据的利用率。该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新疆区域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库的有益补充,对塔里木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种质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作物育种以及提高生物工程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关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主要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文中综述了全球及中国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与利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世界各国对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措施的分析,得出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的对策,即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和国家立法与政策保护3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涉及面很广,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编目、保护、繁种更新、分发利用与信息系统建立等基础性工作,作物起源、驯化与传播、种质分类、民族植物学与传统知识研究等基础研究,遗传多样性评价、重要性状表型鉴定、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应用基础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已卓有成效,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主要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效率低下。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到种质资源研究的多个层面,使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发生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的变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为种质资源的有效收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阐明作物起源和演化、全面评估种质资源结构多样性提供了核心理论和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效率。特别是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不断成熟,使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不同种质资源基因组变异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可阐明农作物起源以及驯化、改良和传播对种质资源形成的影响,明确现有种质资源和野外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提出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的最佳策略;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利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等基因组学方法,可高效发掘种质资源中蕴含的新基因和有利等位基因,提出其利用途径和具体方案,并在种质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提高创新效率。文章评述了基因组学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作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结构多样性分析、新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强调把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紧密结合,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材料与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7.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是国家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们对优质健康水产品的需求。浙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水产种质资源下降趋势未得到根本性好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是浙江水产种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水产种质资源现状、保护利用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推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热点之一,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中心。指出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对植物种群分化和适应的进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种群的遗传结构、变化、演化规律以及自然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揭示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分类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种质资源作为一种特定的战略性资源,其保护利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现代种业发展。贵州作为农业种质资源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且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居全国第四。但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贵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基于现存的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系统,介绍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运行体系、主要成效与问题;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持续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完善贵州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建设、加快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共享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该研究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罗田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罗田县茯苓(Poria cocos)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制定有一套规范化栽培茯苓的技术,部分地区运用"四改"方针种植茯苓。目前茯苓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规范化茯苓种植技术普及不够、茯苓加工水平较低、种质来源混乱、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化发展模式单一、品牌产品少等。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了广泛推广"四改"方针、注重茯苓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实行挂牌销售澄清茯苓菌种来源、联系科研单位和大企业提高茯苓的科技投入、鼓励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并存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松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黔东南州松茯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该州松茯苓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种质来源混乱、规范化茯苓种植技术普及不够、茯苓加工水平较低、受白蚂蚁侵害面积逐年增加和品牌产品少等,并且从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制定松茯苓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多酚及多糖的含量。[方法]选取茯苓、玉竹、天麻、木瓜和百合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植物乙醇提取液的主要抗氧化成分(总黄酮、多酚、多糖)的含量。[结果]茯苓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8.767 3和18.732 3 mg/g,而玉竹的总多糖含量最高达到154.437 6 mg/g。[结论]该方法测定了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多酚及多糖的含量,为黔产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废弃物数量庞大,是影响环境、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其利用程度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快慢。根据国家关于深化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通过对西安市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分布、产量及其资源化利用情况的调研及计算分析,总结西安市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探索适合西安市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最大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茯苓酸奶的制作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茯苓多糖液体发酵条件,确定茯苓酸奶制作的最佳工艺。[结果]茯苓多糖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26℃,150 r/min,培养基初始pH值5.6,接种6%的菌龄为2 d的茯苓菌,摇瓶振荡培养7 d,发酵液中茯苓多糖含量为6.91 mg/ml。各因素对茯苓酸奶发酵质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液(奶粉、发酵液、水)的构成质量>发酵温度>接种量>糖浓度。[结论]茯苓乳酸制作的最佳工艺为:奶粉∶发酵液∶水=1∶1∶7,混合发酵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菌=1∶1)接种量6%,糖浓度6%,发酵温度40℃,发酵6 h后后熟12~24 h,制取的酸奶品质最好,兼具茯苓发酵液的香味与酸奶的风味。  相似文献   

16.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淑  胡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818,825
系统阐述了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茯苓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黔东南州茯苓主产区的白蚁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发现,黔东南州全州茯苓均发生白蚁危害,以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最为常见,且种群密度高,对茯苓的危害性最大;白蚁主要危害山冲种植的茯苓,坡塝地带白蚁危害相对较轻.由于白蚁危害具有隐蔽性、易传播和扩散蔓延特点,防治较为困难,部分药农使用高效、高残留农药灭杀白蚁,导致茯苓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品质.建议从开展高效低残留防治白蚁药物的筛选研究、开展白蚁防治技术研究、开展科学防治白蚁的技术推广工作3个方面着手防治白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茯苓面条加工工艺中复合磷酸盐和食用碱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小麦面粉、茯苓粉为原料,以感官评价得分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茯苓面条加工工艺中复合磷酸盐和食用碱的工艺参数,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出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茯苓粉添加量23.84%,复合磷酸盐添加量0.12%,食用碱添加量0.22%,此时茯苓面条的感官评价得分预测值为82.58分。但从实际操作的方便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对数据进行修正为:茯苓粉添加量23%,复合磷酸盐添加量0.10%,食用碱添加量0.20%,此时茯苓面条的感官评价得分为82.39分。[结论]模型建立合理,预测的结果较为准确,可为茯苓面条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藏是我国气候资源最多样与果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地域辽阔,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四区。目前西藏苹果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藏南谷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区的山南、林芝、昌都等地海拔1500-4180 m范围内的温暖半湿润、温暖半干旱气候区。西藏苹果栽培历史较长,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劳动力素质、农业生产力等制约,本区苹果产业还比较滞后,各地发展也很不平衡;存在对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和利用较少,引入品种较单一、结构不合理,果树科技人才紧缺、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地域特色不明显、缺少高原特色苹果品牌等问题。面对现状,要改变西藏苹果产业的窘境,笔者建议应重视砧木在苹果生产中的作用,加快本区优良砧木的选育;加大苹果新品种引入和选育力度,加强优质苹果栽培技术推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利用与发挥西藏独特资源优势,培育地方特色苹果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茯苓产地适宜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生态因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根据茯苓主要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因子(如气温、海拔、土壤等),分析了茯苓的适宜产区及分布面积。结果表明,湖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18个省(直辖市、区)是与茯苓原产区生态相似度最高的区域,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还预测出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区域,如甘肃,为茯苓的引种扩种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可见,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茯苓产地适宜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茯苓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