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黔油28号免耕点播种植条件下的适宜播种量及施肥水平,运用最优混合设计方法进行不同播种量、氮肥、磷肥及钾肥施用水平试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各试验因子对黔油2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氮肥播种量钾肥磷肥;免耕点播单产140kg/667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播种量269.12~280.88g/667m~2,N 21.91~23.09kg/667m~2,P_2O_512.17~12.83kg/667m~2,K_2O 15.92~16.88kg/667m~2。油菜成株率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适宜的田间成株数为1.26万~1.82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初步确定本地区直播油菜最佳的播种量为250 g/667 m~2,播种量过小(150 g)或者过大(350 g)均会严重影响产量。250 g/667m~2处理的实际产量为1 88.2 kg/667 m~2,比150 g/667 m~2、200 g/667 m~2、300 g/667 m~2、350 g/667 m~2处理分别多87.7 kg、8.7 kg、45.1 kg、52.6 kg,增产幅度分别为87.3%、4.8%、31.5%、38.87%。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22,(1):10-11
为稻田油菜免耕移栽减量施肥提供参考,以油菜品种黔油早1号、黔油早2号和金矮油2号为试验对象,在绥阳县洋川镇雅泉村良种场进行了常规施肥[西洋复混肥缓释肥(N∶P∶K=15∶15∶15)50kg/667m~2、硼肥2kg/667m~2、氮肥10kg/667m~2]和减量施肥(西洋复混肥缓释肥37.5kg/667m~2、硼肥2kg/667m~2、氮肥7.5kg/667m~2、有机肥1 000kg/667m~2)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个油菜品种常规施肥的产量在158.41~180.65kg/667m~2,减量施肥的在155.63~183.43kg/667m~2,减量施肥对3个油菜品种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稻田油菜免耕移栽减少常规施肥量25%,同样可以达到稳产或者增产的效果,同时可以培肥地力,改变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贵州省油菜生产上早熟品种缺乏问题,贵州省油料研究所以早中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两型系黔油10A与自育早熟恢复系1239为亲本配制选育了杂交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该品种在2012—2014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47.33kg/667m~2,比组内对照平均增产1.19%;平均产油量62.36kg/667m~2,比组内对照平均增产5.55%;最高产量228.45kg/667m~2(兴义);在10月15—20日播种(直播)、密度为2.5万株/667m~2情况下,平均全生育期为190.07d;商品籽的芥酸、硫甙、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40%、18.09μmol/g饼、44.20%和26.79%。于2015年6月9日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黔审油2015002号),具有早熟、含油量高和抗倒伏力强的特点,适宜在贵州省内10月上、中旬直播,5月上旬收获的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最优的太子参品种(系)与适宜播种量组合,以太子参丰抗1号品系、施秉地方品种、黔太子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75、525、675 kg/hm~23个播种量水平,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品种(系)与播种量对太子参产量及其水溶性浸出物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从3个品种(系)太子参看,黔太子参1号产量为1 348.11 kg/hm~2,单位面积块根质量为134.81 g/m~2,单位面积块根数为1 170个/m~2,单个块根质量为0.115 6 g/个,均极显著高于丰抗1号、施秉地方品种;从3个播种量水平看,525、675 kg/hm~2处理产量、块根质量、块根数、单个块根质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375 kg/hm~2处理,播种量525 kg/hm~2处理比375 kg/hm~2处理分别高1 165.74 kg/hm~2、116.57 g/m~2、1 083个/m~2、0.106 2 g/个;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375 kg/hm~2处理分别高1 123.83 kg/hm~2、112.38 g/m~2、1 073个/m~2、0.104 2 g/个。黔太子参1号播种量525 kg/hm~2组合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表现最优,产量为1 550.34 kg/hm~2,块根质量为155.03 g/m~2,块根数为1 367个/m~2,单个块根质量为0.113 7 g/个;品种(系)与播种量生育期太子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采收时3个品种(系)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4.37%、44.58%、44.60%,3个播种量水平分别为45.28%、43.46%、44.80%,375 kg/hm~2处理显著高于675 kg/hm~2处理,均极显著高于525 kg/hm~2处理,黔太子参1号播种量375 kg/hm~2组合最高,为47.27%。结果表明,3个太子参品种(系)综合表现最优的为黔太子参1号,其次为丰抗1号;黔太子参1号与丰抗1号适宜播种量为525 kg/hm~2,施秉地方品种适宜播种量为675 kg/hm~2或更高。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杂交油菜黔油30号撒播高产栽培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蕾薹期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施用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蕾薹期追施复合肥对黔油30号撒播产量的影响极显著;黔油30号撒播栽培最佳的施肥方式为播种前施三元复合肥(15-15-15)15.00 kg/667m~2,苗期追施纯氮6.50kg/667m~2的前提下,蕾薹期施三元复合肥46.67kg/667m~2。在此施肥条件下,撒播黔油30号500g/667m~2,其产量为194.00kg/667m~2,株高161.30cm,一次有效分枝数3.8个,单株有效角103.7个,每角粒数16.3粒,千粒重4.4g。  相似文献   

7.
为贵州直播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油菜轻简化种植应用。采用裂区设计,对黔北地区3个主栽油菜品种直播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油菜田间成株率影响显著,播种量为200~1 000g/667m2,成株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为1 000~1 200g/667m2,成株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黔北地区油菜直播栽培的适宜播种量为400~600g/667m2。品种和播种量单因素及品种与播种量互作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选育高产及高含油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以甘蓝型油菜核不育两型系黔5005A与自育自交优良双低恢复系12-4451为亲本,成功配制优质高含油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2号。黔油32号在2014—2015年西南区(长江上游)联合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产量184.32kg/667m~2,居第2位,较对照(南油12)增产13.2%;在2015—2016年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80.27kg/667m~2,较对照(蓉油18)增产6.4%;其杂种F2籽粒种子芥酸含量0.1%、含油量44.39%、硫苷含量27.86μmol/g·饼。该组合于2019年6月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名为黔油32号。适宜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勉县及云南玉龙和寻甸等地区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9.
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kg/667m2,最高产量248.79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黔油早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利用甘蓝型油菜早熟不育系2108A与早熟优质恢复系ZW3255杂交,鉴选出的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5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黔油早1号平均产量162.41 kg/667m2,最高产量248.79 kg/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1.78%;含油量41.16%,芥酸含量2.7%,饼粕中硫甙含量16.42 μmol/g饼;平均全生育期190.4 d.丰产性和稳定性好,抗裂角性较好,适宜在贵州省早熟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直播水稻发展很快。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及机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详细介绍了由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和机具,并对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播量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三水平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稻秧龄和播量在抗逆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早播、稀播秧苗综合素质好,抗低温、抗盐碱能力强,可提早出穗,提前成熟3-5d,提高产量7.7%-15.0%。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苗方式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日本钵式盘、钵体毯式育苗盘和常规软盘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作用,研究以空育131、垦稻10和垦稻12为材料,探讨了日本钵式盘、钵体毯式育苗盘和常规软盘的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育苗方式的秧苗素质以日本钵式盘最优、钵体毯式育苗盘次之、常规软盘最差,产量也呈现相同趋势。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是日本钵式盘和钵体毯式育苗盘增产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钵体毯式育苗是目前最优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浏阳地区机插秧高产晚稻的最适秧龄,选用湘晚籼12号和盛泰优9712两个品种进行弹性秧龄试验。结果表明:湘晚籼12号秧龄33 d的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高于其他播期处理,但其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等表现出规律不明显或跳动的特征,需进一步研究;而盛泰优7912秧龄21 d的返青期最短,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优于其他播期处理,表明盛泰优7912以秧龄21 d最为适宜,可进一步试验验证或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江苏稻油轮作模式下由于水稻土壤湿黏导致地轮打滑而造成的漏播等问题,设计一套电控排种系统,对现有机械式油菜复式播种机进行自动化改造。播种作业时,该系统可根据计算机加载的播种作业信息、地图数据和实时获取的GPS位置信息确定当前播种参数,并发送到主控制器,经处理后,运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结合目标穴距和播种机前进速度,使用直流电机控制排种轴的旋转速度,实现油菜精准播种。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电机转速的变异系数最大值为4.85%,台架试验中穴距变异系数的最大值为15.28%,较传统播种精度明显提高,且系统工作响应及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水稻播种机的播种装置存在一定程度的伤种、重播、漏播、堵孔以及种子间距难以控制等问题,设计了吸吹式精量播种装置;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工作参数和主要零件结构参数,为育秧盘的机械化精量播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用自行设计开发的穴播轮进行花生田间成穴、播种性能试验,研究气吸式花生膜上精量穴播轮的作业性能,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不同作业速度(0.32,0.76和1.02m/s)下的膜孔尺寸、孔穴错位率、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穴距合格率进行测试与分析;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的方法,在不同吸种孔线速度(0.11,0.24,0.33m/s)、不同吸种负压(3.66,3.98,4.65kPa)条件下对花生种子播种质量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作业速度对穴播轮成穴及播种性能影响较为显著,低速作业时成穴性能较好,膜孔尺寸、孔穴错位、膜下播种深度、穴距均较好;高速作业时孔穴错位率较大,且穴距变异较大,漏播率增大。吸种孔线速度及吸种负压对播种质量影响显著,随吸种孔线速度的增加,漏播指数增加,重播指数减小;随吸种负压的增加,穴粒数的合格率增加,重播指数相应提高。【结论】在满足成穴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当作业速度为0.76m/s(吸种孔线速度为0.24m/s)、吸种负压为4.65kPa时,穴播轮作业质量最优,此时合格指数为95.0%,空穴指数为1.0%,重播指数为4.0%,孔穴错位率为4.0%,膜下播种深度合格率为95.0%,穴距合格率为95.0%,成穴质量、播种质量均能较好地满足花生精量穴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苗圃土、泥炭土、蛭石、河沙、有机肥作为容器育苗培育基质材料,进行阿月浑子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泥炭和有机质混配再加0.5;的核心基质材料(N、P、K无机肥)为最佳的培育基质.经过5个月的培育,阿月浑子出苗率、出苗速率、保苗率、高、地径、<5 cm的侧根数分别为98、4.1、100、19.8 cm、0.49 cm、45 cm,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44.1;、136.8;、127.8;、58.9;、63.3;和309.1;.基质容重为0.5 g/cm3,比对照降低0.42;.从理化性状分析,泥炭和有机质组成的基质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有利于苗的生长、发育,可使幼苗提前出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水稻集排式精量穴直播的排种性能,采用正压气流充种、携种和投种原理,设计一种水稻气压滚筒式集中排种器。基于杂交稻机械物理特性参数和精量穴播农艺要求,提出一种气流孔均布于“碗状”型孔的结构,确定其主要结构参数,构建种子在充种和投种过程的力学模型。台架试验研究气流孔直径、滚筒转速和气流孔数量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并分析集中排种器对杂交稻品种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排种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气流孔数量、气流孔直径和滚筒转速;当排种滚筒转速为20 r/min、气流孔数量为7、直径为1.7 mm时,排种合格率为93.33%,漏播率2.50%,重播率4.17%,空穴率0.58%,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2.08%。繁优609、F优 498和天优华占3个品种的排种合格率均达到90.00%,漏播率和重播率分别不高于6.00%和5.00%,种子破碎率低于0.20%,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低于3.00%,说明该排种器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穴平均播种量为3.56粒,播种合格率89.33%,平均穴距190.3 mm,达到水稻精量穴播排种要求。该研究可为水稻气压滚筒式集中排种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大穗型(01-35、835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988044、02-48)3种类型的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品种(系)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最佳播期在10月15日,中间型、多穗型品种最佳播期在10月5日;播期对穗数的影响差别最高可达15%以上,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差别均在13%以下;播量对其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别均在5%以下。3种类型品种小麦均以中、高密度播量较高,播期对超级小麦产量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