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控增绒即利用增绒专用棚圈控制光照强弱与时间长短,刺激产绒动物松果体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产绒的技术。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光控增绒处理,研究非产绒季节光控增绒技术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将66只2周岁母羊随机分为控制光照增绒试验组和自然光照放牧对照组,每组33只,每月按时称量体重并采集绒毛混合样,分析试验期间绒伸直长度、细度、产绒量等产绒性状及体重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光控增绒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羊绒平均细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山羊羊绒伸直长度为3.20cm,试验组为7.85c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平均产绒量比对照组高56.5%~68.2%,差异极显著(P0.01);光控增绒前后,两组绒山羊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非生绒期通过光控增绒可促进羊绒生长,显著提高了个体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增加,但绒细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牙山黑绒山羊不同年龄的产绒规律,选取240只1~8周岁牙山黑绒山羊母羊,测定放牧条件下绒山羊的产绒性能与绒毛品质。结果表明:在产绒量方面,相邻年龄间牙山黑绒山羊母羊产绒量、绒长度和绒细度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1周岁母羊产绒量最低(379.74 g),2~4周岁母羊产绒量呈逐年增长趋势(475.09~502.63 g),5周岁以后开始下降(466.95 g);在羊绒长度方面,1周岁母羊绒长度最短(5.78 cm),2~4周岁绒长度呈逐渐增长趋势(6.43~6.72 cm),4周岁母羊绒长度最长(6.72 cm),5周岁母羊绒长度开始下降(6.45 cm);在羊绒细度方面,1周岁母羊羊绒细度最小(14.43μm),2~5周岁母羊绒细度呈逐渐增长趋势(15.27~15.86μm),5周岁时达到最粗(15.86μm)。由此可见,牙山黑绒山羊母羊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在2~4周岁时达到最佳阶段,5周岁以后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3.
藏羚羊绒纤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次研究测定了藏羚羊5个部位绒的细度、伸直长度、伸度和强度;观察了绒纤维的皮质细胞和鳞片层的结构;并将藏羚羊绒与辽宁绒山羊、西藏山羊和山东绒山羊所产羊绒进行了比较.藏羚羊体表各部位的绒毛细度、伸度和强度差异显著(P<0.05);绒纤维的伸直长度在背、肩、体侧和股部差异不显著(P>0.05),腹部绒的伸直长度与背部、肩部、股部和体侧部差异显著(P<0.05);绒纤维皮质层细胞呈梭状,纤维的鳞片层呈环形.藏羚羊绒细度极显著低于西藏、四川、辽宁和山东绒山羊(P<0.01),伸直长度和相对强度与西藏、四川、辽宁、山东和内蒙古绒山羊的绒相比差异显著(P<0.05);藏羚羊绒伸度显著高于西藏、辽宁、山东绒山羊所产绒(P<0.05).  相似文献   

4.
光控增绒即利用增绒专用棚圈控制光照强弱与时间长短,刺激产绒动物松果体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产绒的技术。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光控增绒处理,研究非产绒季节光控增绒技术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将66只2周岁母羊随机分为控制光照增绒试验组和自然光照放牧对照组,每组33只,每月按时称量体重并采集绒毛混合样,分析试验期间绒伸直长度、细度、产绒量等产绒性状及体重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光控增绒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羊绒平均细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山羊羊绒伸直长度为3.20 cm,试验组为7.85 c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平均产绒量比对照组高56.5%~68.2%,差异极显著(P<0.01);光控增绒前后,两组绒山羊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非生绒期通过光控增绒可促进羊绒生长,显著提高了个体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增加,但绒细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光控增绒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绿色增绒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绒山羊的产绒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技术调控绒山羊绒毛生长的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正常光照和缩短光照条件下,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血液中激素及产绒性状的差别,探讨缩短光照引发绒毛提前生长的原因。选取2-4岁的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母羊50只,通过进行光照时间限制的处理,对不同月份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褪黑激素和催乳素的变化情况和绒毛性状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光控后试验组褪黑激素水平有略微升高的趋势,而对照组急剧下降;短日照处理组催乳素水平在9月份光控组中显著下降。(2)褪黑激素、催乳素随次级毛囊生长呈现显著性周期变化。(3)试验组比对照组绒毛产量提高了54%,差异极显著(P0.01)。本试验揭示了光控增绒技术可能通过调节绒山羊血液中褪黑激素和催乳素水平,进而造成毛囊生长周期的改变,延长绒毛生长期,最终显著增加了绒山羊的年产绒量。该试验为光控增绒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绒山羊主要物理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柴达木山羊绒的细度、伸直长度、伸度和强度;并与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所产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柴达木山羊绒纤维细度为13·36μm±0·93μm,极显著的低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细度(P<0·01);伸直长度5·66cm±1·05cm;强度6·46CN±1·16CN;伸度(35·60±4·71)%。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舍饲条件下 ,同一营养水平 (1.2倍维持需要 )、不同光照处理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 12只 1.5岁体重和产绒性能相近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4个重复 ,分别为自然光照组(NL)、长光照组 (LL ,16h)和短光照组 (SL ,8h)。结果表明 :NL、LL和SL的产绒量分别为 5 17± 4 6 .32 (g)、4 92± 6 5 .4 8(g)和 6 0 7± 2 3.34(g) ;绒纤维长度分别为 7.5 2± 0 .4 8(cm)、7.2 9± 0 .33(cm)和 8.95± 0 .2 3(cm) ;绒纤维直径分别为13.38± 0 .5 6 (μm)、14 .5 0± 0 .2 0 (μm)和 15 .70± 0 .2 4 (μm)。短光照可以显著提高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和直径增加 (P<0 .0 5 ) ;绒毛强度、伸度和粗毛长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自然光照组与短光照组绒山羊体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长光照组体重明显低于自然光照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绒山羊绒毛纤维物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绒山羊绒毛纤维物理性能的测定结果羊绒细度公、母羊为(14.25±2.67)μm和(14.36±2.57)μm,公、母羊绒伸直长为(8.00士2.01)cm和(8.22±1.42)cm,强度5.00~6.41cN,伸度39.33%~40.87%,绒毛比3763~4357,1 cm2皮肤面积上绒和毛纤维根数分别为1 895~2 278根和381~413根.表明柴达木绒山羊绒毛品质良好,可做为优等毛纺原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光照和褪黑激素对绒山羊激素分泌和绒毛生长的影响。作者采用随机试验区组的方法,把36只绒山羊平均分成3组,分别进行长光照、短光照和自然光照处理,每组当中一半埋植褪黑素,分别检测血液激素水平和绒毛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光照时间和埋植褪黑素显著影响绒山羊体内的激素分泌,长光照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短光照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埋植褪黑素组的血浆褪黑素水平显著高于不埋植组。光照和褪黑素显著影响PRL、IGFI的分泌类型,并与绒山羊的绒毛生长有关,短光照或褪黑激素处理各组绒毛平均增加338.83 g;新生羊绒的长度、细度、强度等品质指标均符合纺织工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绒期控制光照和埋植褪黑激素对藏西北绒山羊增绒效果的影响,为藏西北绒山羊非产绒期选择一种有效的增绒技术。选择体重和产绒量基本一致、年龄2~3岁的藏西北绒山羊母羊60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为期1年。结果表明:控制光照组产绒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36.3%(P0.01),但与皮下埋植褪黑激素组无差异(P0.05);皮下埋植褪黑激素组羊绒长度极显著提高(P0.01),但与控制光照组无差异(P0.05);在羊绒细度指标上,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皮下埋植褪黑激素是藏西北绒山羊生产上方便有效的增绒技术。  相似文献   

11.
西藏绒山羊绒纤维直径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西藏绒山羊绒纤维直径的变异。西藏绒山羊在3周岁时绒纤维直径达到最粗,日土型母羊和公差3周差时羊绒平均工为14.97和14.93μm,尼玛型母羊和公差3周岁时差绒平均细度为13.93和13.35μm,公羊的绒纤维直径明显比母羊小。单根纤维不同段间,毛丛内纤维间,体躯不同部位间绒纤维直径具有良好的匀度。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理化方法和电镜观察,对山东3个绒山羊品种的57个绒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其主要质量指标均达到出口标准和符合深加工要求,原绒含绒率平均为56.16%,绒细度14.83μm,绒伸直长度为4.38cm,工业手排长度2.47cm,强度4.05g,伸度37.22%,绒纤维鳞片以环形为主,密度达722.80层/cm。青、紫、白3个绒种相比,以紫绒最好。但山东山羊绒具色泽多样、手排时易断  相似文献   

13.
山羊绒生长机制及其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综述了最近国内外在绒山羊营养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文章首先从细胞学的角度认识了山羊绒生长的微观机理及其山羊绒所特有的季节性生长现象与机理。其次 ,总结了近年来绒山羊营养需要方面(能量、蛋白质与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及其硫的需要)的研究成果。接着 ,从激素(催乳素、胰岛素类生长因子等)、生理状态、年龄、遗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山羊绒生长的因素。最后 ,对今后绒山羊营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白绒山羊从胎儿期到生后期皮肤毛囊的发生发育规律。在胎儿期,从45日龄开始,每隔15d,用剖腹产手术的方法取胎儿3~5只,分别在头顶、颈上 甲、背、荐、颈侧、肩、体侧、股和腹等10个部位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生后期分初生、1~9个月、1岁、1岁半、2岁和3岁等14个阶段,每阶段在活羊体侧部采取约1×1cm的皮肤样本。用石蜡切片法制做皮肤切片。经显微观测,得到如下结果:初级毛囊在胎儿期45日龄前发生,次级毛囊在75日龄前发生,皮脂腺和汗腺在75日龄时出现,竖毛肌在90日龄出现,粗毛105日龄时在全身各部位长出,绒毛在120日龄时长出。表皮在60~75日龄时形成完整结构,真皮层在75~90日龄时分化出乳头层和网状层。初级毛囊的发育在胎儿期135日龄时已完成,而次级毛囊发育直至出生后6月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毛型,少数其它毛型。初次级毛囊比例为1:7~13。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白绒山羊日粮适宜氮硫比的综合评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山羊绒生长旺盛期(9月~12月) ,选用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二狼山型白绒山羊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日粮硫水平为0.15 %、0.18 %、0.22 %、0.28%,其氮硫比为10.55:1、8.73:1、7.39:1、5.68:1 ,对绒山羊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十二指肠食糜流通量及饲料纤维物质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采食不同的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 ,其采食量不受影响(P>0.1) ;硫的沉积及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日粮硫含量为0.22 %,氮硫比为7.39:1时 ,DM、ADF、OM的消化率最高(P<0.05) ;可消化氮、沉积氮、沉积氮占可消化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瘤胃液的 pH值升高(P<0.05) ,瘤胃液的NH3-N浓度降低。采食不同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瘤胃食糜流通速率Kp 为4.88 %/h~6.29 %/h ,对其瘤胃总氮流量及总硫流量影响不大(P>0.05) ,但日粮氮硫比为7.39 :1组的瘤胃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总硫流量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青干草中DM、ADF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6.
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的效果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用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山羊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绒纤维品质及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代杂种羊的各个指标均较子午岭山羊有提高。杂种羊体重比子午岭山羊体重提高10%以上,子午岭成年母羊产绒量为115克,杂种一、二、三代分别为282、330、355克,产绒量显著提高(P<0.01),接近当地辽宁绒山羊(370克)。本文估测了高代杂种F_3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体重、产绒量、绒纤维细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562、0.138、0.455。产绒量与体重、绒纤维的长度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674、0.882。绒纤维细度与体重的遗传相关为-0.086。根据估测的遗传参数,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选择指数I_8=-0.00425x_1+0.1898x_2+0.8785x_3,其中x_1=产绒量(克);x_2=体重(千克);x_3=细度(微米),可在生产中试用。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用1.5岁龄阿尔巴斯型白绒山羊,研究了瘤胃素及瘤胃素+沸石对妊娠母羊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瘤胃素+沸石提高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比例10个百分点,血液总蛋白含量提高20.94%。同时,补加瘤胃素或瘤胃素+沸石能促进绒山羊对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日粮干物质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9.50%、11.87%;日粮有机物质消化率分别提高19.91%、21.83%;日粮粗蛋白质消化率提高10.38%、0.11%;日粮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提高32.75%、17.35%:日粮总能量利用率提高14.93%、6.93%;每日氮沉积量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补饲方案对妊娠绒山羊冬春体况及胎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放牧,给妊娠70天的绒山羊补饲精料和粗料,可使其在冬末早春处于增重状态。随着补饲水平的提高,母羊增重、羔羊初生重及初生羔羊皮肤的总体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和次级毛囊数与初级毛囊数的比值(S/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初级毛囊密度并不受影响。母体较胎儿对改善营养更敏感,胎儿快速增重与次级毛囊生长同期进行。羔羊出生时绝大多数初级毛囊已进入活动状态,而次级毛囊尚未开始活动。初生羔羊较成年山羊具有较低的S/P值和较高的总体毛囊密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内蒙古白绒山羊氨基酸利用和蛋白质周转规律研究项目的基础部分,主要是为进一步研究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绒山羊小肠氨基酸的消化、组织吸收和利用及确立绒山羊小肠理想氨基酸模式提供基础数据。试验1对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的肌肉、绒毛纤维和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山羊绒和山羊毛纤维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肌肉组织明显不同。绒毛纤维的生长需要更多的含硫氨基酸,而肌肉生长需要较多的赖氨酸和组氨酸。山羊绒和粗毛在氨基酸的需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为此根据绒山羊的生产特点,按不同比例对肌肉与羊绒的氨基酸模式进行加权,获得4种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目标模式,分别为M(肌肉、M90+C绒毛10、M80+C20和M70+C30,以期在肌肉和绒毛两种模式之间寻求出一种保持绒毛纤维生产和肌肉生长平衡的相对理想的氨基酸模式。试验2选用12只体况良好、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进行试验。测定了基础日粮条件下绒山羊消化道不同部位氨基酸流通量与消化率。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条件下,氨基酸的平均消化率为76%左右,含硫氨基酸Met十Cys的十二指肠流  相似文献   

20.
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23~25kg的2岁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进行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个组试验羊灌注相同水平氨基酸、不同水平的葡萄糖,使进入绒山羊十二指肠的各种氨基酸(日粮氨基酸+灌注氨基酸)达到M 85+C15(即85%的肌肉和15%的绒毛氨基酸模式)的理想氨基酸模式,1、2、3组的代谢葡萄糖水平分别为35.56、55.56和70.56g/d。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随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NEAA及EAA中Lys、ArgI、lu、Val、Phe的表观消化率降低,2、3组明显低于1组(P<0.05);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