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2n=2x-24)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5个林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0个株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杂种植株除一个株系为非整倍体外(染色体数为37),其余株系均为四倍体(2n=2x=48),是两个亲本的染色体数之和。与二倍体的双亲相比,杂种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较多,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了四倍体的特征。杂种植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是其双亲酶谱谱带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采用程氏指数对两系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杂种F1进行分类,对杂种F1产量性状与亲本及杂种F1程氏指数,杂种F1产量性状与父本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偏粳×粳、偏粳×偏粳的组合杂种F1为偏粳类型。杂种F1每穗总粒数表现与双亲程氏指数差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受到父本性状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花生区组四粒红与根茎区组Arachis glabrata杂交果针经离体培养克服了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杂种二代性状出现疯狂分离,但有些性状仍分别倾向双亲。经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酶带的条数、宽窄、活性强弱及迁移率,杂种与双亲有明显差异,也有共同之处,初步证明了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6×5 NCⅡ设计,以玉米乳熟期子粒为材料,在反转录水平上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间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与亲本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可分为7种形式。在差异表达模式与杂种表现相关分析中,有15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差异表达模式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与杂种特异表达型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亲表达沉默一型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重和单亲表达沉默一型呈显著正相关;出籽率和蛋白质含量与单亲表达一致二型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和百粒重与杂种特异表达型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株高与单亲表达一致一型呈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赖氨酸含量与单亲表达一致一型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行粒数与双亲共沉默型呈极显著正相关,赖氨酸含量与双亲共沉默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8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5个株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3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0个株系的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种植株的多数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如分枝型、茎色、叶色、叶形、茎和茎叶绒毛、薯块皮色等呈现双亲的中间型,部分性状,如株型、花色等表现为偏亲性状。杂种植株与其双亲相比,生活力强,生长旺盛,叶片宽,块茎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4个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和5个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以及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F_1杂种为材料,用系×测验系分析法研究了大麦不同类型亲本基因组在杂种F_113个性状上的遗传行为以及这些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决定于亲本基因组的基因加性效应与互作效应且多数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株高、穗粒数、生育期性状较千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易于改良。东方型栽培大麦品种在目标性状上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中国南方冬麦区,作为组合育种的亲本,东方(?)栽培大麦品种比西方型美国栽培大麦品种要优越。  相似文献   

8.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8622与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杂交构建的F2:3家系为材料,在春播环境条件下对8个植株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F1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高于双亲;F2:3家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明显双向超亲分离;株高与穗位高、顶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位高与雄穗长,顶高与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穗上叶片数与雄穗分枝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穗位高与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体细胞杂交获取马铃薯软腐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和二倍体野生种Solanumbrevidens的体细胞杂种通过叶片离体培养获得的四倍体植株,以及用四倍体栽培种进行回交获得的五倍体植株的块茎对软腐病的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体细胞杂种通过叶片组织离体培养再生植株中,有一个株系SC107对软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具有较强的抗性。在用不抗软腐病的马铃薯栽培种对体细胞杂种进行回交获得的杂种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对软腐病菌具有高水平的抗性,从而说明Solanumbrevidens对软腐病的抗性基因已转移到马铃薯栽培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杂种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小麦杂种面粉的淀粉品质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研究了由31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常用小麦品种(系)组配的45个小麦杂种(F1植株上的自交种子F2)面粉的RVA参数及其与双亲面粉RVA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45个小麦杂种的7个RVA参数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以回复值的变异最大,最高的杂种达1801RVU,最低的仅为450RVU;变异最小的是峰值时间,最高的杂种为6.20min,最低为5.67min;(2)杂种所有RVA参数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表现,但杂种的RVA参数的变异系数小于亲本的变异系数;(3)小麦杂种面粉RVA参数与双亲面粉RVA之间的关系因性状不同而异,其中在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峰值时间三个性状上,杂种RVA参数与双亲RVA参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其余4个参数则因组合的不同而异,相关关系未达达显著水平;(4)方差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麦杂种F1代植株上的种子之间在RVA参数上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麦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本研究以8个保持系、9个恢复系及由其配制的72个杂交大麦为材料,分析了杂交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株干重等7个性状的中亲优势与超优亲优势表现以及杂交亲本棱型与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72个杂交大麦的7个性状共出现365次显著中亲优势,其中正向显著组合出现348次,负向显著组合出现17次,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为72.4%;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出现率差异较大,中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穗数,其中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3个性状的显著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分别达到98.6%、90.3%和91.7%,株高均表现为正向中亲优势,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和单株干重均出现负向显著中亲优势;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共出现99次,组合出现率为19.6%,超优亲优势出现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穗下节间长、千粒重、穗长、单株干重和单株粒重,其中穗下节间长、千粒重和穗长的显著优势组合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7%、43.1%和20.8%,株高和单株穗数未出现显著的超优亲优势组合;异棱型杂交种的显著超优亲优势组合出现率高于同棱型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矮秆大豆株高遗传及主茎节间长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吉密豆1号与吉林35、长农13分别杂交,利用双亲及杂交后代F1、F2和F3的株高数据研究了吉密豆1号的矮生遗传特性.结果表明:F2代株高的频率分布图可明显观察出3个峰值,且根据X2测验,F2代株高分离表现符合1(矮秆):2(半矮秆):1(高秆)的分离比率;F3代则有一部分株行表现出单基因控制的正态分布现象,部分株行表现出同F2代相似的1:2:1分离比率.说明控制吉密豆1号株高性状的为一对主效非完全显性基因和多个辅助数量基因,两者协同作用.另外根据株高指数概念,对两个组合F3代主茎节问长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矮秆大豆合理株型的相关因子,认为进一步提高IL值,可使其株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籼粳亚种间组合秆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54个籼粳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分析表明,F1代秆高优势明显,表现为地上部伸长节间数增多和各节间伸长,特别是第二、三节间伸长,F1秆高与高、中亲值及其抽穗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F1具6个伸长节间,以第四、第六节间长度对秆高的直接影响大,第六节长度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第1、2、3、4节间长度与每穗总粒数则是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子粒脱水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李凤海  郭佳丽  于涛  史振声 《玉米科学》2012,20(6):17-20,24
以3个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子粒脱水速率、子粒含水率和植株相关性状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材料子粒脱水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熟期对子粒脱水速率有明显影响,中晚熟材料的平均脱水速率高于晚熟品种;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在杂交种父本间差异极显著,母本间无差异,杂交种子粒含水率与亲本自交系呈极显著正相关,子粒生理成熟时含水率的高低影响收获时的含水率;子粒自然脱水速率与穗轴脱水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子粒长、穗位高、株高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129份株型多样性丰富的莲属(Nelumbo Adans.)群体为供试群体,观测与株型相关的立叶高度、花柄高度、立叶短径、立叶长径等数量性状。供试荷花群体株型性状变异丰富,立叶高度、花柄高度变异系数分别达39.68%和41.69%,立叶短径、立叶长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9.70%和31.41%。选用多态性好的98对SSR引物对129份莲属种质进行多位点扫描。利用STRUCTURE V2.2软件对供试莲属品种进行基于混合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利用GLM模型分析与莲株型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结果表明:从群体结构看,供试群体最终可被划分为4个亚群,中国莲传统品种和中美杂交种属于不同的亚群,同时有部分遗传背景复杂的杂交种在不同亚群间分布。通过关联分析共找到11个标记与花柄高度、立叶高度、立叶长径、立叶短径等4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SSR067、SSR132、SSR458标记与所观测株型性状均显著相关,可能由于基因连锁或者一因多效引起。在连续2年的重复试验中,SSR132和SSR458标记均可与立叶长径、立叶短径相关联,表明这2个标记可能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18.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器官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铃薯叶面积、叶干重以及块茎干物重和块茎体积的变化动态均符合三次曲线变化 ,地上茎干重、茎粗、株高符合S型曲线变化 ,其中 ,叶干重的峰值早于叶面积的峰值 ,块茎体积的增长则在出苗后 5 5~ 70d内最快。马铃薯地上茎的生长主要是伸长与充实 ,但伸长较充实缓慢、持续时间更长。匍匐茎与块茎的形成是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者的建成与植株其它器官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匍匐茎和块茎的形成与叶片和地上茎形成时期并进 ,所以 ,马铃薯块茎的建成与地上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存在着光合产物的竞争 ,但地上部器官的建成依然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Sixteen widespread elite indica parents including seven CMS lines and nine restorer lines, and their 63 F1 hybrids were chosen to compare the eleven traits of grain quality. Overal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negative over-dominance, dominance and partial dominanc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ones and heterosis, indicating that the values of F1 hybrids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means of their parents 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re existed apparent disparity in grain quality performance among F1 hybrids varied with the tra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lky area percentage, chalky grain percentage, gel consistency and head rice recovery had a great variation in all kinds of tested heterosis indices including the mid-parent heterosis index, over high-value parent heterosis index and over low-value parent heterosis index, which suggested tha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lection of F1 hybrids in these traits in breeding. The mean values of F1 hybri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ir higher parents in all the traits but close to or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ir mid-parent values except for kernel length and amylose content;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ir lower parents except for brown rice recovery, milled rice recovery and gel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