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虚拟水"贸易能对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格局发挥作用,而要发挥这种作用,还要靠农产品的"虚拟水"流动来实现。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2000和2002年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虚拟水"在全国5个区域上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的"虚拟水"数量在增长,各大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总量及变化有差异。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业科学》2020,(2):232-234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小麦、谷物和大豆3种粮食作物进口贸易现状的分析,明确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粮食进口作为补足需求的调剂来确保粮食安全;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提高中国粮食作物的竞争力,争取国际粮食价格的话语权;利用虚拟水贸易缓解中国的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江西省年鉴数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出1999~2012年的水足迹,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综合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结果表明:1999~2012年,江西省社会总水足迹量、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及人均水足迹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占到水足迹总量的93%以上;2012年江西省粮食产量、虚拟水总量、人均虚拟水、单位面积虚拟水都呈现以鄱阳湖湖区平原及赣江中下游高值区,省界四周及赣州低值连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承载力、压力指数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由485.43 m3/万元下降到97.06 m3/万元,平均下降速度达到27.91%,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西省年鉴数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出19992012年的水足迹,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综合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结果表明:19992012年的水足迹,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综合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结果表明:19992012年,江西省社会总水足迹量、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及人均水足迹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量占到水足迹总量的93%以上;2012年江西省粮食产量、虚拟水总量、人均虚拟水、单位面积虚拟水都呈现以鄱阳湖湖区平原及赣江中下游高值区,省界四周及赣州低值连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承载力、压力指数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由485.43 m3/万元下降到97.06 m3/万元,平均下降速度达到27.91%,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用水足迹与虚拟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虚拟水的贸易平衡量、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平衡量,并最终估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水足迹总量.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水足迹总量288.50×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9.97%;同期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足迹总量32.65×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50.80%;渝西经济走廊水足迹总量92.22×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42.2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足迹总量137.86×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0.31%.并分析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人均水足迹及水资源压力指数偏高的原因,给出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用水足迹与虚拟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虚拟水的贸易平衡量、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平衡量,并最终估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水足迹总量.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水足迹总量288.50×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9.97%;同期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足迹总量32.65×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50.80%;渝西经济走廊水足迹总量92.22×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42.2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足迹总量137.86×108 m3,水资源压力指数20.31%.并分析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人均水足迹及水资源压力指数偏高的原因,给出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2—2016年俄罗斯农产品进口数据,运用CMS模型对俄罗斯农产品进口贸易波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增长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国际经济因素与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合理是主要原因;而在进口额快速下降的第二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产品引力效应和增长效应,俄罗斯"进口禁令"和世界需求萎缩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水足迹(Water Footprint)和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用水足迹与虚拟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计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其虚拟水的贸易平衡量、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平衡量,并最终估算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的水足迹总量.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水足迹总量288.50×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29.97%;同期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足迹总量32.65×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50.80%;渝西经济走廊水足迹总量92.22×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42.2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足迹总量137.86×108m3,水资源压力指数20.31%.并分析了重庆市及其三大经济区人均水足迹及水资源压力指数偏高的原因,给出了降低水足迹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足迹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各行业水资源占用情况,是当前国际水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从水足迹理论出发,结合广西各行业用水数据,利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农作物需水量CROPWAT计算软件与CLIMWAT气象数据库,估算了2011年广西水足迹及相关评价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广西水足迹为754.85亿m3,人均水足迹为1 625.1 m3,水资源压力指数为55.89%,进口依赖度为12.52%,自给率为87.48%;农作物产品用水量最多,其次为动物产品,而农作物用水量中,粮食、甘蔗所占比例最大。与中国其他地区及平均水平相比,广西人均水足迹、自给率、进口依赖度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因此,应加强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重复利用率,建议增加粮食调入量,优化本地甘蔗种植模式,发展本地粮食种植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00—2019年的相关数据和虚拟资源测算方法,测算了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量,并测算了2000—2018年因进口这四种粮食产品而节省的虚拟化肥和虚拟农药的施用量,定量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对中国水土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资源效应看,2000—2019年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在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的虚拟水资源为492.73亿米3,占当年农业用水总量的13.38%;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为4830.50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62%。②从进口来源看,大豆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作物,巴西和美国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③从环境效应看,2018年,中国因进口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粮食而节省的虚拟农药和虚拟化肥分别为43.40万吨和646.72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农药、化肥施用总量的28.86%和11.46%。21世纪以来粮食贸易中虚拟资源的进口显著缓解了中国的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为此,应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来解决中国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吉尔吉斯斯坦与我国毗邻,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呈扩大趋势.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我国向西开放战略、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充分发挥贸易互补性,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统计分析法与贸易指数分析法相结合.[结果]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间的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进口商品,如蔬菜、水果、鸡、羊等活动物、天然蜂蜜、动植物油脂和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替代品制品;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到中国农产品也是中国主要的进口农产品,如棉花、动物皮毛等.[结论]在发展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双边贸易时,应充分发挥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促进双方的农产品贸易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军华  黄飞 《农业展望》2014,(11):63-68
近期中国农产品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增速反弹,出口基本平稳,贸易逆差扩大。谷物、油籽、乳制品等进口大幅增加,棉花、食糖、植物油等进口下降,但仍保持高位,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小幅增加。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强劲增长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扩大。预计2014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进口将保持较高水平,需要妥善应对进口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消费者对进口羊肉产品的需求偏好,基于2010—2019年的羊肉进口贸易月度数据,运用区分来源及特征属性的Rotterdam模型估算了我国羊肉产品的进口需求弹性。产品加总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羊肉进口市场上,不同来源国产品之间、带骨与去骨产品之间以及冷鲜与冷冻产品之间均存在相对独立的偏好,应将不同来源国及不同特征属性的羊肉产品进行区分并归入同一个需求系统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如果未来我国羊肉进口支出保持增长的趋势,那么不同来源国及具备不同特征属性的羊肉产品进口结构将继续发生改变,新西兰鲜或冷带骨绵羊肉进口的增长潜力最大;不同类别羊肉产品之间的替代性较弱,应对不同来源国具备不同特征属性的羊肉产品制定差异化的进口策略,并根据需求偏好调整及优化不同羊肉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数量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主要农产品供给相对宽松,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策调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2年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量激增,全面净进口态势得到强化;果蔬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部分产品甚至出现明显下滑;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增加。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走势、农产品供求状况等因素,预计未来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局面将持续,但进口激增态势将得到缓解,农产品出口形势将有所好转。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对农产品贸易形势的研究和判断,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努力确保中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连续多年呈现逆差并持续扩大,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出口增长是关系农业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任务。韩国是我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我国长期对韩国保持农产品贸易顺差,但近年来我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农药残留限量为典型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是阻碍和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韩国不断调整农药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进口监控检查措施,我国农产品出口韩国因农药残留问题受阻呈现增加趋势。梳理了2015年1月至2022年4月韩国通报我国出口农产品农药残留违规数据,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韩国因农药残留问题被通报的数量、涉及的农药种类和受影响的产品范围不断增加,导致受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韩国全面实施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并扩大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范围,而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取国外法规标准信息的能力不足,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管理的规范性仍有待加强。提升我国农产品应对韩国农药残留贸易壁垒的能力,需要从加强韩国法规标准信息预警、提升生产主体科学用药和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探索推动韩方建立重点贸易产品进口限量以及完善国内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和限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产品贸易平衡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瑜 《农业展望》2013,9(5):60-64
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2012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77.8亿美元增长到1740.5亿美元,年均增速18.2%。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产品贸易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自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且呈扩大之势,2012年逆差额达到489.2亿美元,是2004年的10倍。其中,既有国内供需矛盾、结构性调剂、主动开放市场和利用国外市场资源的原因,也有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因素。展望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逆差将成为常态但增速有望放缓,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控也将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速较前几年有所回落,但是农产品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农产品贸易总额近1 90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进、出口额分别约为1 20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就具体产品来看,谷物净进口量在2012年大幅增加的水平上继续增长,大豆、植物油进口高位稳中有涨,棉花、食糖在库存积压的同时继续大量进口,牛羊肉及奶粉等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预计201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将继续增长,农业产业发展将面临较大进口压力。  相似文献   

19.
王原雪  张晓磊  杨继军 《世界农业》2021,(1):57-66,76,130
本文使用GTAP模型全面评估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并从进口品跨国价格传导、国内需求变动引致的价格冲击、国内中间投入品成本的价格传导以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价格传导4个角度,系统剖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若中美两国严格执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口品的跨国价格传导机制会导致中国进口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但国内中间投入品成本的价格传导机制会导致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2%~4%。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策时,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谷贱伤农”问题,而非进口品涨价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