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链霉菌BM10菌株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海南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菌,其代谢产生的抗菌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以此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UV)、微波(MW)、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和氯化锂(LiCl)诱变处理,采用平板对峙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均能筛选到拮抗活性明显提高的突变菌株,尤以亚硝基胍诱变效果最好,其次是紫外线诱变、硫酸二乙酯诱变、氯化锂诱变和微波诱变。经传代实验,高效突变株N1-45-9对香蕉枯萎镰刀菌的拮抗效果比原始菌株提高69.4%,且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育B1a组分较高的阿维菌素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线-氯化锂(LiCl)和紫外线-亚硝基胍(NTG)对阿维链霉菌N-5-6进行了复合诱变处理。[结果]以1.00 mol/L的LiCl和60s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以及以45 s的UV照射时间和0.8 mg/ml的NTG浓度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处理,通过筛选得到13株总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以上的突变株,经HPLC检测,其中7株B1a组分含量较高,均在45%以上。菌株H02180的B1a含量达到了51.35%,比出发菌株N-5-6的B1a含量提高了65.1%;菌株H02108的B1a含量达到了51.26%,比出发菌株N-5-6的含量提高了64.8%。[结论]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这2种复合诱变方法对于阿维链霉菌的高产菌株的选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辅酶Q10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1.141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紫外线(UV)、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NTG)和硫酸二乙脂(DES)对该菌株产生辅酶Q10能力的诱变效应,并结合辅酶Q10合成途径设计了快速筛选辅酶Q10高产菌株的模型。结果表明:NTG和DES交替诱变处理根癌土壤杆菌1.1416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筛选到的突变株AGR0619和AGR0610的辅酶Q10总产量分别提高了137.49%和156.07%。  相似文献   

4.
阿维菌素Bla组分高产菌株的高通量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阿维菌素高产菌株,建立了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高通量初筛及复合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菌株的方法.初筛首先采用24孔板培养突变株,发酵培养5 d,甲醇直接浸提固体培养物,最后利用96孔板-酶标仪检测浸提液在紫外波段245 nm吸收.以阿维链霉菌(Streptromyces avermitilis)编号为AV-X-95的阿维菌素产生菌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UV)照射45 s和亚硝基胍(NTG)处理60min的组合诱变方法对出发菌株的孢子悬液进行了连续的诱变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 728株突变子的经高通量初筛后得到8株高产菌株,经摇瓶复筛和稳定性考察得到高产菌株AW4-329,其Bla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5.1%.  相似文献   

5.
利用紫外诱变和富集培养相结合,筛选出那西肽高产菌株。采用常规的物理诱变剂-紫外线(UV),对那西肽生产菌进行诱变处理,然后进行多种氨基酸富集培养,筛选出发酵单位较高的菌株。结果:那西肽生产菌经过不同剂量UV照射,诱变处理后,菌株的致死率、菌株的突变率均随着UV照射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其中90s为最适的诱变处理时间;菌株经过UV诱变处理后,用富集培养法处理可以提高筛选目标突变体效率。结论:两种方法的结合有效提高了那西肽生产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YA4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进行诱变处理.在最佳紫外线照射剂量120 s的处理条件下,筛选获得了一株亚麻脱胶酶高产突变株黑曲霉A15.经过连续传接5代,该菌株产酶稳定性良好.固体发酵后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达到2 854.27 U/g,木聚糖酶活力可达97.01 U/g,分别比出发菌株黑曲霉HYA4提高了59%和26%.  相似文献   

7.
富铬酿酒酵母的单倍体原生质体复合诱变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单倍体菌株SY8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UV)和微波(MW)复合诱变,获得1株高抗性突变菌株SY8-4-29,其Cr3+抗性水平为20 mmol/L,是出发菌株(5 mmol/L)的4倍,其铬含量为6.211 mg/kg,约是出发菌株(1.265 mg/kg)的5倍,拮抗紫外线6、0Co辐射和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显著增强。50世代培养结果表明,其遗传稳定性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阿维菌素高产菌株,建立了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高通量初筛及复合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菌株的方法。初筛首先采用24孔板培养突变株,发酵培养5 d,甲醇直接浸提固体培养物,最后利用96孔板-酶标仪检测浸提液在紫外波段245 nm吸收。以阿维链霉菌(Streptromyces avermitilis)编号为AV-X-95的阿维菌素产生菌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UV)照射45 s和亚硝基胍(NTG)处理60 min的组合诱变方法对出发菌株的孢子悬液进行了连续的诱变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 728株突变子的经高通量初筛后得到8株高产菌株,经摇瓶复筛和稳定性考察得到高产菌株AW4-329,其B1a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5.1%。  相似文献   

9.
法夫酵母诱变选育高产虾青素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为试验材料,对其先进行紫外线和氯化锂(UV-LiCl)复合诱变处理,获得了一株产虾青素为635.82μg·g~(-1)的菌株UL-40,其中紫外线适宜诱变条件为30 W、20 cm处照射菌株3 min,LiCl筛选剂量为3 g·L~(-1)。对UL-40菌株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和2-脱氧-D-葡萄糖再进行复合诱变处理,获得了1株遗传性状稳定、25℃条件下的产虾青素为894.54μg·g~(-1)菌株ND-25,其中NTG在25℃条件下最适诱变剂量为150μg·mL~(-1),2-脱氧-D-葡萄糖最适筛选剂量为1 g·L~(-1)。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菌株发酵液中多杀霉素产量,本试验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紫外(UV)诱变和抗性突变技术处理刺糖多孢菌株DS0322-3,结合高通量筛选和摇瓶发酵选育多杀霉素高产菌株。结果显示,通过ARTP诱变和UV诱变育种,筛选获得384株突变菌株,其中有9株突变菌株的效价较原始菌株增加10%以上,且1株效价较原始菌株增加20%以上,经过ARTP诱变30 s,得到的突变菌株AR1019-4效价为547.78 mg/L,较原始菌株增加了21.88%。以ARTP诱变得到的高产突变菌株AR1019-4为出发菌株,通过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筛选获得1 152株突变株,其中13株突变菌株的效价较出发菌株增加10%以上,且2株效价较出发菌株增加15%以上,在0.5 mg/L的氯霉素平板上得到的突变菌株Chl 1215-5效价为637.12 mg/L,较出发菌株增加了16.31%;12 mg/L的庆大霉素抗性突变筛选到了突变菌株Gen 1207-8,效价为597.59 mg/L,该菌株的Spinosyn D组分由10%~15%增加至30%~35%左右,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突变菌株Chl1215-5和Gen1207-8可稳定遗传。试验结果表明ARTP诱变、紫外诱变和抗生素突变技术对选育多杀霉素高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健  童应凯  王俊斌  黄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39-1940,2066
[目的]对卑霉素产生菌Tü-57进行诱变的育种。[方法]先对4种诱变方式的致死剂量进行筛选,再采用复合诱变的方法,用紫外线和微波2种诱变剂与链霉素和氯化锂2个底物标记物,两两结合作用于原始菌,得到诱变株,并测定其卑霉素产量。[结果]获得了一株卑霉素高产菌株ul36,其作用条件为紫外350 s,链霉素0.8μg/ml,与原始菌相比,ul36卑霉素产量提高2.58倍。诱变株经多次发酵测效价结果稳定。[结论]为将卑霉素应用于实际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诱变育种提高假丝酵母油脂的含量。[方法]以假丝酵母为出发菌种,利用紫外诱变、微波诱变及紫外和微波复合诱变分别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出生物量和吸光度均较大的菌株。[结果]酵母菌经紫外和微波诱变其生物量均比对照提高。在酵母产脂高产菌株的筛选中,微波与紫外线复合诱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获得一高产酵母菌株Candida Yeast-1,其生物量比出发菌株提高率为43.3%,菌体油脂的吸光度比出发菌株提高率为32.1%。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其脂肪含量,脂肪含量提高了17.2%。[结论]对假丝酵母进行紫外、微波及复合诱变均能有效地提高其产脂率。  相似文献   

13.
菌株耐受丁醇能力不高是制约提高传统丁醇发酵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并构建新的丁醇生产异源重组菌株并提高其耐受高浓度丁醇的能力是提高丁醇能力的有效途径。试验以丁醇耐受性为2.5%的发酵乳杆菌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微波-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然后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丁醇耐受性提高的菌株。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800W,频率为2450MHz,微波处理时间为55s,氯化锂浓度为1.2%时,致死率达85.96%,突变菌株丁醇耐受性提高到3%,并且遗传稳定性实验证明其丁醇耐受性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全蚀病生防微生物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峙培养,从160株土壤微生物分离物中筛选出8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其中,真菌T4菌株抑菌活性最强,为63.41%;其次为S37、B22和YB024,抑菌率分别为60.37%,59.15%,53.17%。对8个生防菌株进一步进行了盆栽和田间小区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放线菌菌株YB024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最高,盆栽和小区试验防效分别达到56.90%和53.31%,优于对照杀菌剂立克秀拌种处理;其次为放线菌菌株S89,盆栽和小区试验防效分别为53.77%和36.88%;细菌菌株B22居第3位,盆栽和小区试验防效分别为52.73%和34.69%。  相似文献   

15.
参考GenBank中PEDV经典CV777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对临床采集的疑似PEDV样品进行S基因扩增、克隆和测序,拼接获得30条完整S基因序列,并进行遗传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30条PEDV S基因与25个参考株S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介于93.6%~99.8%;且各流行毒株与经典毒株比较,具有多处的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与其他参考株相比,S1区存在157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占总数的65.7%(157/239),暗示PEDV的 S1区域比S2区域易发生变异;表明目前中国PEDV流行株已经发生了变异,在一定程度揭示了免疫猪群仍然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理化诱变提高鼠李糖乳杆菌产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再用溴甲酚紫平板及摇瓶复筛得到一株高产L-乳酸的正向突变株L3,平均发酵产量为58.65 g/L,比原菌株产量提高60.77%。  相似文献   

17.
金顶侧耳的营养缺陷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JND-020菌株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孢子进行紫外诱变,使其发生12种单重营养缺陷突变,获得不同基因型的营养缺陷突变菌株33株,发生1种双重营养缺陷突变,取得双重营养缺陷突变菌株1株,总计34株。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选择有效的方法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种。[方法]利用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出酶活力高的突变株进行培养并测定其酶活。[结果]在单因子诱变中,紫外线效果明显优于亚硝酸,致死率70%~80%的诱变剂量比较理想。复合诱变比单因子诱变效果好,产酶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菌落生长速度也加快,在多次传代试验中,菌株的性状也比较稳定。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15 W,照射距离30 cm左右,照射时间8 min)和亚硝酸(0.1 mol/L的NaNO3处理5 min)的复合诱变,复筛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了61.10%,滤纸酶活力提高了64.01%。[结论]通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能选育出有较高纤维素酶活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诱变效应及有效性,以期获得高产突变菌株。[方法]应用ARTP在电源功率100 W、等离子体温度25℃、气流量10 SLM、照射距离2 mm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照射时间的诱变处理,统计致死率、正变率、变异幅度等。[结果]在100 s的处理剂量下,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正变率在20%以上,诱变幅度在-30.53%~22.06%,高产突变株6-2的S-ABA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2.06%,且经连续5次传代试验,产量无明显变化。[结论]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正变率高、诱变幅度大,所获高产突变株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