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3个红叶山茶品种‘红叶黑魔法’、‘黑魔法’和‘黑蛋石’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叶片不同发育阶段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花青苷含量及叶色参数L~*、a~*、b~*值,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叶色参数与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3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同一发育阶段的色素含量相近。‘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叶片总花青苷含量在新叶展开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极显著下降,而‘黑魔法’叶片的花青苷含量则变化不大。其次,从色素比值来看,在新叶展开10 d时,花青苷的所占比值最大,‘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的花青苷比值分别达到87.88%和79.08%,极显著地高于叶绿素所占比值。到50 d时,花青苷比值下降至31.74%和23.68%,且3个品种花青苷含量相近,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比例则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这3个品种叶片的呈色变化,说明花青苷含量及其各种色素含量的比例变化是导致红叶山茶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3个品种的a*值均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呈负相关,a~*值可作为描述红叶山茶品种叶色变化的代表性参数。  相似文献   

2.
栎属4个树种秋冬叶色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栎类树种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机制,以栎属4个树种——鲜红栎(Quercus coccinea)、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沈氏栎(Quercus shumardi)、针栎(Quercus palustris)为试材,测定其秋冬转色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3种色素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鲜红栎和沈氏栎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他2个树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变化趋势前中期较为平缓,后期迅速下降;鲜红栎的可溶性糖含量为单峰曲线,其他3个树种呈双峰曲线,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富士’苹果着色的生理指标,以‘富士’苹果为试材,对进入着色期的‘富士’苹果果皮花青苷及果实糖份、相关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对其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士’苹果从盛花后110d到120d(辽宁熊岳9月1~10日)淀粉含量从3.12%增至最高值3.51%,之后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并转化为糖,直至盛花后160d果实采收时(辽宁熊岳10月20日,)淀粉含量降至0.15%;淀粉酶活性从盛花后120d(辽宁熊岳9月10日)的10.67μmol/〈g.h〉逐渐升高至采收时为24.13μmol/〈g.h〉。从盛花后130d(辽宁熊岳9月20日)果实开始着色至果实采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从12.1%、9.223%、7.09%增至16.9%、13.76%、10.57%,花青苷从28.652U/100cm2增至55.468U/100cm2;果实PAL酶活性从0.82U/〈g.h〉逐渐增至0.99U/〈g.h〉。且果皮花青苷含量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1**和r=0.9240**),与果实PAL酶,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2**和r=0.9364**),与果实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8731*)。说明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酶活性的变化促进了糖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PAL酶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花青素的积累,进而促进了花青苷的合成。由此可见,富士苹果着色起止日期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份含量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直接参考生理指标,此期的果实PAL酶、淀粉酶、蔗糖酸性转化酶活性变化可以作为‘富士’苹果着色的间接参考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秋季不同色泽五叶地锦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秋季不同叶色五叶地锦叶片的生理差异,以秋季同一植株上红色、中间色、绿色三种颜色的五叶地锦叶片为试材,测定了叶片中色素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叶片可溶性内含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红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低,PAL、POD酶活性较高,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大,从而使R/G的值增大,叶色显现红色;而在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PAL、POD酶活性较小,花青紊苷/叶绿素的比值较低,R/G的值降低,叶片显现绿色.通过可溶性内含物测定可知,在红色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与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表明这些内含物的积累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元宝枫无性系秋季叶片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表现型无性系叶片呈色机理,以3个不同叶变色类型的(绿、红、黄)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的无性系(G-绿、R-红、Y-黄)植株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10月19日—11月11日叶片转色期间分别测定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叶片在转色前存在较低含量花色素苷,叶片转红是大量合成花色素苷的结果,元宝枫无性系叶片颜色与花色素苷和各色素比例有关,叶片呈色不同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不同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R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花色素苷的合成可能受高可溶性糖含量的诱导。  相似文献   

6.
糯玉米颖果的发育及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糯玉米颖果的发育规律,采用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糯玉米颖果的鲜重、干重变化及其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的积累动态,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淀粉粒的发育。鲜食糯玉米最适宜的采收期为授粉后25~30 d;颖果中的淀粉含量前期增加较快,授粉20 d后增加缓慢;蛋白质含量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脂肪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籽粒鲜重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5**)和负相关(r=-0.961**),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85**)。角质胚乳淀粉粒排列紧密,积压呈“足球状”;粉质胚乳淀粉粒排列疏松,呈多面体状。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羽衣甘蓝生长期色素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彩叶植物羽衣甘蓝彩色形成机理的探索,以12个羽衣甘蓝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内叶(变色叶)、外叶(非变色叶)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苷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外叶的叶绿素a、b及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观赏期外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至抽薹期‘名古屋红’叶绿素总量仅占幼苗期的65.7%。内叶叶绿素总量下降幅度大于外叶,降幅最大的是‘名古屋白’,观赏期含量比幼苗期降低了96.1%。内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内叶的叶绿素a/b比值和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均高于外叶。品种间色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幼苗期和观赏期,‘名古屋红’的外叶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粉鹤’最低。幼苗期品种间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大,而其他时期则存在显著差异。所有羽衣甘蓝品种在幼苗期均未检测到花青苷,观赏期和抽薹期只有紫色品种的内叶检测到花青苷。花青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红鹤’、‘大阪红’、‘桃鹤’、‘名古屋红’、‘红寿’、‘红鸥’、‘粉鹤’。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选用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吉单209,设计了6.0、7.5、9.0和10.5万株 hm-2 4个种植密度。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吐丝期为重点)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与碳氮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吐丝期最高,碳氮比在吐丝期与成熟期出现2个高峰;叶绿素含量、灌浆期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全氮、碳氮比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吐丝后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吐丝后生育天数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C/N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高种植密度主要影响叶片碳代谢;叶绿素含量不是影响吐丝后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基因型耐密性不同,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最差。  相似文献   

9.
光对红肉桃果肉红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光照是否影响红肉桃果实果肉着色,以青岛市地方红肉桃品种“大把撸”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套袋处理对着色后红肉桃果肉糖酸及色素尤其是花青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明显抑制了果肉红色的形成;果实摘袋见光后花青苷合成能力得到恢复;套袋也降低了红肉桃果肉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由此证明红肉桃果实果肉红色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65份心里美萝卜的维生素C与花青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里美萝卜维生素C含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r=0.3654,P<0.01);回归处理后,得线性方程式:Y=17.06+7.31X,回归关系达极显著水平(F=9.6460,P<0.01).此结果说明由花青苷含量(X)估计维生素C含量(Y)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码相机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叶片的颜色与其氮素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用叶片的绿色程度来反映其氮素水平。为了量化水稻叶片颜色特征并建立其与氮素营养状况间的关系,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不同品种、氮肥用量的水稻叶片图像,并比较了3个图像特征参数色相(H, Hue)、明度(V, Value)、深绿色指数(DGCI)与SPAD值及水稻叶片含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H、V、DGCI与SPAD值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拔节期、孕穗期DGCI和SPAD值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2**、0.60**。同时,3个特征参数和叶片含氮量间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孕穗期H、V、DGCI与叶片含氮量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53**、0.63**、0.59**。利用图像特征参数对水稻进行氮素营养诊断时选择孕穗期较好,3个特征参数中V较稳定,与水稻氮素营养间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新优树种纳塔栎在城市绿地中的秋季表现,选择城区内的纳塔栎植株为研究对象,记录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过程,同时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含量进行测定,从叶片色素、气候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塔栎在城区绿地中的秋季变色期约为30天;叶绿素a和花青素含量的高低决定着叶色;平均温度对叶色变化影响最大,并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青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X1)和花青素(X2)含量之间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为X2=39.184077/[1+EXP(-7.317131+0.734963X1)],相关系数为0.9523(P<0.001),通过平均温度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纳塔栎秋色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评价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其合理配置和科学栽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进和选育的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特征测定,比较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地径、叶长、叶宽、枝长、枝基径、叶绿素a、叶绿素b等最小值分别为2.41 cm、6.13 cm、3.75 cm、0.72 m、0.95 cm、0.95 mg/g和0.24 mg/g,其中‘速生紫薇’地径(4.86 cm)、叶长(9.99 cm)、叶宽(6.13 cm)、枝长(1.77 m)、枝基径(1.80 cm)、叶绿素a(1.68 mg/g)、叶绿素b(0.49 mg/g)等均较突出;5个无性系光饱和点(LSP)在1672.05μmol/(m2·s)以上,较喜光,光补偿点(LCP)在20~31μmol/(m2·s)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大小排序为‘鄂薇2号’[25.43μmol/(m2·s)]>‘速生紫薇’[19.67μmol/(m2·s)]>‘鄂薇4号’[18.38μmol/(m2·s)]>‘鄂薇1号’[16.64μmol/(m2·s)]>‘鄂薇5号’[11.17μmol/(m2·s)];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大、叶绿素含量高则耐荫性稍强,叶片暗呼吸速率对地径影响明显。在实际栽培中,可根据生长和光合特性,同时结合培育目标合理配置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以‘翠冠’梨为试材,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CK),研究普通双层袋(处理Ⅰ)、小林双层袋(处理Ⅱ)和小林单层袋(处理Ⅲ)3种不同果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果核)中K、Ca、M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显著提高果面亮度(L*),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促进了‘翠冠’梨果实锈斑的形成,锈斑指数分别比CK提高15.2和3.6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处理Ⅲ的锈斑指数、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套袋降低了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果实单果重分别比CK减少8.3%和7.9%,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CK降低0.54和0.74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而对果形指数、总糖、总酸、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套袋降低了果皮和果肉中Ca的含量。因此,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梨应采用无袋栽培,或选用高透光性的小林单层袋(NK-1)进行套袋栽培。  相似文献   

15.
粤糖系列甘蔗品种产量因子间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粤糖系列10个甘蔗品种的历年选育试验数据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等方法,分析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密切程度,以及各因子对产量的相对贡献大小。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643**和0.650**),与茎径相关不显著(0.025),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234**),茎径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负相关(-0.416**和-0.257**);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都呈极显著正相关(0.854**、0.836**和0.741**);多元回归方程为y=0.235x1+0.370x2+48.795x3-202.674 (ry.123=0.924**),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效应和直接决定系数都最大(0.696和0.485)。以上分析都表明,相对于茎长和茎径,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关系最密切,对蔗茎产量的贡献最大,增加有效茎数可显著提高蔗茎产量。有效茎数是影响蔗茎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品种高产选育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甘蔗高产育种中,应首先考虑对有效茎数的选择,其次考虑对茎径和茎长等影响蔗茎产量重要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丹参酮ⅡA不同生育时期动态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丹参酮ⅡA的积累规律,初步探索其合成机理。本研究选用7份丹参材料,测定了其不同生育时期丹参酮ⅡA含量及相对应的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按照丹参酮ⅡA含量0.2%为标准,不同材料丹参酮ⅡA的积累规律略有不同;根中丹参酮ⅡA含量与相对应的叶片中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rca=0.458),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相关(rxc=0.623),而与叶绿素b含量不相关(rcb=0.069);根中丹参酮ⅡA含量与相对应的叶片中POD酶活性的相关系数为0.577,呈现极显著相关性。花期丹参酮ⅡA含量有无下降现象与丹参酮ⅡA的合成效率有关;推测丹参酮ⅡA的合成途径的起始步骤可能与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更为类似,部分基因也与叶绿素a的合成相关基因相类似,与叶绿素b的起始步骤相差较远;丹参酮ⅡA可能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氧化有关,而POD可能也间接或直接参与了丹参酮ⅡA的合成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