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作为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满足建设用地指标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居民点潜力分析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依据。从整理潜力的可实现角度,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归为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介绍了不同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原理,总结了不同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提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发展的建议,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更系统更合理,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琴  邹自力  张小平  侯长莉  胡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77-2379,2412
结合3S技术对江西省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从宜丰县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入手,通过多种方法测算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确定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合理有效布局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日益凸显。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尽合理,还有很大的开发整理空间,本文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法,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测算、探讨和研究。根据计算结果归纳各地(市、州)的整理潜力,进行比较,划分为4个潜力区,以便于从宏观和空间上对其分析,为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省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用地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计算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并对其整理增加耕地进行了潜力分级。建议应合理配置土地、节约用地等,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深入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序研究对于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河南省固始县为研究区,以乡镇为评价单元,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再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资源集约性、经济可行性和农户接受性等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实际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修正取得各乡镇实际潜力;根据实际潜力计算各乡镇的节约用地系数,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农村居民点整理在时间上分为四期,分别为近期整理区,中期整理区,远期整理区和暂不整理区。研究结果为固始县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合理安排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层次分析法(AHP)测算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运用层次聚类法与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将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分为三级,并针对各潜力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贫困山区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累加法和ArcGIS叠加功能,分析了重庆市酉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其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因素中,居民点利用因素、社会因素大于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且整理潜力呈现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总体分异特征;结合空间连续性,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分值为主要依据,将全县划分为4个潜力类型区,并提出了各区适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桥林新城为研究区,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得到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 923.77 hm~2;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 315.70 hm~2。建议高度重视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考虑整理的资金约束、自然约束和社会可接受等因素,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志刚  卜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08-22009,22047
以济宁市农村居民点为例,首先分析居民点用地现状,指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且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大等问题;然后,采用灰色预测法和人均用地指标法测算各县市区居民点整理潜力并进行分区分级;最后根据潜力大小和区域自然地理概况提出4种分区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层次分析法(AHP)测算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运用层次聚类法与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将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分为三级,并针对各潜力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镇建设造成的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闲置现象并存,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出了现实要求.相关研究对"挂钩"的由来、概念,挂钩的各种阻力、挂钩的落实方法及挂钩中的权属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挂钩的潜力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预测数据,很少考虑到乡镇内部条件及居民点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此,本文以北碚区为例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测算丘陵地区的"挂钩"潜力.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上海农村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村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和不协调现象比较突出。近30年上海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变迁分为迁村并点、镇区集中、多元化3个阶段,对各整治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而农村却存在大量低效建设用地的背景下,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概念及对象入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归纳法、统计分析法从4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提供多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詹莉  周慧  李保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12-2413
针对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的特点,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总体形势,介绍了陕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指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范乔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07-13708
以"保红线,保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为最终目标,选取区位优势、耕地和居民点地块分布、地形地貌、交通水文、主导产业等因素作为新村选址的关键因子,构建3种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具体思路。同时,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和自愿选择的安置偏好,具体规划时都要设置一定的可调整空间或机动性,以提高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可执行性,也有利于搬迁和安置后各种矛盾的解决和隐患的排除。新村居民点安置点的选址类型较好地考虑了上述因素,符合西南丘陵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17.
谢晓欣  吴宇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58-22660
以浙江省缙云县为研究案例,以农居点整理为切入点,从潜力、经济、生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实行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缙云县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不足、整理资金约束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生态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较大等问题,增加了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目标实现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政策建议,即应从转变政府规划理念、合理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合理选择整理模式、保障农民切身权益等5个方面配合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于缓解用地矛盾,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国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等方面,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益分配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效益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应重视对这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