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1.
(目的)本研究以行政村为评估单元,分析新郑市村域土地生态状况及其变化情况,为合理科学的利用土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GIS和RS平台,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统计报表与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两期新郑市村域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结果表明: 2011年、2014年新郑市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分别以二等级、一等级为主,该部分村庄占评价区域面积的58.29%、43.45%。位置分布上,南部山区的农村土地生态状况最好,中部平原其次,北部与郑州市接壤的地区最差,整体呈现三级阶梯型分布。动态分析表明,2011—2014年四年内,农村土地生态状况发展呈现变好趋势的村庄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的32.61%,这部分村庄主要分布在新郑市的南部、东部地区,呈现变差趋势的村庄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1.14%,这部分村庄主要分布在新郑市的中北部地区。(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新郑市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优劣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保护土地生态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可以更好的为土地整理工作服务,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具体项目为例,根据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因素以及权重,确定整理前后耕地的自然等和利用等的变化,从而充实了土地整理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在成果的应用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詹莉  周慧  李保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12-2413
针对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的特点,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总体形势,介绍了陕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指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土地利用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指出只有可持续利用农村土地,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并结合陕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出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源远  李保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34-15436,15439
采用2009年10月5日的QuickBird卫星影像,分辨率为0.61 m,在MapGIS中分别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3所大学校区进行影像解译判读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对图形进行校正,得出3个校区的3所学校景观层面的景观指数,景观类型层面的斑块分维数及斑块形状指数,用于比较3所大学的校园景观环境,分析各校区景观格局的差别,最后提出合理布局,保持原有地貌、地形,合理设计校内景观,增加校园景观的人文建设的建议,旨在为大学校园建设的景观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耕地资源分析与供需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南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20年耕地保有量;并通过对2020年耕地需求量的分析,阐明在将来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耕地供需矛盾,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措施以缓解矛盾,保证耕地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对焦作市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河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较轻,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多宜性土地优先复耕为原则,宜农地(评价分值在80分以上)面积为814.64 hm2,土地质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程度高;宜园地(评价分值在60~80分)面积为42.25 hm2,土地质量适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地下水源较充足,但缺乏灌溉设施,农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中部粮食主产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选取河南省新郑市耕地(T1)、葡萄园地(T2)、枣树园地(T3)、蔬菜地(T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10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总有机碳(TOC)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TOC质量分数差异较大,T4、T3、T2较T1分别高60.0%、53.3%和13.3%;LOC和CMI较未利用土地(T0)均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与速效氮、碳库活度(L)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LOC和CMI无显著相关关系,可能是作物产量的统计口径不同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TOC、LOC和CMI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LOC和CMI可以作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碳库质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