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小麦田自生麦苗上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新疆不同麦区的越夏区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常发区的不同海拔高度,调查小麦自生苗上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伊犁河谷地区在海拔669~1 875 m处自生麦苗上均可以越夏;喀什地区小麦白粉病在海拔1 308~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昌吉州小麦白粉病在海拔770~1 145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海拔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结论】小麦白粉病在各调查区不同海拔麦区均可越夏;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不同海拔区均有越夏孢子分布,在昌吉麦区及喀什麦区调查中未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株。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大区流行特点的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小麦条锈病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进行了气候区划。明确了我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越冬的范围,可为制定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条锈病菌越夏、越冬情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是宁夏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宁夏南部山区是小麦条锈病西北越夏区之一,流行频繁,见病时间长。笔者通过对多年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多年的调查研究得出:小麦条锈病在宁夏冬季可小面积越冬、春季大面积流行、夏季长时间越夏、秋苗大面积发病的结论。同时,提出引进筛选抗病品种,提高品种整体抗锈水平;压缩晚熟冬、春小麦面积,播种前深翻埋压自生麦苗,降低菌源基数;实施适期晚播和药剂拌种,推迟秋苗发病;加强监测,及时用药剂防治秋苗及春季发病等措施,有效防治宁夏条锈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2002年小麦条锈病在四川大流行,发生面积、病情指数、实际损失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四川省既是条锈病的越夏区,又是重要的越冬区,也是春季流行区,大区流行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越夏区菌源充足,越冬区扩展迅速;二是病菌沿4大河流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扩展;三是越冬区和非越冬区损失并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呈现以下5个特点:一是秋苗发病早,病菌侵染时间长;二是来势猛,波及面宽;三是非常发区为害加重;四是病情严重,危害损失大;五是所有推广品种均发病.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上述特点,究其原因有:一是菌源充足;二是品种抗性严重丧失;三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四是一些地方防治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5.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小麦条锈病在四川大流行,发生面积,病情指数,实际损失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四川省既是条锈病的越夏区,又是重要的越冬区,也是春季流行区,大区流行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越夏区菌源充足,越冬区扩展迅速;二是病菌沿4大河流流域(涪江流域,沱江流域,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扩展;三是越冬区和非越冬区损失并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呈现以下5个特点;一是秋苗发病早,病菌侵染时间长:二是来势猛,波及面宽;三是非常发区为害加重;四是病情严重,危害损失大;五是所有推广品种均发病。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上述特点,究其原因有:一是菌源充足;二是品种抗性严重丧失,三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四是一些地方防治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麦区的主要流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使得小麦严重减产。河南地区是农业大省,其粮食主要以小麦为主,小麦条锈病在河南每年都会发生,这对河南的小麦产量有严重的影响。所以做好小麦条锈病发病流行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条锈病是由于条锈菌引起的气传性病害,流行程度与小麦的品种的抗病性、菌源、菌量和环境条件有关系,而其中的气象因素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小麦一旦遇到灾变气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初侵梁源为当地越夏的子衰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小麦白粉病初侵梁源,主要来自800m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源染安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四川白  相似文献   

10.
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域,2004年9月在赫章县古基乡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能够越夏后,于2005-2008年对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安全越夏区域为海拔1 700 m,面积约0.5万hm2;不同年份间越夏海拔下限存在差异,在夏季最热时段气温偏低年度,越夏海拔高度可下降至1 600 m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及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2大菌源基地。提出了“综合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源头治理策略,研发出小麦条锈病分子诊断、异地测报以及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期晚种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等一系列病害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治技术,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防病保产效果极其显著。文中并对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早期预警和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北京农业》2007,(1):48-49
为科学界定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越冬区,加强分区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根据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农业部制定下发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方案》,决定于2006-2010年,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甘谷县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发区,小麦条锈病菌既能越冬也能越夏。为了解影响小麦条锈病越夏的原因,2005—2009年我们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勘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广元既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冬繁区也是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能够减轻小麦条锈病在陕南、甘南、川西北和川中片区的流行危害和防治压力。研究通过建立小麦条锈病生态控制示范区和观测圃试验站,开展了小麦-胡豆套作、小麦-油菜间作、不同小麦品种混播、药剂拌种以及药剂防治示范,同时进行四川省主播小麦品种抗锈性筛选。2008至2014年间,在广元市小春粮食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品种布局、强化病情监测与预报、推广药剂拌种、适时药剂防治以及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技术3.85×106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都在10%-30%。2005年9月,省植保植俭站对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开展普查,发现卢氏县自生麦苗上存在大量的锈病孢子,鉴定为条锈和叶锈混生。小麦条绣病在河南不能越夏,怎么调查中出现了条锈孢子。为彻底搞清楚条锈病能否在户氏县高寒山区越夏,我们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在户氏县越夏规律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截至5月初,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西南、西北、江淮和黄淮海麦区14省(自治区、直辖市)577个县累计发生面积5 667万亩,发生县数和发生面积同比分别增加260个县和3.7倍,比偏重发生的2009年同期增加93个县和61.3%。受近期有利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黄淮海麦区发生范围广、流行扩散快,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山西、河北  相似文献   

17.
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桥梁地带。小麦条锈病是庆阳市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1985年、1990年、1991年、2002年四次大流行,特别是1985年的特大流行造成全市小麦减产19万t,部分地方造成颗粒无收,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认真搞好这一地区的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是全省乃至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也是庆阳市植保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4月13日,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Robert McIntosh,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在全国农技中心赵中华研究员的陪同下参加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举办的培训班,对来自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冬繁区的广元、南充等12个市(州)、48个县(市、区)的植保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Robert McIntosh院士介绍了全球小麦条锈病的分布情况及病害循环规律、条锈病在澳大利亚的发生特点、危害情况以及条锈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9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  相似文献   

20.
陇南洛夫林系统品种抗条锈性变异问题联合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西北、华北大部分小麦主栽品种均已先后丧失了抗条锈性,新育成或选育中的有希望的接班品种多以洛夫林系统品种作抗源,但该系统品种在陇南不仅用作抗源亲本,而且已推广种植。陇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地区之一,条锈病菌可以在当地越夏和越冬,有利于新小种的产生、保存和菌量积累。近三十年来。我国多数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丧失”现象,都是从这里开始,进而发展到黄、淮、海流域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