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超级小麦及其育种方法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本文提出了超级小麦的概念和指标 ;从小麦的超高产潜力、高产典型、特异育种资源及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等方面 ,论证了超级小麦育种的可行性 ;并提出了常规超亲育种、基因转化育种、一系法利用杂种优势、操纵物候期育种和生理特性改良育种等 5种超级小麦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小麦品质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小麦品质的含义及其测定指标和方法,提出了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的遗传育种、生态适宜区域化种植和栽培施肥途径,对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级小麦育种,是21世纪的主攻目标,选育9 750~11 250kg/hm2超级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者共同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笔者常思久盼的育种目标的幻想。为加快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尽早达到育种目标,针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产量潜力、目标及主攻难点、选育途径进行了探讨,并为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而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与实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当前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面临的新问题,即超级稻品种资源匮乏、部分超级杂交稻组合适应性较差、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过于模式化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即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并详细阐述了各步骤的标准和实现其目标的技术路线。超级亲本要求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或库容量达到或基本达到各级区试对照杂交稻组合的水平。超级杂交稻组合的标准是品质优、适应性广、耐肥抗倒、对主要病虫害达中抗以上水平,产量水平较国家或省区试中对照增产8%左右。其选育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双亲最佳组配方式,增加选择压力,注重理想株型和优良生理机能及其各性状间的高度协调。超级杂交制种产量水平根据不育系的类型来确定,其中早稻类型不育系杂交制种产量要求大面积达到3.75 t/hm2以上,中稻类型的不育系要求达到5.25 t/hm2以上。其技术路线是通过选择最佳的制种基地,选用库容量大和异交结实特性好的不育系,通过超大行比与超常规培育父本措施提高父本的花粉量,从而提高制种产量。按照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的技术路线,成功选育了父本996和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两个超级杂交稻亲本,利用前者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用后者选配出几个增产幅度大、极有应用前景的超级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5.
在育种实践中设计出的“改良系谱法”以选穗、穴区以及穗行为主要特点,即改选株为选穗,改双行点播为穴区种植,改株行为德行,较大幅度地增大了杂种各世代的群体,扩大了鉴定圃的规模,提高了育种效率。通过对8个主要性状在穴区种植与行区种植之间的相关性、遗传力、遗传进度等分析,论述了 各项改革措施的理论依据。通过此法已选育出适应不同水肥和生态条件的小麦新品系,有3个品系通过了 省级区试,正参加省级生产示范、表明“改良系谱法”在小麦育种早代选择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兼顾的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培育了一系列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在当前小麦较高产量水平下,如何培育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强筋小麦新品种,是育种者面临的新挑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目标明确、背景清晰、优优组合”的亲本选配原则、“抓住抗冻抗倒主要矛盾、平衡其他次要矛盾、汰劣选优”的选择方法,成功育成了济麦44等一批高产优质兼顾的强筋小麦新品种(系)。本文详细论述了这些选育方法,以期为全国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育种和杂交稻之后,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回交或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进而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常规超级梗稻育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常规超级稻育种相比,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育种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解决优势与生育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等问题,仍然是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讨论了与超级粳稻育种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论超级麦育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优质、高产、多抗是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为了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应从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入手 ,培育超级麦品种 ,来实现少种多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超级麦是肥水利用效率高、品质好、高产、抗逆性好的新一类生产品种的总称。培育超级麦品种需要革新现有育种技术 ,改良品种的代谢特性 ,提高对土壤、氮、磷、水分等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匈牙利的小麦生产及育种情况,重点介绍了匈牙利农业研究所的小麦育种体制、小麦育种方法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我国的小麦育种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选育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川气候特点与生态条件,回顾了小麦品种选育应用情况,并对现有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开发利用进展提出了初步看法。作者结合育种实践,针对“两高一优”农业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小麦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麦梭条花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WSSM)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streak mosaic virus,WSSMV)引起的土传病害,自20世纪末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毒病之一。本文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的鉴定、病害的流行、危害及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抗病鉴定技术和分级标准、小麦抗梭条花叶病遗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抗病遗传机制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近年来小麦梭条花叶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突破小麦产量潜力屏障、应对气候和非生物逆境胁迫是确保当前和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光周期敏感性与小麦适应性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发育进程与环境条件的协调互作是小麦适应性的生理基础,提出在黄淮麦区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研究一些重要发育节点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来改良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Glu-D1d与Wx-B1b基因遗传效应是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的主要遗传基础,二者聚合可实现蛋白质(面筋)质量和淀粉特性的同步改良,并拓宽和提升强筋小麦的加工用途和商品价值。本文总结了Glu-D1d与Wx-B1b基因及其聚合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并对两个基因聚合育种策略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质小麦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小麦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的小麦生产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且局部地区丰年有余,出现库存积压,但中国小麦生产的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专用小麦品种和优质专用商品小麦缺乏,粮食贮运成本较高。目前,中国小麦生产在稳定总产的前提下,应以品种结构调整、优质生产区划、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小麦分收分贮、品质快速检测、优质优价和专用品种的食品加工技术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为给小麦品种贵州98-18在抗条锈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分子标记对贵州98-18的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3DS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抗条锈基因,暂命名为YrG98。该基因与SSR位点Xgwm161和Xcfd79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9和4.2cM,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基因。  相似文献   

17.
将多个不同的抗病亲本及优良农艺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出抗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新品系观4.为了明确观4的抗病性及品质状况,对该品系的抗病基因及品质性状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观4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其白粉病抗性主要来自亲本92R179中的Pm21基因,而条锈病抗性则主要源于YW243中的抗条锈病基因YrX;辽春10号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7+8也遗传到新品系观4中.因此,观4可作为优良小麦亲本应用于小麦品质和白粉病、条锈病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8.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化和抗锈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小麦的新抗病基因,进而培育抗病种质材料,以小麦品种小偃22、小偃6和西农1376为受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防御素基因alfAFP、脂质转运蛋白基因LTP和抗菌肽基因spCEMA转入栽培品种中,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目的基因和bar基因的PCR鉴定,获得了转化alfAFP基因和LTP基因的转基因后代,总体转化率为0.135%.对转基因后代进行的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alfAFP基因对小麦抗病性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