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卡特拉鱼含肉率和肌肉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刚 《水产学报》1997,21(1):63-68
测定1 ̄2龄卡特拉鱼含肉率,分析同季节不同年龄卡特拉鱼肌肉生化成分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鱼体肌肉水分含量逐渐减少,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加,灰分及无氮浸出物含量变幅很小;氨基酸总含量有一定幅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越冬和产卵洄游期黄海鳀鱼对能量的利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品,分析越冬和产卵期间鳀鱼能量利用差异。结果显示,各个月份鳀鱼性腺指数(GSI)和腹腔含脂量等级呈负相关。越冬和产卵期间鱼体脂肪消耗速率有显著差异,纯鱼体脂肪消耗速率也有相似变化。摄食期间(3~5月)黄海鳀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产卵前期(5月)个别鳀鱼全鱼体脂肪含量超过40%,平均脂肪含量达15%,产卵过后平均脂肪含量水平下降了10%~11%。然而,越冬期间(11~1月)脂肪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产卵期间(5~7月)全鱼体脂肪含最与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呈显著正相关。叉长和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也呈显著正相关。越冬期间全鱼体和纯龟体的同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产卵期间低1%-2%。各个月份全鱼体固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纯鱼体低1%左右。越冬期间各叉长组能量变化很小,而产卵期间月能量消耗则随叉长呈指数增长。能量损失主要是脂肪新陈代谢造成,而存储蛋白质主要用于性腺发育,并且在越冬和产卵期间全鱼体的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常量。  相似文献   

3.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生化组成和比能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在不同温度和摄食水平条件下饲养的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uts)幼鱼的鱼体生化组成和比能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实验温度为28℃时,同一体重组鱼的含水量随摄食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干物质、脂肪含量和比能值则随摄食量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饱食鱼的生化组分的影响不明显也不呈一定的规律性。鱼体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及比能值与含水量间都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鱼体内汞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91年,对松花江鱼体内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鱼类肌肉中汞含量的顺序为:底层鱼>上层鱼;肉食性鱼>杂食性鱼>草食性鱼。此外,分析比较了东北地区不同水体鱼体汞含量情况;显示松花江鱼体内汞的含量比其它水体鱼体含汞量高。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变化,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量日趋减少,而鲐鲹鱼等中上层鱼类产量不断增加。中上层鱼类因水份含量高,自溶酶活性强,鱼体鲜度下降快,易产生组胺;而且鱼体脂肪含量高,脂肪的不饱和程度大,易氧化变质,给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在鲐鲹鱼罐藏加工研究中,成功地研制出以低温干燥脱水代替传统的油炸脱水工艺技术,被生产企业采用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现将该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污水养鱼池塘中酚类对鱼类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明  高长云 《淡水渔业》1987,(6):30-32,29
对受酚类污染鱼体酚含量、鱼体与水质酚含量关系、鱼体酚含量与鱼异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及研究,提出区域鱼体酚含量的污染起始值和异味阈浓度为0.1ppm,并求得鱼体中酚为0.1ppm时的养殖水中酚浓度为0.016ppm。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油/豆油(1∶1,W/W)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5.21%、7.23%、9.27%、11.31%、13.33%、15.37%的半纯化饲料,投喂体重约8g的黄颡鱼40d,用于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肝体比和肌肉渗出损失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脂肪水平对以上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确定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为11.31%。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海区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实验对象,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分别于秋季(9月)、春季(5月)、夏季(7月)3个季节和繁殖期(10月下旬)、繁殖后(12月上旬)、越冬后(3月)3个时期采集标本.分别采集各期雌、雄成体样本各30尾,体长约20 cm.同时,于9月和lO月采集幼鱼60尾.对各期样本进行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值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对雌性成鱼,春季和越冬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P<0.05)、夏季鱼体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夏季鱼体蛋白质含量和越冬后鱼体脂肪含量最低.各期鱼体能量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群体中,夏季鱼体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值最高;春季鱼体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能量密度值最低.同一季节中雌、雄样本间的比较表明,春季雌性鱼体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雄性,其余各相同指标间的差异不显著.②幼鱼和成鱼生化组成进行比较,成鱼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幼鱼,而成鱼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幼鱼,但是成鱼和幼鱼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密度间的差异不显著.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干物质含量、灰分含量与干物质含量间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27-132]  相似文献   

10.
鲐鱼又名鲭鱼,因其脂肪蛋白含量较高,故鱼体极易腐败变质。这对鲐鱼的保鲜和加工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提高鲐鱼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对利用鲐鱼生产烤鱼片的工艺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本文就生产烤鱼片试制过程做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沙特阿拉伯科技大学动物系的科研人员对尼罗罗非鱼投喂麸皮发现,麸皮含量为6%和12%的饲料提高了鱼体增重、鱼体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饲料转换率、蛋白质效率比值和蛋白质净滞留率。麸皮含量为18%饲料喂养的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能量含量以及上述参数最低,而水分含量高。投喂麸皮含量为12%饲料的鱼,蛋白质含量和生长数值最高。表明尼罗罗非鱼实用配合饲料中,麸皮适宜用量为12%。尼罗罗非鱼饲料中麸皮的适宜用量@任维美  相似文献   

12.
吴志强 《水产学报》2000,24(5):428-431
检测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蓝圆鱼参、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鱼参、竹Jia鱼、羽鳃鲐)鱼肌的生化组成,蛋白质含量为16.94%~18.77%,脂肪含量为20.12%~25.15%。随鱼体体长的增加,脂肪含量增长。鱼肌脂肪含量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相关的季节变动。鱼肌中均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45%~49.39%,极性氨基酸占42.82%~45.16%,非极性氨基酸占39.24%~41.59%,鲜味氨基酸占42.56%~46.02%。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 (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鱼、羽鳃鲐 )鱼肌的生化组成 ,蛋白质含量为 16 .94%~ 18.77% ,脂肪含量为 2 0 .12 %~ 2 5 .15 %。随鱼体体长的增加 ,脂肪含量增长。鱼肌脂肪含量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相关的季节变动。鱼肌中均含 17种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5 .2 5 %~ 49.39% ,极性氨基酸占 42 .82 %~ 45 .16 % ,非极性氨基酸占 39.2 4%~ 41.5 9% ,鲜味氨基酸占 42 .5 6 %~ 46 .0 2 %。  相似文献   

14.
(四)饲料 80:20池塘养鱼技术中,80%的鱼产量是来源于摄食人工颗粒饲料的主养鱼。因此,合理使用颗粒饲料是达到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指标的关键。 1、饲料的营养成份 饲料的主要营养成份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①蛋白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鱼体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占其有机物质干重70%左右,蛋白质不但是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相似文献   

15.
鲐鱼(pneumatophorusJapanieus)俗称鲐巴鱼、青花鱼,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组织松软,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消化率达97%左右。而且鲐鱼富含的甘碳五烯酸(EPA)等,对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症的治疗有特效;始鱼富含的核酸,有青春常驻、益寿延年的抗老化之功。但是,始鱼鱼体肌肉中结缔组织含量低,组织脆硬,体内酶系发达,易腐败,鲜度下降很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腐败,产生挥发性碳基化合物以及醛类和含硫化合物。而且鱼体肌肉中组氨酸含量高,在脱核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组胺,易造成过敏性中毒。因此,结鱼的加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6.
黄海鳀鱼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2002年6月~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鳀鱼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产卵、索饵和越冬期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以及精巢和卵巢能值的变化情况。产卵期(5~7月)、索饵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鳀鱼能值的变动情况反应了性腺发育状况。卵巢能值和精巢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幼鱼和成年鳀鱼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但各个月份幼鱼能值均比成鱼低。鱼体能值从越冬期到产卵前期变化很大,达40%~50%,这主要由脂肪含量变化引起。湿重丰满度系数比干重丰满度系数估算鱼体能值准确度差。  相似文献   

17.
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鱼油配制5种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以测定脂肪水平对长吻鱼危鱼种(平均体重10g)生长的影响。鱼油添加量按3%递增,范围为0~12%,饲料脂肪含量为5%~18%,蛋白质含量450%。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吻鱼危鱼种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有显著的影响,饲料脂肪水平在15%~18%时长吻鱼危生长率高,饵料系数低。说明了适当高的脂肪含量能够促进长吻鱼危鱼种的生长,并提高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18.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田丽霞 《水产学报》2002,26(3):247-251
将试验草鱼随机分配在 12个水族箱中 ,每箱放鱼 30尾 ,分别以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水稻淀粉为糖源配制 3种试验饲料 ,饲养初始体重为 (8.49± 0 .0 4)g的草鱼 80d ,观察不同种类淀粉饲料对草鱼生长、肠系膜脂肪沉积和鱼体组成的影响。每种饲料设 3个平行组 ,日投喂率按鱼体重的 3%计算。试验结果显示 :尽管草鱼对糖的表观消化率以小麦淀粉组最高 ,但摄食小麦淀粉饲料的草鱼与摄食玉米淀粉和水稻淀粉饲料的草鱼在生长上并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小麦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的内脏比、肝胰脏脂肪含量、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肠系膜脂肪占鱼体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水稻淀粉组 (P <0 .0 5 )。鱼体营养成份组成除了水稻淀粉组全鱼脂肪含量相对低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之外 ,其它成份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鱼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季节变化是鱼类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洄游、性腺发育、繁殖力、体长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变化过程.本文根据国内外对鱼类脂肪、蛋白质含量的研究资料,初步阐述了脂肪、蛋白质含量在鱼类洄游、性腺发育、繁殖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及机理,指出了研究鱼类能量学对于更好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鱼产品加工业以及制订渔业管理措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