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海藻多聚糖硫酸酯(丰添)组、米诺地尔组及对照组,局部脱毛后给药,通过毛囊形态学观察、RT-PCR法探讨丰添对小鼠毛囊生长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毛后第5天丰添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皮肤毛囊呈生长期Ⅳ亚期,而对照组毛囊呈生长期Ⅲ亚期;拔毛后第18天时,对照组处于退行期,而丰添组、米诺地尔组毛囊多数仍为生长期Ⅵ亚期;在脱毛后第5天丰添组及米诺地尔组小鼠背部皮肤检测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而对照组未能检测到VEGF、HGF表达;脱毛后第18天丰添组、米诺地尔组及对照组VEGF和HGF均无表达。证明丰添可通过促进毛囊提前进入生长期Ⅳ亚期,推迟毛囊进入退行期而达到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表明,用5%涕灭威颗粒剂土壤施药防治苹果红蜘蛛(Tetranychus Vienensis Zacher),在每株用药量为30、60、90、120和150g,施药后持续干旱条件下,经过46d后若遇充足的降雨或灌溉,第63天调查环沟施药法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52%、71.75%、84.02%、93.67%和96.87%;表面环带施药法防效分别 41.58%、66.62%、74.50%和77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猕猴桃溃疡病(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采用枝杆涂药的方法防治,保护作用明显,无治疗作用。刮病斑后涂药,再用棉球蘸药敷于患处包扎处理,9种处理药剂对病斑治愈率在90.5%~100%;防治溃疡病最有效方法是栽培金魁(免疫品种)、FT79-5(高抗品种)等优良免疫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4.
家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兔超排后收集卵母细胞和16细胞胚,以Mc-Grath-Solter和Willadsen两种去(注)核方法,将16细胞胚细胞核经电融合植入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经体外培养或中间受体培养,使移核胚发育.结果表明:(1)兔胚核移植中上述两种去(注)法的成功率无差异;(2)hcG注射后13~15h,67.8%的卵母细胞保留有第一极体;(3)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μs的一次电脉冲可使70.8%的注核胚融合,同样的电脉冲刺激卵母细胞的活化率为61.1%;(4)兔移核胚在中间受体内或体外均可发育,在中间受体内有23.0%可以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  相似文献   

5.
3种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和胚胎传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比较了从四川种茧育家蚕分离的大型微孢子虫SCM6(Nosemasp.)和小型微孢子虫SCM7(Endoreticulatusbombycisnov)与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对蚕的致病力和胚胎传染性。结果表明,2龄起蚕经口添食梯度浓度的微粒子和微孢子虫后,两种微孢子虫对蚕的致病力弱于家蚕微粒子。母峨感染后的卵中,SCM7无胚胎传染,SCM6具有弱度胚胎传染,其胚传率为(1.44±0.75)%;家蚕微粒子胚传率达(19.65±8.25)%,对子代也具有较强的胚传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紫茎泽兰 (Eupatoriumadenophroum)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在入侵地可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前人研究发现紫茎泽兰根际分泌物对周围植物生长存在化感作用,并认为化感作用是其入侵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确认化感作用在紫茎泽兰入侵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首次将紫茎泽兰和本地杂草黄蒿 (Artemisia scoparia)的根际土壤对油菜 (Brassicanapus)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根际土壤对油菜种子萌发均有较强抑制作用,黄蒿根际土壤发芽抑制率 (46.7%)极显著高于紫茎泽兰土壤 (20.0%)(P<0.01);试验第 4天测定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和黄蒿对油菜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极显著 (P<0.01),而紫茎泽兰和黄蒿的根长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 (P>0.05)。以上结果说明紫茎泽兰和黄蒿均存在化感作用,仅用化感作用不足以解释紫茎泽兰入侵扩张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安中改良一、二代初生母羔羊皮肤毛囊群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哥拉山羊与中卫山羊杂交改良一代和二代(后简称F1、F2)初生母羊皮肤毛囊群分布和结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F1、F2初生母羊毛囊群结构均以三毛群为主,其三毛群分别占毛囊总群总数的819%和8073%,与中卫山羊初生母羔相近(797%),毛囊密度比中卫山羊分别提高1574和1773个/mm2,S/P值比中卫山羊分别提高280和051。同时,通过观察和测定也表明:中卫山羊、F1、F2初生母羔皮肤毛囊均由直径和壁厚明显不同的中心部初级毛囊,外围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3种毛囊组成,并且这3种毛囊的直径大小随着改良进程的增加一致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肉仔鸡嗉囊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42d龄肉仔鸡的嗉囊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后,确认为2株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erum)、1株粪链球菌(Strptococcus faecium);作为复合菌发酵剂的种菌。  相似文献   

9.
猪疥螨病是普遍发生的体外寄生虫病。其病原体为猪疥螨[Sarcoptesscabieivar.suis(Degeer)]。用25%哒螨酮乳油对猪疥螨病进行了防治试验。1施药浓度对猪疥螨病的防效用1500,1000和500倍哒螨酮稀释液施药1次,1月后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室内饲养300头5龄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tarmis)取食带药针叶后排粪量的变化,来说明其受药后取食量的增减。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第4天排粪量已开始减少,至第6天排粪量与对照相比平均每头少22mg,至第9天幼虫死亡率已达56.7%,未死亡的幼虫排粪量平均每头比对照少85mg。至14~15d对照幼虫排粪量急剧增加,受药幼虫除个别外几乎不取食,由此说明这种缓效型药剂虽不能使害虫立即死亡,但取食量已明显下降,对寄主已不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 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 ,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 ,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结构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胎儿皮肤毛囊发育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究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的组织结构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为超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技术制作横切、纵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照相。【结果】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结构包括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87 d时初级毛囊发生形成毛芽,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的囊泡结构。胎龄102 d时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到胎龄138 d时,初级毛囊基本发育成熟。胎龄87—147 d,初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降低,次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升高,在胎龄102—117 d时次级毛囊增长迅速,在胎龄117 d时达到最大值(232.8±12.44)个/mm2,胎龄126 d时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比值达到最大值9.96。【结论】在胎龄84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87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102 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08 d时原始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胎龄 138 d时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次级毛囊再分化是影响毛囊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它能有效地增加毛囊密度,提高羊毛细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冰冻切片及H.E染色法制作合作猪皮肤毛囊切片研究合作猪皮肤毛囊特性。结果表明:合作猪皮肤毛囊清晰观察到毛根、毛尖、外鞘、内鞘、毛囊群、纤维鞘、外表皮、内表皮、皮脂腺等组织结构。不同部位间毛囊孔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毛囊孔径大小依次为:肩部<体测<臀部。毛囊密度为5.59-7.26个/mm2。该研究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了有腹毛高弯的和无高弯的东北细毛羊71只,其中有9—12月龄的小母羊和二年以上的成年母羊。样本取自肩后部和脐部。研究自1981年10月末至1982年2月末进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皮肤各层、毛囊、毛根和汗腺进行了观察。1.测量了表皮、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厚度;毛、毛囊群、皮脂腺及汗腺的直径;皮脂腺及汗腺在每一平方毫米内的数量。2.成年母羊脐部皮肤的乳头层及网状层比肩部为厚,皮脂腺发达,毛裳数较少。3.小母羊与成年母羊相比,肩后部的乳头层较薄;脐部毛深较短;肩后部每一平方毫米皮脂腺数和毛数较多;出现残留髓质粗毛的个体数较多。4.皮肤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5.明确了羊真皮分为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根据。6.明确了羊毛囊及毛根各段特点。7.有高弯腹毛和无高弯腹毛羊的毛囊弯曲情况及皮肤其它各结构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绒山羊毛囊的组织结构及毛囊形态发生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绒山羊的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在胎龄55~65 d毛囊开始发生形成毛芽;胎龄135 d,大多数初级毛囊和一部分次级毛囊发育基本成熟;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结论】了解了绒山羊毛囊的结构组成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山羊蠕形螨病是贵州山羊常见的外寄生虫病,因山羊蠕形螨虫寄生于皮下的毛囊和皮脂腺内,造成山羊生长缓慢、皮张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山羊蠕形螨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432只山羊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早期免疫学诊断,对诊断阳性病例(53只)使用皮复康缓释注射剂+伊维菌素擦剂联合用药治疗,用药结束后150 d进行免疫学检查,全部表现为阴性.  相似文献   

18.
荆璞  张伟  华彦  刘微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6):5126-5131
为了解松鼠东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manchuricus)秋季换毛期的被毛性状与保温性能变化的关系,选取2011年9月25日至12月15日期间采集的在哈尔滨室内人工养殖的27张雌性松鼠东北亚种生皮为材料,对背臀部毛皮样本进行传热性能测试,同时对该部位的披针毛、绒毛的长度和毛根出现无髓样本比例进行测量计算。结果表明:1)随着秋季换毛期的时间后移,新生冬毛长度不断增加,毛皮传热系数不断减小。当被毛生长结束时,保温性能达到恒定。2)披针毛长度、绒毛长度、披针毛毛根无髓段比例、绒毛毛根无髓段比例这4个被毛性状因子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此4个性状因子皆与毛皮传热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上反映了在气温渐冷的秋季换毛期每时间阶段被毛的长度、生长程度、保温性能的具体变化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羊驼绒毛生长发育提供组织学基础,同时也为毛用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制作霍奎耶羊驼皮肤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毛囊兴盛期结构,结果表明霍奎耶羊驼的毛囊结构同其他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兴盛期毛囊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末端膨大为毛球,呈一漏斗状,毛球内陷深入形成毛乳头.毛囊群中毛囊的数量较多,且由少量的结缔组织分为两小群.  相似文献   

20.
采用饥饿法对艾维茵父母代肉种鸡进行强制换羽观察,试验鸡群6 369只,为62周龄母鸡.换羽前平均体重4 230 g,产蛋率35%.对换羽期死淘情况、体重变化、产蛋率变化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强制换羽后42天见蛋,见蛋后6周产蛋率上升到66%,种蛋平均合格率95%以上;恢复产蛋前死亡155只,占全群2.43%,第2周死亡最多,达38只;换羽第4周累计失重920 g,失重率21.7%.该次换羽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