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低蛋白(28%)水平下饵料中不同脂肪含量(4.63%、8.46%、11.34%、14.79%、17.38%)对史氏鲟摄食生长的影响。实验40d后,各组史氏鲟的日均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差异显著。其中脂肪含量为4.63%时史氏鲟日均摄食率最低、SGR较高。因此,在低蛋白水平下,脂肪含量为5%~8%的饵料对史氏鲟生长最适宜。这可能在低蛋白、低脂肪条件下,鲟鱼能利用一定量的淀粉而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盐度分别为0%,5‰,10‰和15%的水中,七种蛋白质含量为10-48%的人工饵料对平均体重为24m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和饵料转换的影响。在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28~30%时,尼罗罗非鱼幼鱼始终生长较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在10‰盐度中的幼鱼生长最好,蛋白质含量更高时,幼鱼在淡水中生长最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时,饵料转换率增加,超过30%则减少。饵料转换率在10‰盐度中比其他盐度的水高得多。  相似文献   

3.
饵料蛋白能量比对黑鲷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幼鱼960尾,体重(3.39±0.18)g,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作为脂肪源,共配制4个蛋白水平(34%、38%、42%、4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3%、16%),共12种饵料,糖水平保持在16%左右,饵料的蛋白能量比(P/E)在96.76~136.21mg/kcal。黑鲷幼鱼随机分成12组,每组设2重复,实验为期42d。结果表明,对特定生长率(SGR)与饵料系数(FCR)的影响,以较高蛋白组(38%、42%、46%)显著优于低蛋白组(34%)(P<0.05),中、高脂肪组(13%、16%)显著优于低脂肪组(10%)(P<0.05);各组饵料对成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当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6%时,黑鲷幼鱼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3.20)、最高蛋白质效率(2.10)和最小饵料系数(1.14)。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饵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在同一饵料蛋白水平内,全鱼蛋白与灰分含量随着饵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逐渐升高趋势。经统计分析,饵料中不同蛋白能量比显著影响黑鲷幼鱼生长(P<0.05),饵料中脂肪有明显节约蛋白质的作用(P<0.05)。由生长及体成分的实验结果得出,黑鲷幼鱼的最适饵料蛋白水平为42%,最适蛋白能量比(P/E)为110.37mg/kcal。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与饱食度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进行5×3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即5种饲料蛋白质水平(43%、46%、49%、52%和56%;以A—E组表示)和3种饲喂饱食度水平(100%、90%和80%;以I、Ⅱ和Ⅲ水平表示),共15个处理,每处理3重复,试验期108d。探寻蛋白质营养与饱食度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110±25g)生长与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蛋白水平与高饱食度投喂的增重效果最佳,E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13.75%~50.16%,工水平比Ⅱ和Ⅲ水平分别极显著提高7.57%和14.08%;中蛋白水平蛋白效率较高而死亡率最低,C组死亡率比其他组降低50%~759/6;低饱食度的饲料利用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Ⅲ水平比I、Ⅱ水平分别显著高4.78%和5.32%。(2)中蛋白水平和高饱食度有利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组比其他组显著提高4.2%~34.79%,I水平分别比Ⅱ和Ⅲ水平极显著高15.27%和25.70%;中蛋白水平和90%饱食度有利于提高溶茵酶(LZM)活力,C组比其他组极显著提高4.61%~18.07%,Ⅱ水平比工和Ⅲ水平分别极显著高12.03%和4.58%;中高蛋白水平和高饱食度有利于提高补体C3和C4活力。(3)获得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最大生长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56%;最佳免疫力和蛋白效率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99/5~52%。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B6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幼鱼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在温度为(20±0.5)℃、pH值为6.8~7.5的条件下,研究了低蛋白含量(28%)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B6(0、15、30、45、60、75mg/kg)对史氏鲟幼鱼[(34.07±3.44)g]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的维生素B6添加量为45~60mg/kg时,对幼鲟胰蛋白酶的激活作用最大,并可相应提高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6.
饲料蛋白水平对史氏鲟幼体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史氏鲟 (Acipenserschrenki)幼体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四个饲料蛋白水平 ,分别为 :2 8%、 32 %、 36 %、 41 %。结果表明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对史氏鲟幼体总消化率 (干物质消化率 )影响不显著 ,但对饲料中各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率有明显作用。饲料蛋白质含量对鲟鱼幼体的蛋白消化率影响极显著 ,二者呈三次曲线关系 :y=0 92 +0 0 0 0 5 (x - 36) 2 +4 44(x - 36) 3,饲料蛋白含量 36 %的试验组幼鲟对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 ,达到 93 % ;鲟鱼对饲料粗脂肪的消化率也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著影响 ,蛋白含量为 32 %和 36 %的两个试验组对脂肪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幼鲟对糖类的消化率同饲料蛋白水平间呈显著的对数曲线关系 :y=1 90 3 - 84 2lgx。综合分析认为 ,当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在 36 %时 ,幼鲟对饲料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最高 ,所以幼鲟饲料的蛋白含量控制在 36 %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添加肉毒碱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1个蛋白质水平(35%)X5个脂肪水平(4%,10%,16%,22%,26%)X2个肉毒碱水平(0mg/Kg,150mg/Kg)的10种配方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10.0±0.6)g的黄颡鱼,进行肉毒碱对黄颡鱼生长影响的研究。经100d饲养表明:饲养中添加150mg/Kg肉毒碱对黄颡鱼生长没有影响。在黄颡鱼低蛋白配合饲料中,体重增长率最大,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较好的是最低的脂肪含量组(4%)。高脂肪含量对黄颡鱼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8.
摄食水平对几种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摄食水平(从饥饿至饱食)军曹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10.0g)、青石斑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5.5g)和卵形鲳鲹幼鱼(平均初始体重7.7g)的生长和氮收支,建立了生长和氮排泄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军曹鱼幼鱼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在9%和饱食两个摄食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饱食时,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速率接近而明显低于军曹鱼幼鱼的。军曹鱼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9%/d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饱食摄食水平时有最大值;饱食时,军曹鱼和青石斑鱼幼鱼的食物转化效率接近而明显高于卵形鲳鲹幼鱼的。3种海水鱼摄食氮、排粪氮、生长氮和氮排泄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比较可知,军曹鱼幼鱼的摄食氮和氮排泄均最大,而青石斑鱼幼鱼的最小。军曹鱼、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饱食和次饱食摄食水平时的氮收支方程分别为100CN = 7.7(6.0)FN + 22.6(31.31)GN + 69.7(62.68)UN、100CN = 2.7(2.8)FN + 20.9(8.4)GN + 76.4(88.8)UN和100CN = 1.8(1.4)FN + 12.8(9.3)GN + 85.4(89.3)UN(氮收支方程括号中的为次饱食数据);3种海水鱼饱时和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排粪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大,军曹鱼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生长的比例较饱食时的大而用于排泄的比例较饱食时的小,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则相反。因此,鱼类的氮排泄率和氮收支方程存在种间差异,而当食物中氮含量较为接近时,摄食量增大是导致鱼类氮排泄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考虑生长、食物转化效率、氮排泄和氮收支方程各因素,可得出在实验的生长阶段,3种海水养殖鱼中,军曹鱼幼鱼的最佳摄食水平为次饱食摄食水平(9%/d或约为饱食摄食水平的70%),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最佳摄食水平为饱食摄食水平。  相似文献   

9.
鲟鱼的营养需求与仔鱼投饵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工养殖的鲟鱼主要是原产于黑龙江的史氏鲟、杂交鲟及引自俄罗斯的优良品种———俄罗斯鲟、闪光鲟和小体鲟。一、鲟鱼的营养要求1.蛋白质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示,不同种类的鲟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比较接近。高首鲟(体重145~300克)的饲料蛋白含量的适宜范围为36.5%~40.5%,最高增重率需求为49.6%,用Bro-kenlinemodel确定,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0.5%±1.6%。西伯利亚鲟(体重22~47克)饲料蛋白质的最适含量为40%±2%,最高增重率需求为49%。史氏鲟仔鲟的饵料中粗蛋白含量以…  相似文献   

10.
在兢鱼的早繁育苗过程中(6~7月份),用商品微囊饵料和自制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活饵料,观察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摄食率。结果表明,1、仔鱼阶段全部生物饵料组的兢鱼仔鱼成活率最高(40.0%),50%配合饵料组次之(31.0%),100%配合饵料组最低(12.5%),生长速度和摄食率没明显差异;2、稚幼鱼阶段的三组饱食率和摄食率没差异,生长速度以50%配合饵料组略快于全部生物饵料组和100%配合饵料组,存活率也以50%配合饵料组最高,生物饵料组其次,100%配合饵料组最低。研究认为,商品配合饵料可作为兢鱼在春夏季育苗中因生物饵料缺乏时良好的替代品,并对兢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6%、42%和48%,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12%和16%,蛋能比为17.06~24.20 mg/k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 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且饲料蛋白为36%时,显著低于42%和48%组,但与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饲料脂肪为8%时,显著低于12%组,与饲料脂肪为12%与16%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FE、SGR均是Diet8(48/12)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Diet1(36/8)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2(36/12)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3(36/16)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P<0.05)与Diet4(42/8)蛋白水平为48%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5(42/12)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6(42/16)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Diet7(48/8)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2%,蛋能比为20.75 mg/kJ。  相似文献   

12.
采用营养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全淡水条件下,设定了25%、30%、35%、40%、45%、50%六个蛋白水平,研究了不同蛋白水平饵料对青海湖裸鲤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水平对裸鲤蛋白生物价(BV)及蛋白效率(PER)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的氮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饵料中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及二者的组合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饵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4.0~18.5℃将144尾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0.53±0.10)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饵料(对照组)和在每千克基础饵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的组合酶(试验组)。计42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 P<0.05),且添加组合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16.30%;但摄食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的鱼体水分、粗脂肪、灰分和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鱼体粗蛋白含量均有增加(P>0.05),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组合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干物质、粗蛋白、磷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干物质、磷和能量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氮、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添加组合酶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饵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未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但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饲料,饲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8周,分析斑石鲷最适蛋白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斑石鲷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36.85%时,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除蛋白效率在蛋白水平升高至50.38%时,降低至与蛋白水平36.85%组相当,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指标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但仍显著高于30.83%蛋白水平组(P0.05)。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通过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抛物线和直线回归分析,满足斑石鲷最大特定生长率所需蛋白水平为37.77%~40.07%。  相似文献   

15.
摘要: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E)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5.43%、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I分别为0.922、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33、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但从A/E值来看,4种饵料中均有个别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亮氨酸)不能完全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营养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均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人工饲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的添加Lys、Leu和n3PUFA来满足中华鲟幼鱼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6.
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眼斑双锯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中合适蛋白水平,试验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养殖试验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初始体质量为(0.085±0.002)g的幼鱼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分别投喂蛋白水平38.11%、40.91%、44.16%、47.21%、50.02%和53.16%的人工饲料,试验持续56d。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眼斑双锯鱼幼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全鱼的体成分等均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为38.11%~50.02%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眼斑双锯鱼幼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增加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为53.16%时略有下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51.8%时,质量增加率最大;蛋白水平为51.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饲料系数谷值出现在蛋白水平为47.21%试验组,而蛋白质效率则相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7.5%时,饲料系数最小;饲料蛋白水平为47.8%时,蛋白质效率最大。全鱼粗蛋白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但到一定水平后维持该水平不再增加,而粗脂肪则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等指标,本试验条件下眼斑双锯鱼幼鱼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7.5%~51.8%。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卯形鲳鳆(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的蛋白需求量,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试验。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设计6种试验饲料,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0.32%、35.56%、41.48%、47.86%、51.70%和54.70%。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中进行,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1.5m×1.0m×2.0m),每个网箱放养初始体质量(24.39±0.23)g的卵形鲳鲣30尾。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卵形鲳够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R)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试验鱼SGR及FER均显著增加(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高于41.38%时,各组无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为47.86%组的卯形鲳够获得最好的SGR和FE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卵形鲳鳢鱼体蛋白质量分数也显著增加(P〈0.05)。根据折线模型确定卵形鲳够适宜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5.75%。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摄食水平对食蚊鱼生长、卵巢发育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27.5±0.5)℃水温下设高、中和低3个摄食水平,研究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幼鱼至初次性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和能量收支,为探讨食蚊鱼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入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初次性成熟雌性食蚊鱼的体长、体质量、丰满度、特定生长率、肝指数、性腺系数、成熟卵子数量和鱼体能量密度均随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低水平摄食组雌性食蚊鱼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最小,体长为(17.98±0.98) mm,体质量为(104.41±3.31)mg,但成熟卵子干重和卵径均不受摄食水平显著影响.实验期间,干、湿物质饵料转换效率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水平摄食组饵料转换效率著高于高水平摄食组.随摄食水平减,食蚊鱼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卵巢发育的比例显著增加,在低水平摄食组其分配比例分别达到56.22%和10.42%.以上结果表明:在食物不足的条件下,食蚊鱼初次性成熟个体呈小型化,但卵子大小稳定,饵料转换率较高,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繁殖上的比例增大,这些特点有利于其适应不同入侵生境.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鲟鱼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鲟鱼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各种规格鲟鱼养殖存塘量约在600万~700万尾(4000吨左右),其各种类所占比例(重量)大致为:史氏鲟35%,杂交鲟25%,中华鲟20%,西伯利亚鲟10%,其他种类10%。养殖的主要区域为广东、湖北、福建和江、浙、沪,其养殖量所占比例大致为:广东25%,湖北25%,福建20%,江、浙、沪15%,其他省市合计15%。鲟鱼为亚冷水性鱼类,生长适宜温度为15~26℃,广东和福建尽管冬季的水温较为适宜,但是一般地表水水温超过26℃长达3~5个月,因此该地区并非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