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小麦抗赤霉病的抗源库中,表型轮回选择选出RC0、RC1、RC2、RC3等群体,进行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抗病性因轮回选择而显著提高。发病穗数和发病率逐轮降低,发病株中发病小穗数也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20%左右。群体中抗病植株的频率有增大趋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等农艺性状也得到显著改良。千粒重有所降低。群体遗传变异得到较好保持。从基因库中选出抗性增强、农艺性状改善的优良单株机率明显增大。在进一步的轮回选择中,可对抗性改良的同时,对其他农艺性状进行选择,以期改良群体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3.
 对中综4号(ZZ4)玉米群体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交替轮回选择(简称MS1-HS交替轮回选择)。2001年在4个地点对30个NCⅡ测交组合及11个亲本(5个群体及6个测验种)进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MS1-HS交替选择对改良群体杂交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均十分有效。随着选择轮次的增加,各轮群体与6个测验种杂交组合的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7%~8.1%,差异达5%显著水平。各轮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的产量中亲杂种优势呈逐轮明显上升的趋势,平均每轮增加211~248 kg·ha-1,除Mo17外,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十分有效,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得到改良的同时,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获得同步的改良。但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的特殊配合力效果有限。通过中综4号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得出中综4号与黄早4、丹340间为强优势模式对。  相似文献   

4.
从小麦抗赤霉病的抗源库中,表型转回选择选出RC0、RC1、RC2、RC3等群体,进行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抗病性因轮回选择而显著提高。发病穗数和发病率逐轮降低,发病株中发病小穗数也显著减少,平均海轮减少20%左右。群体中抗病植株的频率有增大趋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等农艺性状也得到显著改良。千粒重有所降低。群体遗传变异得到较好保持。从基因库中选出抗性增强、农艺性状改善的优良单株机率明显增大。在进一步的轮回选择中,可对抗性改良的同时,对其他农艺性状进行选择,以期改良群体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5.
小麦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群体的创建和改良,扩大玉米种质基础,为广西玉米杂交育种提供新的优良种质.[方法]根据配合力测定和自交系的系谱分析结果和育种目标要求,分别应用37、26个优良自交系创建两个玉米基础群体GZPA和GZPB,应用经简化后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群体进行遗传改良,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和遗传增益分析.[结果]经改良后,两群体杂交组合4个试点的平均产量增益为7.70%,其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有利增益.GZPA和GZPB平均产量增益分别为5.37%和4.85%;群体GZPA的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出籽率为负增益,其他性状为正增益,且株高、穗粗、穗行数的增益达显著水平;群体GZPB的吐丝天数、开花间隙天数、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为正增益,其他性状为负增益.两个群体改良前后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较小.[结论]简化后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群体的改良效果明显,两个群体内仍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可作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ZeamaysL.)沈综基础群体和FC2 实施了轮回选择遗传改良 ,第一轮以半姊妹选择方案完成 ,获得了沈综(330)C1 群体 ,而后对它进行两轮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 ,选择性状主要以籽粒产量为主 ,兼顾抗病性和部分植株性状 ,然后将得到的FC2、FC3 群体和C0、CK置于同一环境种植 ,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群体产量获得了7.5 %的遗传增益。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得到明显的改良。群体中优良个体频率增加 ,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 ,群体产量的提高是由于农艺性状得到了改善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玉米(Zea mays L.)沈综基础群体和TC2实施了化回选择遗传改良,第一轮以半姊妹选择方案完成,获得了沈综(330)C1群体,而后对它进行两轮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选择性状主要以籽粒产量为主,兼顾抗病性和部分植株性状,然后将得到的FC2、FC3群体和C0、CK置于同一环境种植,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获得了7.5%的遗传增益。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得到明显的改良。群体中优良个体频率增加,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九体产量的提高是由于农艺性状获得到了改善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于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于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96~2008年,选用五个中国绿豆品种,五个泰国绿豆品种,构建九个轮回选择群体。2009~2010年,在中国南京,比较上述群体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轮回选择对提高绿豆籽粒产量具有显著效果,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增产9.59%。对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的轮回选择来说,只需选择两个轮次,第三轮开始遗传增益会逐步下降。穿梭育种获得的轮回选择群体(K群体)平均产量比未穿梭群体(N群体)高7.26%,说明穿梭育种对提高绿豆籽粒产量具有显著效果。将同一轮次的K群体和N群体进行比较,在轮回选择第一轮次(C1)、第二轮次(C2)、第三轮次(C3)和第四轮次(C4)四个轮次中,前者分别比后者增益4.07%、8.76%、8.53%和7.98%,说明穿梭育种产量遗传增益的稳定性。N群体内变异系数明显大于K群体,表明在N群体中继续选择,获得优良家系的几率高于K群体。  相似文献   

11.
早熟甘蓝几个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个早熟甘蓝品种(系)几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其他几个性状对叶球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叶球纵径(1.1472)>球形指数(-0.8110)>中心柱长(-0.6441)>株高(0.6250)>紧实度(0.4207),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6,-0.8033,0.5867,0.9431,-0.5242。因此,提高叶球产量应主要考虑提高株高和叶球纵径,同时兼顾球形指数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混合选择与改良S#-1家系选择对玉米群体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ZZ-3)C#-0的三轮混合选择和一轮改良S#-1选择。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这个群体均有改良效果。经过三轮混合选择,依照两种不同的选择标准而分成的群体ZZ-3(M#-1)C#-3和ZZ-3(M#-2)C#-3比原始群体分别提高产量12.7%和11.4%,达到1%显著差异水平。经过一轮改良S#-1选择,所选标准有相应区别的群体ZZ-3(S#-1-1)C#-1和ZZ-3(S#-1-2)C#-1产量分别提高了8.5%和10.3%,也达到极显著水平。改良S#-1选择法的一轮选择效果相当于混合选择法的2-3轮。 对中综3号群体所选的目标性状,粒行数以16-20行之间为宜,过分加强粒行数的选择会影响改良群体的效果。 混合选择呈现出逐代累加的选择效果,在上述两种方法中,对产量进行选择,均伴随着穗长、每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的增长。以粒行数而言,则没有多大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基础群体的平均粒行数19.15已达到相当高值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叶球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 35 2个标记位点的大白菜AFLP和RAPD图谱和一套品种间杂交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 ,对大白菜叶球相关的 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有定位及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在 14个连锁群上检测到 33个QTL ,其中控制生育期的有QTL 3个 ,控制外叶数的QTL有 3个 ,控制球高的QTL有 7个 ,控制球径的QTL有 5个 ,控制球叶数的QTL有 4个 ,控制球重的QTL有 4个 ,控制荒重的QTL有 7个。另外 ,估算了单个QTL的遗传贡献率和加性效应 ,其加性效应各不相等  相似文献   

14.
用甘兰自交系34822为共同亲本配制的五个杂交组合的F_1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进行了同亲回归(c.p.r)分析.估算了外叶数、开展度、心柱高、单球重、球形指数(球宽/球高)五项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亲子相关系数及超亲优势等遗传参数.说明了甘兰育种工作对这些数量性状的选择和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五个组合进行了评价.本文是在1980年试验的基础上,1981年重复二次试验取相同趋势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春甘蓝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可以较好地掌握春甘蓝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高效率开展重要目标性状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对10个春甘蓝育种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0个试材的变异系数在 7 %~26 %之间,其中,中心柱长、球长、株高和单球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 26 %、13 %、12 %和 12 %,球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柱长与其他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球长>外叶长>开展度>外叶宽>单球重>球宽>外叶数;主成分分析,按累积贡献率≥85 %的标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76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将10个育种材料分为3个群体,第Ⅰ群体包含S1和S10,第Ⅱ群体包含S2、S3、S4、S8和S9,第Ⅲ群体包含S5、S6和S7,各群体间产量差异比较明显,在育种中应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考虑。[结论]通过亲本选配和相关的选择,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提高选择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ZeamaysL.)基础群体C0及SC1实施轮回选择.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的产量及植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强度为30%的条件下,FC2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25.93%,FC3群体比基础群体提高了35.38%.单株粒重、穗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分别获得了12.57、13.06、1.23、6.77、1.54和2.71的遗传增益,这些性状基本上是朝着对产量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今后的选择必须注意穗长、行粒数和植株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U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kg/ha(0.85%)、645kg/ha(12.45%)和390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N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干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问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8.
影响春甘蓝单球质量的主要表型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份春甘蓝新材料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北中部九省区春甘蓝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这批新材料仍具有创新潜力。应用聚类分析把10份材料分为3类,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给出了每类的特点。运用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多种角度研究影响春甘蓝单球质量的性状因子。结果表明,促进单球质量增加的主要表型性状是球横径,其次是球高;抑制单球质量增加的表型性状是外叶数和开展度。单球质量最优回归预测方程的可靠性为79.2%,说明还有影响单球质量的重要因素未被纳入试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为给中熟菜心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0份中熟菜心品种的薹重与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熟菜心的薹重与6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薹粗>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柄长>薹高,得出薹粗、叶片数和最大叶长是影响中熟菜心薹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熟菜心高产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薹粗、叶片数、最大叶长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