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toria 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环痕式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色,表面多有小粒状突起显粗糙等特征,确认其并非桉壳针则是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f.)该病原在我国属首次报道。文中讨论了上述两个种形态特点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五针松的染色体基数X=12,除了第12对染色体最短且具亚中部着丝点以外,其余11对染色体长度相近且具中部着丝点。大别山五针松在核型上与红松、新疆五针松和华山松相似。  相似文献   

3.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龙胆草(Gentina scabra Bunge)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ume)。该病原菌是一种耐高湿、高温、喜光性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25℃,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的形成需要光照、营养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萌发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在25℃蒸馏水条件下,12h开始萌发,48h的萌发率为50%,72h的萌发率为90%左右。加入糖分和寄主汁液可加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该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发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4.
岳西大别山五针松的种群分布、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轶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93-194
介绍了大别山五针松的发现过程与形态特征,分析了其野生种群的分布与生存现状,指出了大别山五针松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5项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1989年在中蒙边境樟子松林区大面积发生樟子松针桔痛,该痛危害严重.故笔者于19q4年~1996年对该痛原进行了分离培养.经鉴定引起该病害的痛原菌为偃松壳针孢(SeptoriapinitmmilaeSawada)和松走褥盘抱(Dothistroma pini Hulbary).偃松壳针抱的分生孢干器球形,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岳西的大别山五针松为试材,通过显微观察测定株内不同高度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树脂道径向直径、树脂道弦向直径、管胞弦向直径、管胞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研究大别山五针松木材解剖特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的变异趋势自髓心向外呈现陡增和陡降之后,逐渐趋于稳定;(2)大别山五针松木材树脂道平均径向直径为98.7μm,树脂道平均弦向直径为94.7μm,树脂道在横切面上的形状大致为弦向稍凹、径向略鼓凸的椭圆;(3)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管胞平均弦向直径为26.1μm,管胞平均胞壁厚度为3.2μm,属于细中等级木材解剖分子.  相似文献   

7.
五针白皮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rata X.W.Li)种苗生物学特性,分析了五针白皮松的生长规律。该树种种子品质较差,发芽势弱,针叶出现时间晚于其它松树,4年生前生长缓慢,4年生后生长开始加速,20年生时生长速度超过了云南松(Pinus yunanensis)等树种。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五针松病害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病原鉴定,确定大别山五针松病害有11种,其中壳针孢叶枯病的一新病害,松赤枯病等9种为国内首次报道,松落针病为国内已知病害。  相似文献   

9.
中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是世界许多物种起源中心。据五针松组树脂道分析,认为华山松为五针松26个树种原始种,故五针权组起源中心。五针松组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一致性,证明泛大陆时亚洲东侧与北美侧是联成一体,并非是其东西外侧。美国西部竞有8个同一树脂道类型五针松树种,表明其西海岸外曾有岛屿,是基因隔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海南五针松的资源分布和在东风林场的引种栽培情况,在贵州省黎平县国营东风林场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优势木高、径生长量与其他几个松科树种比较均占优势。评述了海南五针松原产地和引种地的环境因子;分析评价指出,海南五针松是木材利用(极有可能是理想的纸浆材)、松脂利用和松籽利用的兼用树种、多用途树种,可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推广栽培。对海南五针松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地区规模种植的野生蔬菜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L.)Moench、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C.、香麻叶Corchorus capsularis L.、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四稜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等的病害进行调查及病原菌鉴定,明确了8种真菌病害,分别是秋葵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malvae Roum.et Letendre、秋葵壳二胞叶斑病Ascochyta abelmoschi Harter、紫背天葵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紫背天葵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Curt.、香麻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Bisby、黄花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o)Sacc.、一点红壳针孢叶斑病Septoria lactucae Passerini和四棱豆小球腔叶斑病Leptosphaeria blumeri E.Muller,并对各病原真菌的形态进行了描述。除黄花菜炭疽病外,其它7个均为国内未报道的植物真菌新病害。  相似文献   

12.
番茄斑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番茄斑枯病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番茄斑枯病的病症与识别、生物学信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番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寄主抗性遗传规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诱导抗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 mmol/L的水杨酸(SA)对附子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分别进行诱导,两天后接种乌头壳针孢,研究处理后附子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A诱导后能明显增强附子叶片内POD、PPO、PAL的活性;诱导接种处理比对照接种处理酶活性增加更为明显,同时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酶活性更强,增加幅度更大,高酶活持续时间更长。处理7 d后SA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表现出的诱抗效果分别达30.43%和21.21%。研究表明,外施水杨酸能诱导附子抗叶斑病,在抗病品种上比感病品种上表现的更好。  相似文献   

14.
红蓼褐斑病的病原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蓼上壳针孢引起的两种褐斑病症状研究,发现蓼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Desm.引起的褐色病斑较大,而待定种Septoriasp.引起的灰色病斑较小.蓼壳针孢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为5~35℃,最适25℃,室温下萌发率为25.2%;孢子萌发需有液态水存在,100%相对湿度萌发率为7.6%,低于100%则不萌发;pH值4.53~9.18均可萌发,最适pH为6.47;对光敏感,连续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牛粪浸液、土壤浸液、蔗糖浸液对孢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红蓼叶榨出液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对病害的抗性。试验表明700~1300倍液植物激活蛋白喷施白术叶面,隔30 d喷1次,对白术根腐病和斑枯病的诱抗效果分别达53.9%~81.2%和39.7%~63.3%。植物激活蛋白能显著提高白术商品性和产量,白术的单术重量增加35%以上,白术产量提高46%以上。6月初使用700倍激活蛋白,间隔30 d,整个生长期使用5次对白术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对斑枯病诱抗效果达63.3%,增产129.93%。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别山五针松叶病病原菌Septoriaso.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其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最适PH值为6.5,相对湿度≥98%;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病原菌以硝酸钠为氮原生长最好,在碳代谢试验中,以丙三醇为碳源生长最好,但二者均不及PSA。  相似文献   

17.
龙胆草栽培及斑枯病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室内控温控湿催芽法,将催完芽的龙且草种子经悬浮液悬浮后,均匀喷撒于准备好的苗床上,使种子播后不用覆土,且能保证播种均匀和种子定位。根据龙胆草幼苗期的生态特性,可采用田间套种育苗,塑料大棚育苗,小棚育苗等育苗技术。同时对斑枯病的防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 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