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盛世苜蓿自繁种与引进种的冬季越冬性生长测定,83d平均日生长量分别为0.474cm和0.40cm,自繁种高18.50%,差异显著(P〈0.05);小区产草量品种间分别为2.42kg/m^2、2.05kg/m^2,自繁种高18.05%,差异显著(P〈0.05);自繁种性状整齐度也好,表明自繁种有良好的越冬性和适应性;单株重与植株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通径系数较大的有dyx5(1.2150)、dyx1(1.1257)、dyx3(1.0101)、dyx6(0.8413)、dyx2(0.6986),多元决定系数达到0.7754,表明影响株重生物量的主要性状是分枝数、分枝节数、叶重比、茎粗;综合看出西昌南亚热带区适合种植非秋眠级苜蓿品种,并为选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盛世紫花苜蓿自繁种与引进种进行对比栽培,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海拔1 590 m的四川凉山安宁河坝区盛世紫花苜蓿春季可正常开花、结荚、产种,种子成熟期植株高度在62.0 cm以上;总分枝数、单株分枝数自繁种比引进种高;单株总花序数及结荚花序数和三、四级总花序数及结荚花序数自繁种分别为165.19、92.04、98.63、55.37个,引进种相应为64.22、31.89、35.59、17.04个,差异显著(P<0.05);每个花序结荚数、每个荚结子粒数及饱满子粒数自繁种分别为12.39个、5.40粒、2.33粒,引进种13.22个、5.41粒、2.48粒,差异不显著(P>0.05);单株产种量自繁种1.35 g,小区产种量11.35 g/m2,折合每公顷产种量113.55 kg,引进种相应为1.35 g,10.45 g/m2,折合每公顷104.55 kg,差异不显著(P>0.05);千粒重自繁种2.58 g,引进种2.54 g。  相似文献   

3.
筛选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究苜蓿越冬率与根系性状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建立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以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苜蓿产量、越冬率和根系性状(根颈直径、体积、入土深度、根长、主根直径、根尖数量、侧根直径、侧根位置、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佳品种。公农2号、草原3号和肇东苜蓿的越冬率均大于95%,越冬率与根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62;越冬率与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和0.756,与侧根位置呈显著负相关(0.712;P<0.05)。越冬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56;P<0.01),其中肇东苜蓿、草原3号和公农2号产量较高,分别为12746.73、11921.24、11416.7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经主成分分析选出根颈直径、体积、入土深度、根长、主根直径、侧根直径、侧根数量和越冬率作为鉴定苜蓿耐寒性的重要指标,应用隶属函...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5.
筛选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探讨苜蓿秋眠等级与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提供优良品种。收集国内外8个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7年每年初花期进行刈割,调查越冬率,测定株高、再生性、茎叶比、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中苜2号、草原3号和驯鹿苜蓿越冬率(>95%)与金皇后苜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与其他苜蓿品种(P<0.05)。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984,而秋眠等级与苜蓿干草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2015年,秋眠型苜蓿中苜2号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P<0.05);2016年,中苜2号和金皇后苜蓿干草产量较高,二者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而WL525和驯鹿苜蓿干草产量较低;2017年,中苜2号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其次是金皇后和草原3号,以上3个苜蓿品种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通过3年试验发现,中苜2号苜蓿的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为最高,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苜蓿纤维含量越低,饲用价值越好。草原3号、中苜2号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均大于20%,粗蛋白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好。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确定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苜蓿秋眠等级与越冬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眠等级对苜蓿干草产量、营养成分等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中苜2号、金皇后和草原3号苜蓿品种在3年干草产量、越冬性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较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盛世紫花苜蓿自繁种与引进种进行对比栽培,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海拔1590m的四川凉山安宁河坝区盛世紫花苜蓿春季可正常开花、结荚、产种,种子成熟期植株高度在62.0cm以上;总分枝数、单株分枝数自繁种比引进种高;单株总花序数及结荚花序数和三、四级总花序数及结荚花序数自繁种分别为165.19、92.04、98.63、55.37个,引进种相应为64.22、31.89、35.59、17.04个,差异显著(P〈0.05);每个花序结英数、每个荚结子粒数及饱满子粒数自繁种分别为12,39个、5,40粒、2.33粒,引进种13.22个、5-41粒、2.48粒,差异不显著(P〉0.05);单株产种量自繁种1.35g,小区产种量11.35g/m^2,折合每公顷产种量113.55kg,引进种相应为1.35g,10.45g/m^2,折合每公顷104.55kg,差异不显著(P〉0.05);千粒重自繁种2.58g,引进种2.54g。  相似文献   

7.
青海八眉猪杂交的繁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青海八眉猪的繁殖性能,对青海互助八眉猪保种场2011年春季八眉猪经产母猪纯繁和杂交的繁殖性能各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八眉猪纯繁组显著高于与长白、大白的杂交组(P<0.05);初生重杂交组显著高于八眉纯繁组(P<0.05),初生窝重杂交组虽比纯繁组有所提高,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1日龄重和21日龄窝重杂交组略高于纯繁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重和断奶窝重(长白×八眉)组和(大白×八眉)组最高,显著高于八眉猪纯繁组(P<0.05),但(长白×八眉)组与(大白×八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仔数八眉纯繁组略高于各杂交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母猪窝产仔均匀度相关性状是影响哺乳仔猪死亡率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对9 458头长白猪和13 317头大白母猪分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长白和大白猪初生窝内平均重变异度分别为17.9%和18.0%,初生窝内平均重标准差分别为262.6、257.6 g。研究表明,母猪品种、配种组合、母猪产活仔数、胎次、季节及母猪妊娠天数影响母猪窝产仔均匀度。初生窝内平均重标准差依次为大长杂繁(YL)长大杂繁(LY)长白纯繁(LL)大白纯繁(YY)(P0.05);随着产活仔数的增加,初生窝内平均重变异度和标准差显著升高(P0.05);初生窝内平均重标准差和初生窝内平均重变异度均是第1胎最低,随着胎龄而增加。本研究提示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种、规范胎龄分布和有效的季节性管理措施可以改善猪群窝产仔均匀度。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适宜的播种方法,选用陇东苜蓿、WL343和金皇后3个品种,采用撒播、条播和精量穴播进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间越冬率差异极显著(P<0.01),WL343越冬率达到78.74%,比陇东苜蓿和金皇后分别高7.86%和13.16%;但3种播种方式间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2)2龄WL343的株高、生长速度和茎叶比与金皇后和陇东苜蓿相比较差异均显著(P < 0.05),其单株分枝数与金皇后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陇东苜蓿间差异显著(P<0.05);精量穴播处理下苜蓿株高极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处理,单株分枝数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与撒播差异明显,茎叶比极显著低于撒播和条播.3)2龄WL343鲜草产量与金皇后相比差异不显著,较陇东苜蓿显著提高了10.57%;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与撒播间差异显著;WL343 ×精量穴播平均鲜草产量达到39.86 t·hm-2,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方式的饲草产量.4)WL343粗蛋白含量(19.20%)较金皇后和陇东苜蓿分别高出2.65%和6.12%,粗纤维含量分别低20.41%和7.83%,无氮浸出物比金皇后高出17.23%.综合以上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分析,在青海东部农业干旱区,采用精量穴播种植方式,选取WL343紫花苜蓿品种,其在第2年表现出高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夏燕1号”燕麦高产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在甘肃省夏河县开展了不同播量(120、180、240、300 kg/hm2)和不同行距(10、15、20、30 cm)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夏燕1号”农艺性状、鲜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夏燕1号”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行距对“夏燕1号”叶宽和茎粗影响显著(P<0.05),同时对叶长、穗长、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鲜、干草产量在行距20 cm+播量240 kg/hm2时均为最高,分别达20 926.01 kg/hm2和8 447.8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3 171.17 kg/hm2。通过相关分析,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长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穗长、分蘖数与干草产量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和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的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本研究在甘肃省和政县进行了不同播量和不同行距的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的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干草产量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9 059.7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2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2 728.40 kg·hm~(–2)。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与行距极显著正相关(P 0.01),茎粗、叶长、有效分蘖数与行距显著正相关(P 0.05);种子产量与播量显著正相关(P 0.05),分蘖数、茎粗、叶宽与播量显著负相关(P 0.05),其中穗长与播量极显著负相关(P 0.01);种子产量与株高、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株高对干草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影响‘和燕1号’株高、有效分蘖数、叶长、茎粗等指标来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豫南黑猪及其杂种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48头平均初始体重为30.56kg的肥育猪,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2组,每组16头,对照组选自20头豫南黑猪母猪纯繁后代;试验1组选自10头豫南黑猪母猪与长白公猪杂交后代;试验2组选自10头豫南黑猪母猪与大约克公猪杂交后代;分别对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试验1组高于试验2组和对照组(P<0.05);胴体瘦肉率试验1、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熟肉率和粗脂肪含量对照组高于试验1、2组(P<0.05);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试验2组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对2组60只体况相近的初生欧拉羊母羔羊采取不同方式培育,通过对饲养18月龄以来体重、体尺等主要表型性状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羔羊初生到18月龄生长发育呈持续增长态势。断奶、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15 kg、5.58 kg、6.31 kg、6.86 kg,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体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15 cm、2.24 cm、2.16 cm、2.37 cm,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体长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68 cm、3.17 cm、3.41 cm、4.16 cm,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胸围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63 cm、2.72 cm,3.78 cm、4.43 cm,除断奶平均胸围指标差异显著(P<0.05)外,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差异均极显著(P<0.01)。胸深、胸宽两项指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12 cm、1.27 cm、1.35 cm、1.29 cm,1.84 cm、1.60 cm、1.10 cm、1.89 cm,差异显著(P<0.05)。日增重、断奶成活率、周岁成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羊主要生产性能达到《欧拉羊》DB62/T490品种标准中特、一级羊水平,种用价值高,培育效果显著,对照组羊主要生产性能只达到3级羊标准,不能选留为种用。因此,“放牧+有效补饲”培育是高寒牧区藏羊资源优化利用较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宜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苜蓿优良品种,在干热河谷区元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17年引进的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参试的8个紫花苜蓿,在本区均能安全越冬,正常生长,生育期205~215 d。(2)株高最高的品种为WL525HQ,达到70.20 cm,与维多利亚、德钦、赛迪7号和WL712HQ品种有显著差异(P<0.05)。一级分枝数最高的品种为WL656品种,为27.20枝,WL712HQ和G8品种间有显著差异(P<0.05)。茎叶比最高的品种为WL712HQ品种,为1.10,与德钦和赛迪7号品种间有显著差异(P<0.05)。年均干草产量最高的是赛迪7号紫花苜蓿,显著高于德钦品种(P<0.05),2018年、2019年、2020年和三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4217.40 kg/hm2、32527.55 kg/hm2、22024.93 kg/hm2和29589.96 kg/hm2,所有参试材料在2018年和2020年每年可刈割8次,2019年为9次。(3)5号品种粗蛋白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5,(6)
应用国家级审定品种湘村黑猪初产0~5世代660窝、经产1~5世代415窝测定数据,分析繁殖与哺育性能,结果表明,初产、经产主要繁育性状群体均值分别为:1)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分别为11.11头、13.18头和10.32头、12.86头;2)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70日龄窝重分别为11.55 kg、42.03 kg、172.29 kg和14.53 kg、56.06 kg、232.91 kg;3)21日龄、70日龄育成仔数分别为9.86头、9.45头和12.14头、11.79头;4)21日龄、70日龄育成率分别为95.90%、91.93%和95.68%、92.89%。除初产总产仔数、经产21日龄育成率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性状家系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5)主要繁育性状,除育成率产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性状均差异极显著(P0.01)。从总体上反映了湘村黑猪较高繁殖力和较高哺育性能。  相似文献   

16.
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选择秋眠级分别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 cm三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根冠处及田间土层(1~10 cm)的温度、根颈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WS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无积雪覆盖时低秋眠级(2和5级)紫花苜蓿越冬率分别为:64%和59%;而高秋眠级(8和10级)紫花苜蓿全部死亡。覆雪厚度10 cm即可以保证除秋眠级10(赛迪10)外的苜蓿安全越冬,且越冬率均在90%以上。随着覆雪厚度的增加,积雪对紫花苜蓿根冠及根颈下土层温度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降低MDA的含量,增加非/极非秋眠型的紫花苜蓿根颈中SP和WSC的含量。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无覆雪条件下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皇后>巨能551;覆雪厚度10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覆雪厚度15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288只400日龄海兰褐商品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组72只鸡,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采用单因素方差设计。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0、30、60、90mg/kg的苜蓿皂甙进行60d的饲养试验,研究苜蓿皂甙对蛋鸡生产性能、屠体指标、胆固醇及血清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苜蓿皂甙对产蛋率、平均蛋重、耗料量和料蛋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60mg/kg和90mg/kg苜蓿皂甙能够显著降低腹脂率(P<0.05),60mg/kg能够提高半胫膛率(P<0.05)和降低肝脏胆固醇浓度(P<0.05)。添加组血清中总胆固醇极显著降低(P<0.01),60mg/kg和90mg/kg苜蓿皂甙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质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有所提高(P>0.05)。综合分析得出,日粮中添加60mg/kg的苜蓿皂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在新疆塔城166团苏丹草等牧草种子基地对10种苜蓿品种进行引种试验,全部牧草品种能够安全越冬。通过品种间各品质、生产性能的比较,WL324、新牧一号、金皇后、费纳尔、苜蓿皇后产量性状表现突出,其干重分别达到了1.62 kg/m2、1.44 kg/m2、1.35 kg/m2、1.35 kg/m2、1.32 kg/m2。均能适应新疆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可以作为在新疆大面积种植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