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不同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0%、10%、20%、40%,其中0%为对照组)的饲料,进行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银鲳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的处理组银鲳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 <0.05),但在添加不同比例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间(10%、20%、40%),银鲳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溶菌酶(LZM) 20%饲料组活性均为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脏AKP活性、肾脏LZM活性10%饲料组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40%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0%饲料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添加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血清和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40%饲料组血清和肌肉CA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结合银鲳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建议控制在10%~20%。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南极磷虾粉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对虾全价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S5组)、10%(S10组)、15%(S15组)和20%(S20组)的南极磷虾粉,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对照(S0组),饲养体质量为(7.27±0.88)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35 d,研究了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分及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1)可显著提高对虾成活率(P<0.05),添加比例为15%时,终末体质量(FBW)、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S0组(P<0.05);2)逐渐提高粗脂肪含量,且S10、S15和S20组显著高于S0组(P<0.05),而头胸甲亮度值(L*)及身体处黄色值(b*)逐渐降低,均显著低于S0组(P<0.05);3)显著提高肝胰腺和甲壳中虾青素的含量,且与体色相关的LVPBP7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南极磷虾粉添加比例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能够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其体内虾青素含量和肝胰腺中LVPBP...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的南极大磷虾粉,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如下:(1)添加4.0%南极大磷虾粉试验组的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速度最快,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转化效率(PER)最大(P0.05),饲料系数(FCR)最低;(2)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6.0%组,2.0%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也是4组中最高的,但6.0%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3)添加南极大磷虾粉组肌肉中所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高于对照组。综合表明,添加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都有一定的影响,能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提高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4.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例的升高,俄罗斯鲟的末重、增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饲料系数先降低后升高,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2)实验结束时,俄罗斯鲟肌肉、肝脏和鱼鳔的氟浓度低于检测限,但鳃、皮、脊骨和背骨呈现剂量浓度效应,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俄罗斯鲟饲料中加入10%比例的南极磷虾粉时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氟累积。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水产品资源,丰富食用酱油种类,本研究采用价格低廉、营养物质丰富、来源广泛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和传统的脱脂豆粕、麸皮为原料发酵生产虾味酱油。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虾粉用量、润水量以及制曲时间对成曲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优化条件下制得的虾味酱油和普通酱油的品质。结果表明,脱脂南极磷虾粉用量添加量30%,润水量100%,制曲时间48 h时,成曲质量达到最优。感官评定和风味物质分析表明,使用南极磷虾发酵的酱油品质优于普通酱油。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酱油;氨基酸总量也高于普通酱油,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44.6%)。上述结果说明,在脱脂豆粕、麸皮原料中添加适量南极磷虾粉,发酵生产虾味酱油,能够显著改善产品品质。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南极磷虾的高值化利用,同时可为功能性调味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各组的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替代40%组与替代60%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菱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大菱鲆各组间肌肉中氟残留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肌肉中氟含量均在可食用范围内,大菱鲆各组间骨骼中氟残留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对照组K-0、K-10、K-20)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实验,探讨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雄鱼繁殖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雄鱼肝体比、性体比、精液浓度、睾酮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不能显著提高半滑舌鳎雄鱼的繁殖性能(P>0.05),但能显著提高雄鱼的抗氧化功能(P<0.05).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对照组K-0、K-10、K-20)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实验,探讨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雄鱼繁殖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雄鱼肝体比、性体比、精液浓度、睾酮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不能显著提高半滑舌鳎雄鱼的繁殖性能(P0.05),但能显著提高雄鱼的抗氧化功能(P0.0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脱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粉(DBSFLM)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素沉积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1.67±0.01) g的黄颡鱼幼鱼480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T0)和实验饲料[脱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粉分别替代鱼粉20%(T20)、40%(T40)和60%(T60)],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养殖8周。结果显示,随着DBSFLM替代量的增加,黄颡鱼生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0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T60组;实验组T20和T60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40组;实验组的腹脂指数、灰分和钙沉积率呈下降趋势,其中T60组的腹脂指数、T40和T60组的灰分和钙沉积率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组T0相比,实验组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肠体比和胃体比、蛋白质、脂肪和磷沉积率及黄颡鱼体蛋白、体脂肪和灰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显著降低,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实验组T40的胃蛋白酶活性有增加趋势、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脱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体组成含量,并可降低腹脂指数、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及灰分、钙的沉积率,还可增加蛋白酶活性,以20%替代比例生长最佳,且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用蝇蛆粉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适宜的添加比例,研究了蝇蛆粉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成活和饵料系数的影响。饲喂试验共持续了65 d。结果显示:当蝇蛆粉替代鱼粉添加量为7%时,试验中期(32 d)和末期对虾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低于7%添加范围内,随着蝇蛆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对虾WGR和SGR逐渐提高,超过7%后,对虾WGR和SGR逐渐下降。试验中期和末期,17%添加组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7%添加组饵料系数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无论是中期还是末期,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7%的蝇蛆粉替代鱼粉可促进对虾生长,利用蝇蛆粉替代对虾饲料中的部分鱼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纯化饲料中分别添加生物素0、0.05、0.10、0.20、0.40、0.80、1.60 mg/kg投喂初始质量为(5.92±0.2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8周,研究了不同生物素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素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了饲料系数。添加量为0.40 mg/kg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添加不同水平生物素对草鱼幼鱼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量为0.40 mg/kg时粗蛋白含量最大。0.10 mg/kg组和0.20 mg/kg组的全鱼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素对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和总胆固醇(TC)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各添加组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60 mg/kg添加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草鱼幼鱼饲料中生物素适宜添加量为0.40 mg/kg。  相似文献   

12.
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 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 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 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 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 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 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 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 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 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 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 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 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 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 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 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 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 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 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 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 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 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及免疫指标, 齐口裂腹鱼的饲料中豆粕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比例为80%, 当其替代比例为34.25%~45.46%时可获得最佳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田芊芊  胡毅  毛盼  谢俊  方波  彭慧珍 《水产学报》2016,40(9):1330-1339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青鱼幼鱼[初始质量(5.90±0.03)g]生长、肠道修复及抗急性拥挤胁迫的影响,实验以青鱼正常鱼粉组(20%)为对照组,1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I_0组),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0.05%(I_(0.05)组)、0.1%(I_(0.1)组)、0.2%(I_(0.2)组)、0.4%(I_(0.4)组)牛磺酸,配制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8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参考生长结果,选择对照组、I_0组、I_(0.1)组、I_(0.4)组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I_0组增重率显著下降,随着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青鱼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牛磺酸添加量为0.1%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②相对于对照组,I_0组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降低,添加牛磺酸使绒毛高度升高、隐窝深度降低,杯状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增多;③急性拥挤胁迫使青鱼幼鱼血清史质醇、血糖、血清溶菌酶(LSZ)、补体C3、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胁迫2 h或者8 h。在整个胁迫期间,I_0组史质醇和血糖含量高于其他各饲料组,I_0组溶菌酶、补体C3、SOD和GSH均低于其他各饲料组。研究表明,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提高青鱼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增强青鱼的抗急性拥挤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商品南极磷虾粉、自制酶解磷虾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同时采用生化方法比较了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为参比蛋白,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南极磷虾粉作为鲽形目鱼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同时对2种磷虾粉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鲽形目鱼肉(干样)中含有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4种为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8.52%–38.03%、25.26%–33.56%);5种鲽形目鱼氨基酸组成均符合 FAO/WHO 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粉和酶解磷虾粉的粗蛋白分别为60.84%和68.60%,粗脂肪分别为12.08%和10.79%,达到了规定鱼粉的一级品甚至特级品的指标。酶解处理后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灰分含量无差异(P>0.05)。从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看,EAAI 均大于0.95,磷虾粉的必需氨基酸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拟合度较高。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关联度分析法来看,2种磷虾粉对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较好,相关系数与鱼粉相差不大。氟含量方面,酶解后磷虾粉的氟含量[(331.21±6.70) mg/kg]显著降低(P<0.05),低于欧盟标准(350 mg/kg)。综合来看,2种磷虾粉氨基酸平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质蛋白源。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探讨以猪肉粉为动物蛋白源的草鱼日粮中添加鱼溶浆粉和鱼油以补充鱼类所需的部分生长因子,对草鱼生长、肝脏脂肪含量和血清理化指标的影响,以期达到节约鱼粉的目的。在实用配方模式下,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是添加6%猪肉粉(6P)、3%猪肉粉+3%鱼溶浆粉(3P3SW)、6%鱼溶浆粉(6SW)、3%猪肉粉+3%鱼溶浆粉+2%鱼油(3P3SW2O)、6%鱼溶浆粉+2%鱼油(6SW2O)和6%鱼粉(6F,对照)。在池塘网箱中饲喂(80.0±2.0)g的草鱼72 d。结果表明,6P和6F在SGR、FCR、PRR、ERR和HSI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鱼溶浆粉后,3P3SW、6SW与6F相比,SGR提高了9.1%~9.6%,FCR下降了8.5%~11.2%,差异显著(P<0.05),但3P3SW和6SW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PRR、FRR和ERR方面,3P3SW、6SW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添加鱼油后,3P3SW2O、6SW2O和3P3SW、6SW比,SGR分别下降了9.7%、15.4%,FCR分别上升了6.9%、31.1%,除3P3SW2O和3P3SW的FCR之外,其余差异显著(P<0.05);在PRR和ERR方面,3P3SW2O、6SW2O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同时,3P3SW2O、6SW2O的FRR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都出现不同程度增高,HSI增大,血清TBA、CHOL、HDL和LDL与肝脏粗脂肪呈现出相同趋势,且上述指标均是6SW2O组最高,与其余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对饲料中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与FCR和SGR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游离Lys、Tau和Put与FCR和SGR的Pearsion相关系数都大于0.8,且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因此,鱼溶浆粉对草鱼的促生长作用优于鱼粉,在无鱼粉日粮中添加少量的鱼溶浆粉能满足草鱼需求,节约鱼粉用量,这种促生长作用与饲料中游离Lys、Tau和Put的关系密切;由于鱼油促使脂肪在体内和肝脏沉积,加重肝脏脂质代谢负担,加上其易氧化变质特性,限制了它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比例的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960尾体质量为(0.56±0.03)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用家蝇蛆粉替代鱼粉的6种饲料,替代比例(等蛋白替代)分别为0、20%、40%、60%、80%和100%,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45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G20~G60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G100组WGR显著降低(P<0.05)。除G40组外,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100组摄食量(FI)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当替代水平不超过60%时,家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肝胰指数(HSI)影响不显著(P>0.05);随替代水平的继续增加,FCR和HSI显著升高,PER和PPV显著降低(P<0.05)。替代组对虾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家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粗蛋白、钙(Ca)和总磷(P)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替代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和G100组肝胰腺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随家蝇蛆粉替代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G2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总数(THC)、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AKP活性和肝胰腺PO活性、NO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