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理想  向枭  周兴华  陈建  罗莉 《水产学报》2020,44(5):836-844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核黄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54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质量(10.54±0.01)g]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核黄素水平为0.67、2.96、5.83、9.05、11.58和23.42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56 d。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以及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均在5.83 mg/kg组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余组;饲料系数(FCR)呈先降后升趋势,5.83 mg/kg组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组;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和脏体指数(VSI);核黄素可显著影响实验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对其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肝胰脏核黄素沉积量随着饲料核黄素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肝胰脏D-α-氨基氧化酶(DAAO)活性在5.83 mg/kg组时达到最高。血清溶菌酶(LYZ)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核黄素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呈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随核黄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纳米硒(nano-selenium,Nano-Se)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 mg/kg、0.2 mg/kg、0.4 mg/kg、0.8 mg/kg纳米硒,分别饲喂体重为(98.75±5.74)g的齐口裂腹鱼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添加剂量纳米硒均增加齐口裂腹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肠体指数,降低饵料系数(<0.05)。另外,纳米硒各剂量组鱼体血清球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丙二醛和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0.05)。日粮添加0.4 mg/kg和0.8 mg/kg的纳米硒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日粮添加0.8 mg/kg的纳米硒,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肌肉硒含量显著增加(<0.05)。综上,在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发育、改善肌肉品质以及提高血清抗氧化性能方面,3种剂量的纳米硒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齐口裂腹鱼饲料中纳米硒最适添加量为0.52 mg/kg,综合考虑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推荐齐口裂腹鱼饲料中纳米硒的添加量为0.5 mg/kg。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0尾齐口裂腹鱼平均分成6组(4、24和48 h对照组;4、24和48 h感染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0.65%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组腹腔注射0.2 mL 2.5×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液。分别测定4、24和48 h对照组和感染组齐口裂腹鱼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对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葡萄糖、乳酸脱氢酶、钾、钠、氯、钙和磷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则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对齐口裂腹鱼血液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病鱼的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体表多处出现充血出血,溃疡和腹水,尤其是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变性和局部坏死。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0%(S0)、10%(S10)、20%(S20)、30%(S30)、40%(S40)、50%(S50)的鱼粉蛋白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幼鱼体质量(83.0±0.20)g。结果显示:1)当替代比例≤20%时,各组间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日摄食率(DFI)、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无显著变化,高于此值时呈显著下降(P<0.05)。随饲料中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鱼体肥满度(CF)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消化道指数(DTI)则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实验组干物质、蛋白质及脂肪表观消化率均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以星斑川鲽幼鱼特定生长率(SGR)为参考指标,采用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2)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对星斑川鲽幼鱼肌肉水分、蛋白及粗灰分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肌肉脂肪含量仅S40组显著低于S0和S20组,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比例小于20%时,肝脏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之后趋于平稳(P>0.05)。肝脏粗脂肪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肝脏粗蛋白含量仅表现为S30、S50组显著高于S0组(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鱼粉替代比例的影响(P>0.05);全鱼水分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S30组全鱼粗蛋白最高,S40组最低(P>0.05),除S30组外,其他各组均与S0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全鱼粗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当替代比例>20%时,星斑川鲽幼鱼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呈显著降低。各组间胆固醇(CHO)含量随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的添加呈直线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20%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有下降趋势(P<0.05)。当替代比例分别大于20%和40%时,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鱼血浆溶菌酶(LSZ)活力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各实验组间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S0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比例的影响(P>0.05)。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紫花苜蓿浓缩叶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适宜比例为19.0%。  相似文献   

5.
文中阐述了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营养需要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摄食习性、消化系统特点等生物学特性,蛋白质、脂肪、能量等主要营养需要量。以期为大力开展齐口裂腹鱼的人工养殖业及对齐口裂腹鱼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放养30尾,分别投喂胆汁酸含量为0、75、150和300mg/kg的4种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胆汁酸含量为150 mg/kg时达到最大,为226.63%;其肠脂肪酶(LPS)、肝酯酶(HL)、脂蛋白脂酶(LPL)和总脂酶(TL)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肝脏LPL mRNA表达量呈先上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FAS mRNA表达量呈先下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肝脏、肌肉及全鱼中粗脂肪含量均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胆汁酸含量对实验鱼的成活率及脂肪沉积效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有效上调齐口裂腹鱼LPL mRNA的表达量,下调FAS mRNA的表达量,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促进对饲料...  相似文献   

7.
以鱼粉和豆粕分别为主要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源,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幼鱼生长性能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4∶1、3∶1、2∶1和1∶1四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等氮等脂饲料配方,按配方制备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1、D2、D3和D4。牙鲆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设有循环水系统的玻璃钢桶内(900L),每3桶鱼饲喂一种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次,每次达到表观饱食,饲喂期为56d。以增重率(WGR)、饵料系数(FC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指数(HSI)、肥满度(CF)、鱼体成分和饲料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饲料中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的饲养效果。通过测定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游离脂肪酸(FFA)、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研究饲料中不同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对牙鲆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随豆粕比例的增加,WGR、PER和SGR逐渐降低,FCR逐渐增加,当饲料中豆粕比例在24%以上时差异显著(P<0.05);HSI逐渐增加,且D1组显著低于其他...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21个日粮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51%、3%~18%、23%~32%.在水温(25.25±1.91)℃条件下,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苇为(2.01±0.04)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龟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且能利用6%~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只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26%和6%~12%时,蛋门质需求量为42%~48%,能蛋比为41.3 kJ/g.  相似文献   

10.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21个日粮组,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 ~ 51%、3% ~ 18%、23% ~ 32%。在水温( 25. 25 ? 1. 91) e 条件下, 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重为( 2. 01 ? 0. 04) 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 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 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 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 ~ 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 且能利用6% ~ 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日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 ~ 26%和6% ~ 12%时, 蛋白质需求量为42% ~ 48%, 能蛋比为41. 3 kJ/g。  相似文献   

11.
吉红  程小飞  李杰  张建禄  刘超 《水产学报》2012,36(10):1599-1611
为研究蚕蛹替代鱼粉对框鳞镜鲤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配制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CP 36.18%,EE 5.18%)和蚕蛹替代50%鱼粉蛋白的蚕蛹饲料(CP 35.38%,EE 5.06%),饱食饲喂饲养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框鳞镜鲤幼鱼(12.10±0.89)g 61 d,日投喂3次。结果显示,蚕蛹组与鱼粉组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肥满度、内脏指数、脾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指数等生物学性状指标,以及全鱼、肌肉、肝胰脏的一般营养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蚕蛹组全鱼Lys水平和肌肉Tyr水平,肌肉C14∶0、C16∶1n-7、C18∶1n-7水平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C18∶3n-3、∑n-3PUFA水平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肝胰脏C18∶3n-3、C22∶5n-3水平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和促凝血指数(IT)差异不显著(P>0.05);蚕蛹组和鱼粉组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蚕蛹组和鱼粉组的前肠和中肠肠道褶皱高度、褶皱密度、褶皱宽度、粘膜下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蚕蛹组前肠肌层显著较鱼粉组薄(P<0.05),中肠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形态,蚕蛹替代框鳞镜鲤日粮中50%鱼粉蛋白对机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框鳞镜鲤的健康状况,且有促进生长及饲料利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鱼粉水平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学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10.50±0.04)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SPC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0%(FM)、25%(R25)、50%(R50)、75%(R75)、100%(R100)的鱼粉制作成5种等氮(粗蛋白水平为45%)等脂(粗脂肪水平为10%)的实验饲料。各实验组以对照组(FM)饲料蛋氨酸、赖氨酸含量为基准,分别添加适量的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养殖实验在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区进行,每个处理随机分配3个网箱(1.5 m×1.5 m×2 m),每个网箱放养60尾,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FM),SPC替代鱼粉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以及饲料系数(FCR)没有显著影响(P0.05);肌肉粗蛋白和全鱼粗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粗脂肪和全鱼粗脂肪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均以R100组含量最低,肌肉水分含量和全鱼水分有上升的趋势;血清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下降趋势,以R100组含量最低;血清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的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从肝组织学观察中发现,SPC替代水平超过75%会对肝细胞产生损伤,引起肝细胞空泡化,脂肪堆积加重,肝细胞核逐渐溶解或缺失。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SPC替代饲料75%的鱼粉,不会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黄颡鱼幼鱼[(2.0±0.13) g]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蟋蟀粉替代0 (对照组)、15%、30%、45%和60%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T0、T15、T30、T45和T60组。实验幼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蟋蟀粉替代量的增加,黄颡鱼幼鱼生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30组的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最高,且均显著高于T0组;T30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T0和T15组;T30的肝体比(HSI)显著高于T0和T15,而与T45和T60组无显著差异。与T0组相比,各替代组的脏体比(VSI)、摄食量(FI)、肥满度(CF)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黄颡鱼幼鱼肌肉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中,T60组肌肉中精氨酸(Arg)和缬氨酸(Val)含量显著高于T0组;且蟋蟀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黄颡鱼幼鱼肌肉中的总呈味氨基酸(TFAA)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T30、T45和T60组血清中的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T0组;相反,其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低于T0组。在本研究条件下,蟋蟀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氨基酸含量,且能增加血清GLU和降低TCHO含量,以30%的蟋蟀粉替代鱼粉比例能生长最佳,且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对揭示蟋蟀粉在黄颡鱼饲料中替代鱼粉应用的可行性、为今后昆虫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杂交鳢生长、体组成、抗氧化与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用复合蛋白源(由棉粕+菜粕+蚕蛹+桑叶发酵而成)分别替代饲料中0%、12%、24%、36%和48%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含粗蛋白CP 42%,粗脂肪EE 8.5%)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水族箱内饲喂杂交鳢(初始体质量22 g)8周。结果显示,当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水平大于12%时,杂交鳢的终末体质量(FB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在48%替代水平达到最低。36%和48%替代水平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各实验组摄食率(FR)无显著差异。替代水平组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F)显著降低,而水分含量显著增加。随替代水平的增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肠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替代水平24%以上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替代水平12%以上血清中总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降低,而替代水平36%以上血糖(GLU)含量会显著降低。各实验组血清甘油三酯(TC)、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复合蛋白源替代12%鱼粉不会影响杂交鳢的生长,而高水平替代会抑制杂交鳢的生长,但可以改善杂交鳢机体糖脂代谢,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3%的枯草芽孢杆菌、酵母细胞壁多糖和酵母水解物,养殖初始体重(61.12±1.37)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90 d。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酵母细胞壁多糖实验组的齐口裂腹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降低,且以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提高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效果最为明显。当添加剂量增加到0.3%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比于其他两个梯度有显著性提高,而其他两个实验组差异不显著,酵母细胞水解物则能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在免疫功能方面,3种免疫增强剂的3种浓度下,齐口裂腹鱼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为(3.93±0.35)μg/mL和(153.34±1.50)μg/mg;而3个实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且不同剂量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添加量为0.1%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和酵母提取物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3%时,3个实验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多糖对促进齐口裂腹鱼生长效果最好,而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郭旭  戴习林  华雪铭  魏翔  徐琳 《水产学报》2021,45(6):910-919
为研究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后,饲料赖氨酸(Lys)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赖氨酸的需要量,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5%、0.50%、0.75%和1.00%的晶体赖氨酸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含粗蛋白41.5%、粗脂肪7.5%),实测各组赖氨酸含量分别为2.43%、2.65%、2.87%、3.06%和3.24%,记为Lys0、Lys25、Lys50、Lys75和Lys100。选择初始体质量为(2.0±0.1) 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在Lys75组达到最高,且该组饲料系数(FCR)最低;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不受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影响。Lys75组对虾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对虾肌肉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则不受饲料赖氨酸水平的影响;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甘油三酯(TG)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Lys7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对SGR、FCR与饲料赖氨酸水平进行二次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对赖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88%(饲料粗蛋白的6.94%)、2.89%(饲料粗蛋白的6.96%)。本实验通过探讨凡纳滨对虾在该饲料配方条件下对赖氨酸的最适需求量,旨在为其大规模配合饲料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2种蛋白源单一和混合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实验用发酵豆粕(FSM)、肉骨粉(MBM)和发酵豆粕+肉骨粉(FSM+MBM)混合物(1∶1)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FM,含鱼粉350 g/kg)中150 g/kg的鱼粉,使鱼粉含量降为200 g/kg,共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记为FM (对照组)、FSM、MBM和FSM+MBM组,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1.2±0.1)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替代组的增重率均无显著差异,但FSM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FSM+MBM组。此外,FSM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和MBM组显著升高。各组在全鱼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以及蛋白质沉积率上无显著差异,而FSM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脂肪沉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FSM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显著增加,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在前肠形态学方面,各替代组的绒毛宽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SM组的绒毛高度、肌层厚度以及绒毛周长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鱼粉含量为350 g/kg的饲料中,MB...  相似文献   

18.
以酪蛋白、明胶和鱼粉为蛋白源配制6组实验饲料,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75、150、300、600和1 200mg/kg的肌醇,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初始体质量(10.01±0.24)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幼鱼8周,考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肌醇对胭脂鱼幼鱼生长性能、全鱼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胭脂鱼幼鱼饲料中肌醇的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肌醇含量增加,胭脂鱼幼鱼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均在300 mg/kg组时达到稳定;饲料肌醇对全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肌肉脂肪含量在300 mg/kg组时显著低于未添加组;饲料中肌醇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均有显著性影响;饲料中肌醇(150 mg/kg)不足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饲料中补充310.3 mg/kg的肌醇时,胭脂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