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明确了北沙参锈病病原是一种缺锈孢型的、单主寄生锈菌;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夏孢子不断侵染导致锈病流行;通过室内和田间药剂筛选,明确了多菌灵和代森锌是防治北沙参锈病的有效药剂,粉锈宁对北沙参锈病无效;防治北沙参锈病应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3.
枣锈病属真菌中担子菌亚门枣多层锈菌,其生活史分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1 锈病 1.1 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秆,在感病部位生成黄色至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和黑色的冬孢子堆,被锈病侵染的草坪远看是黄色的。 1.2 危害对象: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匍匐翦股颖、结缕草、狗牙根。 1.3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用三唑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及秆锈,是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病害。1危害症状三种锈病的共同症状是,发病初期在叶片、叶鞘及叶秆上形成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铁绿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形成黑色的疮斑即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6.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7.
高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12-14413
[目的]研究山楂叶悬钩子锈病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结果]多孢锈菌属灰色多孢锈菌冬孢子萌发温度为0~36℃,22.5℃为最适萌发温度;在清水中即可萌发且萌发率较高,对C、N源要求不高;pH值范围为4~12时均可萌发;光暗交替利于孢子萌发;孢子密度越小萌发率越高;36℃为冬孢子致死温度。[结论]为锈病病原菌的其他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9.
1锈病 1.1症状.锈菌侵染寄主后,可在叶片、叶柄、茎秆和荚果等部位,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浙北桐乡地区梨锈病的发生规律、防治适期,筛选有效药剂,特开展桧柏上冬孢子角形成和成熟监测、不同时间施药的药效、8种药剂田间防治效果比较等试验。结果表明,冬孢子角的成熟高峰期在3月中旬;梨锈病的防治适期为3月下旬开始的前2次降雨的雨前;80%代森锰锌WP 500倍、30%唑醚·戊唑醇SC 800倍和10%苯醚甲环唑WG 800倍对品种玉冠和翠冠上的Ⅰ类芽叶上梨锈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2%、99.46%、99.38%和89.62%、96.90%、88.53%;Ⅱ类芽上叶与Ⅰ类芽上叶相似,但80%代森锰锌WP 500倍防治效果增加。3种药剂都可以很好地防治梨锈病,但结合不同药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10%苯醚甲环唑WG 800倍最佳。梨锈病的防治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前两次雨为关键时期且雨前防治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大蒜锈病冬孢子只有在不离体状态下,在2;水洋菜的平板培养下才得以萌发.萌发时自顶端芽孔下抽出长且为多隔膜的先菌丝,未见产生担子梗及担子孢子.光照与黑暗不是影响冬孢子萌发的因子,在必需要的高湿度条件下,温度是控制冬孢子萌发的重要条件.冬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24℃,最适温度为17~19℃,当温度提高达24℃时冬孢子终止萌发.  相似文献   

12.
一、锈病 1、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秆,在感病部位生成黄色至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和黑色的冬孢子堆,被锈病侵染的草坪远看是黄色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梨锈病在昆明地区的转主寄主树为圆柏和龙柏,及其上面冬孢子角的发生和成熟时间,以及空中冬孢子的监测。表明冬孢子分期分批成熟,为2月初和3月中旬两个高峰期,此时正是梨嫩叶感病盛期。通过各种药剂抑制冬孢子萌发和果园防治试验,筛选出预防和防治两组有效药剂。前者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粉锈灵、代森铵、多菌灵等,预防效果达55.05%~100%;后者有粉锈灵、多菌灵、代森铵、甲霜灵等,防治效果达48.44%~100%。梨树品种的抗病性测定表明,大理水扁梨和贵妃梨对梨锈病具有较强抗性。  相似文献   

14.
梨锈病(Gymnosporaugium haraeanum Syd.)是转主寄生的病害。春季,冬孢子角膨胀,冬孢子萌芽,担孢子传播与侵染梨树,取决于适宜的气候条件。潮湿天气,特别是雨天,对冬孢子角胶化和萌发是必需的。此病害发生于3月下旬到4月,在梨芽展叶期天气潮湿或雨天,有利于冬孢子角胶化和担孢子萌发侵入。石灰硫磺合剂、多菌灵和福美双等,能有效地杀灭桧柏上的冬孢子角;托布津和多菌灵等能保护梨树免受病菌侵染。  相似文献   

15.
早熟禾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证明,哈尔滨市早熟禾锈病是由冠锈菌引起的,其转主寄主为:小叶鼠李、金刚鼠李和东北鼠李。该病菌主要以冬孢子越冬,也有少量夏孢子可以越冬。用夏孢子人工接种潜育期为9 ̄14d,用锈孢子人工接种在20℃时潜育期为8 ̄12d。早熟禾锈病的发病高峰期一般在8月上旬 ̄9月上旬,病情的轻重与降雨量关系较大。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火烧去草坪上的干枯叶能推迟和降低发病率10%;定期合理修剪草坪,茬高8c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垂柳锈病在内蒙古地区危害日趋严重。病原菌的性孢子、锈孢子(0、Ⅰ)阶段发生在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z.)叶、茎、果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发生在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上。取垂柳病叶上越冬后的冬孢子堆,待其萌发后接种,只有紫堇感病,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首次发现紫堇是垂柳锈病病菌的转主寄主。采用25%粉锈宁800倍液、及其与25%多菌灵混合液对垂柳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用2.4—DJ酯800、1000倍液防治转主寄主紫堇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2009—2012年针对宁夏中卫市新疆杨苗木锈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了药剂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杨苗木锈病发病规律为4月中旬出现发病中心,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新疆杨发病盛期,8月中旬后不再扩延,秋季落叶后10月中旬产生冬孢子堆;选用己唑醇(绿野快立克)、己唑醇(开美)1 000倍液进行防治,连续3次可有效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8.
菜豆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症状 菜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亦危害叶柄、茎和豆荚。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病斑,后逐渐扩大呈现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夏孢子)。这时从叶片正面观察有褪绿斑点形成。后期在叶柄、茎蔓、豆荚及叶片上长出黑褐色锈病斑,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冬孢子)。有时,叶片正面也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导致叶片变形早落,直接影响产量。豆荚染病,其食用价值严重降低,甚至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9.
曹涤环 《新农村》2023,(3):24-25
<正>梨锈病又称赤星病。除危害梨树外,还可危害木瓜、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但不危害苹果。梨树锈病病菌是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年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侵染梨的叶片等,但不再侵染桧柏。其转主寄主除桧柏外,还有欧洲刺柏、欧洲柏、高塔柏、圆柏、龙柏、柱柏、翠柏、球柏和金羽柏,  相似文献   

20.
马巍 《河南农业》2008,(19):15-15
玉米锈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全生育期均能侵染发病。以中后期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或卵形小粉疱.之后小粉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病菌夏孢子),夏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后期病斑上生黑色近圆形突起,开裂后露黑褐色冬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