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采用形态学分类法鉴定了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的病原。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危害症状、病原菌的菌落特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大豆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一致;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供试大豆炭疽病菌菌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接种后病害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基本一致,再采集分离获得病原菌,其与接种的大豆炭疽病菌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大豆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是导致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3.
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确定引起中国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鉴定、rDNA ITS区序列分析、rDNA 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结果】自陕西、河南11个地点采集192份样本,经鉴定引起陕、豫两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2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豫两省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化状况,为淮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从我国南方6省(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淮山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的45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接种在4种不同淮山种质(Do6-3、Do6、Do108和Do21)叶片上进行致病力检测,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45株炭疽菌均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5株炭疽菌对4种淮山种质材料均能致病,根据综合致病力可将45株炭疽菌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6株强致病性菌株均来自广西,7株弱致病性菌株主要来自云南,3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贵州、福建和海南.[结论]来源于我国南方6省(区)的45株淮山炭疽病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其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在檀香紫檀引种繁育中,发现其温室中的苗木冬春时节发生一种较严重的叶部病害,但病害名称、病原菌种类未见报道。以感染该病害的18月龄苗木为试材,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株,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根据分离到的该菌株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及病原菌r DNA-ITS序列测试分析结果,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是导致檀香紫檀叶片该种病害的病原菌,但属非典型炭疽病。讨论了檀香紫檀苗木炭疽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连叶片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引起重庆市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连叶片炭疽病病原为博宁炭疽菌(Co...  相似文献   

7.
海南槟榔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鉴别马铃薯炭疽病症状及病原菌种类,采用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鉴定和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内马铃薯炭疽病病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目前,在省内是首次对该病原进行准确鉴定和报道。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分子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3.0~20.3μm×3.7~6.2μm;基于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与胶孢炭疽菌标准菌株处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其自展支持率达100%;碳源、氮源、温度和p 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均显著,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海藻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 H值分别为28℃和6。据此将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相似文献   

10.
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红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胶孢炭疽菌(C. gioeosporioides),其中以黑线炭疽菌致病力较强,胶孢炭疽菌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50分别为0.27μg·mL-1  相似文献   

13.
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腐病对华东山茶的观赏性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华东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华东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华东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C.japonica‘Wucai’)的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培养7 d长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将分离菌株回接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产生分生孢子,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经过多引物(ITS、LSU、β-tubulin)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lica)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这是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侵染华东山茶花朵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 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 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凤梨草莓。【结论】 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  相似文献   

15.
党参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渭源县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最佳杀菌剂,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引起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编码转录延伸因子区序列(TEF-1α)聚类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药剂毒力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渭源县党参根腐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是危害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严重影响蔬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本研究旨在探明侵染江苏省南京市辣椒的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分离物(TMGMV-JS)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关系及其致病性,为TMGM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江苏省南京市采集的辣椒病样,提取总RNA,利用TMGMV特异检测引物确认阳性后,设计病毒特异性全长引物扩增TMGMV-JS全基因序列,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克隆至pCB301植物表达载体上,获得TMGMV-JS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和全长cDNA侵染性克隆。BLAST分析TMGMV-JS分离物与已报道分离物的同源性,利用MEGA7软件的邻接法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将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浸润本氏烟和辣椒,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侵染效果,测定TMGMV-JS分离物的致病性。【结果】侵染江苏省南京市辣椒的TMGMV全长序列为6 356 nt,编码4个功能蛋白,分别为126K复制相关蛋白、183K复制酶、运动蛋白MP和外壳蛋白C...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柯赫氏法则、16S rDNA及IT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引起马铃薯病害的病原菌。【结果】病原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较强。【结论】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害有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并且青枯病、白地霉干腐病、赤星病、黑斑病。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宜宾某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养殖场以体表出血为特征的流行性疾病的病因,通过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与16S rDNA、致病性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纸片扩散法(K-B)明确该流行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从病鱼的肝、肾分离获得一株病原菌(YYL),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温(24±1)℃时,该菌对体重为(12.6±0.8)g的岩原鲤半数致死量(LD50)为5.8×104 CFU·g-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头孢他定、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敏感,对亚胺培南、罗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克林霉素耐药;MLST分子分型其属于ST-251型,并携带aerAhlyAaphAactast等毒力基因。该研究从体表出血为特征的发病岩原鲤分离到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该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因子,致病力强,在岩原鲤的养殖中应加强对该病原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9.
真菌病害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了研究水稻种子中真菌发生情况,对分离自水稻种子中的一株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功能评价。在形态学鉴定基础上,以通用引物ITS1/ITS4对目标真菌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对比分析、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菌落培养特征、孢子形态特征观察,分离菌株S-51的形态特征与文献中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的描述极为相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目标真菌与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相近,相似率为100%;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雪霉叶枯病菌株在同一条分支上,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M. musae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ITS片段开展的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能够确定分离自水稻种子中的S-51菌株为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鱼腥草炭疽病大田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的ITS、GAPDH、TUB2、ACT和CAL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5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6株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YXC26进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为鱼腥草炭疽病致病菌。结合菌株YXC26形态观察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YXC26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YXC26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和牛肉浸粉,菌丝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 min。5种供试杀菌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4 mg/L;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其EC50为0.14 mg/L;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的EC50为1.16 mg/L,抑制效果也较好;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的EC50均超过30.00 mg/L,抑制效果较差。【结论】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对鱼腥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鱼腥草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